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采编制的引入:年鉴运作方式的改革 我国原先的年鉴运作机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在这种体制下,政府是社会的权力中心,整个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在政府权力的管理或控制之下,政府用高度集权的方式指挥经济、配置资源,也包括对社会信息资源的集中控制。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行政网络和行政资源完成年鉴生产的全部流程。以地方  相似文献   

2.
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对年鉴事业同样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是因为,作为信息载体的年鉴,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渊源。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年鉴大多是由政府机关或行业主管部门主办的,出版经费靠财政拨款,发行是赠送或靠行政手段。所以,年鉴编纂出版单位只管编书、出书,书能否销得出去,能否取得经济效益,与编辑没有直接的利害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中国的市场发育先表现为中央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破除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出现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与作用越来越强大,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种现象,很难用正规的市场经济理论解释。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不很规范的历史时期,因而对地方政府这一中观实体在市场发育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有必要加以  相似文献   

4.
年鉴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乡年鉴》从1998年创刊以来,先后两次获过全国地方年鉴评比一等奖、两次浙江省地方年鉴评比二等奖。但是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不断探索年鉴编纂工作从传统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向改革和创新,始终是我们出版精品年鉴的努力方向。回顾8年来为创精品年鉴所走过的道路,我们认为,年鉴的创新至关重要, 只有在体例、内容和运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年鉴事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年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自身具有计划经济的烙印,曾一度被人们称为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官书”,其读者对象也固定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地方综合年鉴虽然是一种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但其走向市场的命运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创新已成为年鉴界的共识,也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但是,年鉴如何创新?大家的看法还不尽一致。年鉴的创新究竟是完全抛弃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立的框架结构、重新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设立新的框架结构,还是在现有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不断拓展年鉴内容的的深度和社会覆盖面;是完全抛弃年鉴现有政府出版物的性质,把年鉴办成依  相似文献   

7.
中国年鉴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在传统志书的影响下创刊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将与国际经济社会接轨的社会环境下,作为旧体制产物的年鉴,要为新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服务,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了。因此年鉴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年鉴界共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加入WTO日期的临近,我国的改革会更加深入。在新的情况、新的形势下,我国年鉴事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体制改革对年鉴的挑战 步入新千年,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省市机构改革相继进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年鉴,首先要接受体制改革的挑战。随着政府转变职能,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企业逐步拥有自主权,使政府部门组稿供稿的范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惯性因素的诸多影响.为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制度,迫切需要探索引入新的模式和机制.以改进地方政府投资管理制度,通过模式创新以突破传统体制的制度约束,优化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副会长孙关龙《加强改革创新力度 开创中国年鉴事业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在第九届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学术年会上的主题报告》一文论述了改革创新正在成为中国年鉴事业的主旋律、分析了我国年鉴事业当前由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创新力度,以开创中国年鉴事业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信息渠道是地方年鉴的生命通道,随着经济和社会转轨转型,这种生命通道也要与时俱进,调整创新。上个世纪80年代地方年鉴兴起伊始,人们几乎是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单一型的政府信息渠道。应该说,这一看似信手拈来之举颇具“大道自然”之妙,与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相匹配的,为年鉴的首度辉煌发挥了巨大作用。9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世纪之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这种单一型的政府信息渠道已不再是“水到渠成”,无所不通了。单纯依赖这种单一型信息渠道的地  相似文献   

12.
年鉴要在创新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将对我国的各行各业产生重大影响,出版业也不例外。年鉴出版也会逐步改变过去的运作模式,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路子。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发展将摆脱计划经济的体制,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年鉴出版也会最终进入市场竞争,这是年鉴事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年鉴编辑部门必须要转变思想观  相似文献   

13.
论转轨时期地方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党的十四大到下个世纪初,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传统的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建立完善之中。从无序到有序,地方政府在构建新体制时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认真研究转轨时期地方政府的职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从中央与地方关系来看,地方政府被赋予重要的区域经济调节职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1994年起,我国实施了财税、金融、投资外汇、外贸以及价格和流通体制诸项重大宏观体制改革,逐步明确…  相似文献   

14.
地方综合年鉴向来被称为最具权威性、准确性和年度综合性的地方党政公报,全面系统的大容量的地情信息资料的重要载体。在地方综合年鉴中,一般都有类型不一、内容各异的重要文献选录或摘要。这部分内容最能体现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和政策法规等,基本保持原始资料面貌,有些干脆原文照录,以体现年鉴的文献资料性这一  相似文献   

15.
长久以往,地方年鉴都是以“官书”的面目出现,这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其经营方式的转型势在必行。笔者提出地方年鉴的信息采集方式也需要改革,不能仅停留在政府部门的单向供稿方式,而应在依托政府主管部门供稿的同时,有意识地建立基于新闻媒体、社会团体、企业集团等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网络供稿体系,促进地方年鉴逐步减少政府拨款,走独立法人的道路①。1.地方年鉴应摆脱“官书”的束缚。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提高信息意识,加强信息工作,及时收集、正确利用和不断交流信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地方年鉴是按年度出版…  相似文献   

16.
地方综合性年鉴是中国年鉴家族中较大的一个群体,其范围包括省级年鉴、城市年鉴、地州市县区年鉴。地方综合性年鉴多为各级地方政府主办,是集权威性、综合性于一体的信息工具书。20世纪80年代,地方综合性年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应运而生,成为读者面较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安庆年鉴》从1995年创刊以来,先后获过安徽省年鉴评比一等奖和全国地方年鉴评比二等奖。但是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认识和探索年鉴编纂工作从传统模式和旧有体制中走向改革和创新,始终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回顾6年来为创精品年鉴走过的道路,我们认为,年鉴的创新至关重要,只有不断超越自己,在体制、内容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我国的财政体制也逐步由集权型向分权型演进。这种演进受到垂直的政治管理体制的约束,由此形成了具有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二维属性的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它赋予了地方政府特有的双重激励即财政激励和政治激励,促使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展开激烈的标尺竞争。本文试图对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竞争的激励机制给与理论和经验的系统解释,并揭示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9.
年鉴创新与主编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鉴源自16世纪的欧洲。这个舶来之物,给中国历史文化的承传,增加了一种载体形式。是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水依山势,入乡随俗。年鉴,特别是综合年鉴在中国现代体制下,大多为各级政府财政孕育、呵护的婴儿,自然带有母体的基因和温热,官书官样的痕迹突出,千鉴一面的雷同明显,使年鉴发展之路越来越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在保持年鉴性质和基本体例不变的前提下,形成各树其帜、个性张扬、实用生动、特色鲜明的创新之风,促进年鉴与时代需求的同步,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特别是众多编鉴人员的认同与推动。其中,年鉴主编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围绕目前已经比较常见的全彩印地方综合年鉴谈一些观点,从如何更好地运用全彩印这种形式的角度出发,就相关的整体设计,版面安排谈一些粗浅的想法。力求能从年鉴的整体形象和版式风格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本文所谈的问题主要是围绕地方综合年鉴展开,不涉及其他种类的年鉴,如无特别说明,文中的年鉴就是指地方综合年鉴而言。这几年,随着各地政府对年鉴事业的进一步重视,投入也逐步加大,在文字内容精益求精的同时,出版形式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彩色印刷的年鉴,从而进一步发展为全书用铜板纸四色印刷的年鉴,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