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灵秧歌在其演出过程中存在很多习俗,主要有供奉三官神、庙会演出时的祭祀仪式和"打台"仪式等。这些习俗实际上反映着秧歌艺人固有的俗信心理,并通过外在的事象得以体现。事象使俗信以仪式的形式在演出过程中得以展示,表达了秧歌艺人共同遵守的俗信禁忌及宗教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莆田市是妈祖信俗的发源地。为加强对妈祖信俗的保护,莆田市陆续认定了近百名妈祖信俗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的主要依据为是否通晓某一种妈祖信俗文化形态,或是否为熟练掌握妈祖信俗某一技艺的传承者。代表性传承人大多依托妈祖宫庙的平台,通过自我学习、开展活动、培育新人等方式进行妈祖信俗的传承实践,他们在奠定妈祖信俗保护基础、挖掘妈祖信俗丰富内涵、拓宽妈祖信俗传播深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莆田市认定的虽是妈祖信俗个体代表性传承人,但他们的传承实践主要以团体或群体的方式进行。因此,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的认定和管理成为值得思考和亟需推进的议题:一方面要加快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基础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刘德龙、张廷兴、叶涛等民俗学者撰写的《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一书,2002年2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34万字,100多幅插图,分为总论(论俗信)、传统节日俗信、人生礼仪俗信、衣食住行俗信、社会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宝贵结晶和财富,然而由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现代化和社会化的进程的加快,作为"弱势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甚至濒临消失。文章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湄洲妈祖信俗为例,在总结妈祖信俗的内涵、特征和价值的基础上,阐述妈祖信俗保护和传承困境,同时提出了针对妈祖信俗的开发性旅游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5.
俗信是被大众广泛认可并参与的民间信仰,就其本质来说属于“生活经验的累积”。但是其中有些经验是科学的,有些经验则是非科学的。其表现,在民俗学上称为“俗信事象”。随着科学的发展,俗信中那些不科学的东西,必然地被淘汰,从而被科学的“生活常识”所代替。结合防治非典,对相关民间俗信事象进行研究,是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将"雅"与"俗"作为一对范畴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刘勰崇尚雅正,标举雅丽,认为文艺创作要内容纯正,符合"雅"的规范,形式方面要语言精炼、辞采华美;刘勰从作品的内涵及风格出发,认为风、雅相通,俗可以转化为雅;他还认为"雅丽"作为诗文创作的审美追求,作家创作应该做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刘勰论文以人为中心,认为有人之雅才有文之雅。从总体上看,《文心雕龙》尚雅轻俗,刘勰是将具体作家作品、文艺现象等放到文学艺术史发展进程中来看待"雅"与"俗"之关系的。  相似文献   

7.
清代戏曲的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从戏曲文学剧本的情况来看,雅与俗两种倾向的并存与互补是突出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雅中雅,文士剧作的案头化倾向;二是雅中俗,传奇与杂剧的大众化趋势;三是俗中雅,文士创作对于地方俗曲及花部戏曲的提升;四是俗中俗,地方戏曲中的市井趣味。  相似文献   

8.
妈祖信俗是中国沿海传统信俗的典型,妈祖文化在整个沿海地区特别是其肇源地东南沿海有持久影响和重要位置,它隐含着沿海人民对海洋的早期认知与朴素理解,也折射了沿海城镇兴起与海洋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妈祖祭典被视为妈祖信俗的集中直观体现。从结构视角看,妈祖信俗构成了民众精神生活与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结合的模式类似于本体—镜像模式,本体在仪式的象征域中引申出第二层意义。妈祖在从人格转为神格后,以母性指代消解沿海居民出海航行的艰辛不测,契合随海洋播撒去的"赤子之对慈母"的人性本真而得以流传到今的信俗遗产。妈祖祭典与祭黄、祭孔并称为中国三大祭典,特别是莆田妈祖祭典首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涵角度分析,妈祖作为中华文明向海洋探索延伸的图腾,其乐观、进取、包容的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与人文理念完全契合,还有重塑沿海城镇的文化空间、沟通台海两岸、辐射海内外华人的重大现实功能。  相似文献   

