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届全国年鉴质量评比领导小 组评委会名单卜! 第三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 比获奖名单!·2 获奖感盲 专文 在中国年鉴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陈为江2.1 五年一度的大检阅 —在中国年鉴奖颁奖大会上 的讲话许家康2·2 研究会是年鉴的共同事业 —在年鉴研究会成立20周年 庆典暨第十届全国年鉴学术年 会上的讲话许家康6.! 面对成功王宁亚卜5 把年鉴创新的讨论引向深人 谭息全!·6 年鉴编纂与创新的若千要点 张兆安1·7 光荣、责任和新的历史起点 王相钦1·9 不断增强纵向使命感与横向责任 感方亚光卜10 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对年鉴未来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科技进步的不断提升,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快速发展,中国年鉴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年鉴的个性与特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中国年鉴事业的名声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是一大批年鉴工作者呕心沥血的成果。 《中国电子工业年鉴》自创刊至今已有18年。在不断探索中,《中国电子工业年鉴》逐渐形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金融学会主办的《中国金融年鉴》(以下简称《年鉴》)自1986年创刊以来,深受广大经济、金融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者的喜爱。《年鉴》汇集了当代中国金融事业改革与发展历程中的大量的史料,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它在编辑指导思想上,既遵循年鉴学所要求的按  相似文献   

4.
桐乡市地方志办公室把《年鉴信息与研究》作为培训阵地,经常组织编辑人员开展学刊用刊活动,发挥了刊物的教育辅导阵地作用,使《桐乡年鉴》的编纂质量不断提高。桐乡市地方志办公室为学好用好这本刊物,每年都有针对性地从该刊“专文”、“年鉴理论研究”、“年鉴编撰论坛”、“年鉴管理天地”、“年鉴信息化建设”等栏目中选取学习内容,组织编辑人员学习;每年都要结合自己平时编纂实际,开展一次理论研讨活动,并积极向《年鉴信息与研究》杂志投稿。大家普遍反映,在年鉴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年鉴信息与研究》有着其他教育培训辅导阵地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子工业年鉴》(以下简称《电子年鉴》)创刊于1986年。十年来,《电子年鉴》与我国年鉴事业同步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面临新的问题和考验。回顾十年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将有利于年鉴在编纂和经营方面迈上新台阶,在新形势下得到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与年鉴理论和年鉴编纂方法的研究相比,我国年鉴编纂史仍是一个薄弱的研究环节。据笔者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调查,以1911~2008年为检索时限,以“中国文艺年鉴”和“中国文学年鉴”作为检索主题或篇名,结果发现,除了可数的几篇断代文学年鉴和地方文学年鉴的研究文章外,关于《中国文艺年鉴》的研究论文几近空白。与此同时,我们对20世纪《中国文艺年鉴》的出版也缺乏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7.
改革与创新是中国年鉴界近些年来面临的艰巨任务。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在2001年时就以创新为号召,提出希望通过创新出版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调整品种结构,增加特色品种,促进年鉴事业持续发展和繁荣。年鉴界不少有识之士在解析我国年鉴事业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宏观布局和发展取向时,常常提及年鉴的“多样化”问题,认为“‘多样化’是年鉴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8.
进入90年代,中国年鉴事业蓬勃发展,仅从数量上看,就从1980年的6种,猛增到现在的1000多种。然而年鉴索引的编制却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据笔者粗略统计,目前编制各类索引的年鉴约70—80家,占年鉴总数的7%左右。对于年鉴索引的研究、设计,编制技术方法的探讨,同样是很不够的,难与年鉴事业的发展相协调。改变这种局面,就应设计编制各种类型的索引,当然也包括编制具有回溯检索功能的多卷累积索引。应《中国法律年鉴》社委托,笔者主持了该年鉴自1987年  相似文献   