9.
俗史学是中国史学的真正源头,它在讲述内容、讲述主体、讲述对象、历史观念上都具有明显 的民众性特征。中国史学雅俗分流的格局正式形成于夏王朝建立之后。雅史学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与俗史学 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雅史学的长足进展对中国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俗史学长期被排挤于主流史学之外, 对民众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塑造都十分不利。两宋时期,俗史学开始复兴。近代以来,俗史学更加受到 重视。雅、俗共同繁荣的史学新局面的出现,必将把中国史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民间信仰,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生生不息,世代传承,甚至远播海外而不绝。虹山圣妈祖信俗作为独特的民间信仰,是以崇奉和颂扬圣祖妈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理念。这种核心理念作为优秀的民间文化精神一代代地延续下来,对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因此,本文对虹山圣妈祖信俗进行现代性的解读,揭示这种信俗对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近来年,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呈现出越来越热的繁荣态势。本文阐述了妈祖文化的内涵,分析了海峡两岸妈祖文化的特色,从而提出了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语言材料及前人对俗成语、类成语的研究,探讨了俗成语、类成语的划界问题。认为俗成语是介于成语与俗语之间的较为习用的熟语,类成语是介于成语与自由短语之间的具有半熟语性质的短语。详细分析了俗成语的形式、意义、语用三个方面的特点,辨析了俗成语与相关词语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佛学自东传中土就开始其永未消歇的俗用过程,俗用使佛学走向民间,使佛教教义与民间风俗相联,为重构中国文化的体系奠定了基础。俗用佛学与寺院佛学是并行互补的两个方向,前者重效行,后者重经义,反映出人们信仰追求的不同层面。从佛学俗用的趋向看,主要有俗信与迷信两条路径,它们互有联系与离异。  相似文献   

14.
道教音乐美学思想有着一个清晰的流变过程,最初从“巫乐”中脱胎,重意轻声,追求天人舍一的境界,具有宗教神学的鲜明特色,自南北朝始,寇诔之清整道教“以礼度为首”,陆修静建立完备的斋仪体系“九斋十二法”,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要,道教音乐从内容到形式都完成了向统治阶级的儒家礼教靠拢,到了唐代与“礼乐”交融,道乐始真正兴盛于礼教社会。  相似文献   

15.
汉儒在对先秦礼教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媳妇与公婆的关系也受到了相应的重视,被确定为妇女的主要社会关系。由于礼教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因而,汉代礼教影响下的婆媳关系更多的是对媳妇提出单方面的道德要求。在汉代的现实生活中,礼教中有关婆媳关系的内容得以体现,并产生了正面的影响,但同时,这种婆媳关系也暴露出了其违反人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社会生活中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忌讳 ,表现在语言中即为语讳。语讳的成因可概括为 :由于巫术宗教 ;为了避俗求雅 ;由于感情好恶 ;出于交际需要 ;由于礼教规范。总之 ,在其背后 ,蕴涵着文化巨大的整合、规约、求新功能。  相似文献   

17.
"五四"以来,学术界针对儒家礼教的探讨和研究,产生了不少学术成果。通过对多元定义和内涵、不同价值取向、两种书写范式影响下的礼教研究的梳理,可以总结出中国礼教思想研究仍待深入开拓的空间:就研究的取向而言,亟需对礼教思想进行正本清源的研究,加强礼教与礼制、礼治的综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须改变过去对立的斗争思想史研究范式,应对礼教进行多维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研究内容上,需要探讨帝王、士人、普通民众等不同阶层的礼教思想和礼仪革新,需要结合"六经皆礼皆教"的思想来开拓礼教的研究领域;在研究视野上,既要对中外学者关心的礼教思想前沿问题做出更好更适当的回应,也要从礼乐文明综合体发展的内在理路重新梳理中国礼教思想史。  相似文献   

18.
宋代的苏东坡曾经给我们留下了对唐人诗作的几句评语:“郊寒岛瘦,元轻白俗”。认为白居易的诗是俗了的。他说的这个“俗”是什么意思呢?照《沧浪诗话》里的解释是:“作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看来这里说的“俗”还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通俗”的俗,是贬义的。俗意,是从诗的内容上说的,其它恐怕是指形式。但白居易的“俗”,表现在那里呢?苏东坡也没有说明白,倒是后人对此多加引申,认为白居易的诗是浅率俚俗。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竟这样说:“生平闭目摇首不道《长  相似文献   

19.
唐代笔记<资暇集>中颇多关于词源探讨的材料,其词源探讨的形式表现为:在讨论字形或词形规范的同时揭示了一批俗语词的得名之由;在探讨俗语词典故或来源时揭示了一批俗语词的得名之由;直接揭示俗语词的得名之由.其中也有些词源探讨不正确或证据不足而有待进一步考察.我们应当重视古代笔记中的词源探讨内容.  相似文献   

20.
闽东地区流行马仙信俗,因其巫术高超,常为民解旱纾难,成为农民的"保护女神"。从闽东马仙信俗宗教特征的角度来阐述这一文化现象,以提高人们对闽东马仙信俗更好的认识,对于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对于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