9.
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会长许家康《研究会是会员的共同事 业——在年鉴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第十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 上的讲话》一文,第一部分概括20年来年鉴研究会的主要成就为:一 是推动年鉴出版事业繁荣发展;二是促进年鉴编纂理论研究;三是促 进年鉴编纂出版质量提高。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年鉴研究会 的基本经验:牢记宗旨,以促进年鉴事业繁荣发展为己任;学术活动 是研究会的活水源头;民主管理是研究会的一贯作风;乐于奉献是研 究会的优良传统。第三部分提出两个愿望,要把研究会作为广大会员 的共同事业来办,要持续促进年鉴事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回顾与祝愿     
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副会长房德胜《回顾与祝愿》一文,在回顾了《年鉴信息与研究》的发展历程后,提出两个祝愿:第一个祝愿是希望《年鉴信息与研究》越办越好,年鉴事业越来越兴旺发达,第二个祝愿是希望年鉴界越来越团结,年鉴队伍越来越壮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特别是2001年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领导层提出“年鉴事业发展必须创新”的战略发展思路以来,《武汉年鉴》不断适应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与时俱进,深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副会长孙关龙《加强改革创新力度 开创中国年鉴事业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在第九届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学术年会上的主题报告》一文论述了改革创新正在成为中国年鉴事业的主旋律、分析了我国年鉴事业当前由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创新力度,以开创中国年鉴事业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儒学年鉴》创办的积极意义 创刊《中国儒学年鉴》,是一项继承和光大我国文化传统的开创性的事业,不但填补了出版领域的一个空白,也是儒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创举。创刊《中国儒学年鉴》意义深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年鉴出版业走过了20多个年头,属于“年轻的事业”。笔者从事《广州年鉴》编纂工作也整整20年了。在长期的年鉴实践与探索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增加了对年鉴编纂理论的认识。值《年鉴信息与研究》创刊10周年大庆日子,借这个年鉴学习交流园地,就年鉴编纂的几个主要问题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望能有所启发,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5.
(每篇文章按标题、作者、刊期、页码的顺序排列)新春笔谈创新既要力度大又要步子稳 陈仁礼1·3创新.年鉴的生命所在 姚金祥1·3努力更新观念,把年鉴事业 提升到新阶段王相钦1.4《中国城市年鉴》要立足于推动中 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旷建伟1 .4一切为读者着想王宁亚,·5创新是年鉴事业的永恒主题 傅趁式1 .5扬鞭策马,铸造年鉴明日辉煌 马兵1·6年鉴改革创新的轻骑兵—写在 《大连百姓年鉴》出版发行之际 王佩平,·6 钟小珍2·9创办实用年鉴丰富年鉴品种 张建明2.10关于《青海年鉴》的改革 谭奇2 .11深人调查研究推动年鉴创新 王宁亚2·12年鉴…  相似文献   

16.
年鉴与地方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各级地方志机构编纂省、市、县年鉴愈来愈多。从而,壮大了中国年鉴的队伍,有力地提高了中国年鉴的质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年鉴事业的发展。年鉴与地方志也攀了亲,成为亲家。2006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编修一次。每一轮地方志修编工作完成后,  相似文献   

17.
一、小康年鉴的“定位” 1.年鉴发展的创举。《云南小康年鉴》2005版创刊号及2006版已出版发行,它是中国年鉴发展中的新创举。正如云南省原省长徐荣凯在《发刊辞》中指出:“是全省年鉴编撰和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开了国内小康年鉴编撰先河。”其开创性何在?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纯粹业余的年鉴编纂者与年鉴研究爱好者,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关注着年鉴的编纂出版动态和研究进展,一来二往之间,知道了年鉴界许多知名的编辑人与研究者,许家康先生(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会长,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西年鉴》、《广西社会科学年鉴》、《中国—东盟年鉴》主编,《广西大百科全书》总编辑)便是其中之一。家康先生的新作《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线装书局,2006年9月出版)我早在书未付印时就有幸先睹为快,当时写下的读后印象是:“一部出色的作品,明显超越了现有同类著述的水平。‘入门篇’对年鉴的基本知识、年鉴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近12年来年鉴研究重点的变迁,笔者对1995~2007年发表在《年鉴信息与研究》上的论文进行文献综述。《年鉴信息与研究》是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主办,于1995公开出版的期刊,以全国广大年鉴工作者和关心年鉴事业的人为读者对象,是国内年鉴研究最主要、具有权威性的刊物,12年来公开发行62期。  相似文献   

20.
年鉴的国际化,既包括中国年鉴编纂出版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也包括中国年鉴“走出去”,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要求“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初步改变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作为文化产品之一的中国年鉴在中国出版物走向世界、开辟世界了解中国“窗口”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