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现代文学史上巴金的创作,从来都不属于“革命的现实主义”,“激流”那样的主观现实主义小说不是,《寒夜》那样的客观现实主义小说则更不是。巴金以其鲜明的独立性汇入了自由主义的大潮中。  相似文献   

2.
左拉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一位最重要的小说家。他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实验医学的影响,创立了一套自然主义的小说理论(其中包含一些现实主义的见解)。他的创作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但也不可避免地在某些方面受到自然主义小说理论的影响。巴金作为一位情感——伦理型的作家,他的创作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就其个人气质而言,显然并不像另一位具有科学理性精神的茅盾那样“切近左拉”,但是他却将左拉视为自己所敬仰的一位老师,在创作上对左拉也有所借鉴。法国神父明兴礼曾经说过,“如果要谈巴金所引用的哪一位作者的作品最多,那我要说是左拉了”。捷克汉学家与立安·高利克甚至认为,“如果说在诸多俄国文豪中与巴金最为相近的作家要数屠格涅夫,那么在法国作家中占有相应位置的则是左拉”,将巴金与左拉的关系置于他与其他法国作家关系之上。巴金为什么对左拉感到兴趣呢?他到底从左拉那里接受了什么?扬弃了什么?这又是如何发生的?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3.
表情方式:巴金小说的艺术追求杜秀华巴金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小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给人以激励启迪和美的陶冶,可他却反复声明自己“不是一个文学家”,“不追求技巧”,“不能够把小说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制作”。...  相似文献   

4.
1987年前后,一种新的小说实践悄悄兴起,并逐渐形成一股潮流。这种小说同“先锋小说”、“新潮小说”、文化“寻根”小说明显不同,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也有区别,评论界有的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后现实主义小说”有的则叫它做“现代现实主义小说”或“现代写实主义小说”,“寻根后”小说,很多人又  相似文献   

5.
巴金是否曾是一个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前期(1)小说是否是浪漫主义作品?对这个问题,三十年代就有不少学者评论过。最早提出《灭亡》中的壮大心“是著作者理想出来的”,是俞珍华于1930年4发表的《灭亡》(2)。1934年4月,王淑明在《新生》门’一文中,认为巴金作品,“包含着不少罗漫气氛”。同年7月,王淑明在《萌芽》’‘’一文中,明确指出,巴金在创作《萌芽》之前,其作品“都采取浪漫主义手法”。1935年4月,日本冈崎夫发表《在日本的中国文人·巴金》‘’‘,认为“巴金是在中国革命文学舍弃浪漫主义而开始走新现实主义的路之后,…  相似文献   

6.
论巴金“家庭故事”与“团体故事”的同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伟 《齐鲁学刊》2001,(6):39-42
巴金以《家》为代表的“家庭故事”小说与其早期直接反映其“安那其”主义的“团体故事”之间存在观念上的同构性。对巴金小说“家庭故事”与”团体故事”的同构性的解析,为解决长期以来巴金作为反封建民主战士和虔诚的“安那其”主义信仰者的矛盾情结提供了较之以往更为恰当的视点和参照。  相似文献   

7.
蒋承勇 《学术研究》2022,(4):154-161+178
欧洲的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科学精神、科学理性促成了追求“写实”“求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19世纪也因此被称为“小说的世纪”。虽然此时也有非现实主义的小说,但现实主义小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是现代科学在“科学的世纪”的西方文学中结出的重要果实。科学技术革新了报刊印刷与图书出版等大众传媒的模式,改变了作家的文学视野、审美趣味与创作方式,也改变了大众的阅读方式,从而促进了新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与成熟。现实主义小说家直面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使小说成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正是这种以描写下层民众生活为主的叙述性文学样式,赢得了普通民众的喜爱与关注,这表征了一种具有现代审美特质的文学大众化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特点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我们说,鲁迅、巴金、老舍、曹禹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茅盾、丁玲、叶紫、萧军、夏衍、张天翼、赵树理、周立波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的创新也是现实主义的;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四十年代七月派作家的创作同样是现实主义的,就理论而言,如果说茅盾二十年代文学“为人生”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一种,那么,稍后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倡导和周扬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张扬同样是现实主义理论在中…  相似文献   

9.
社会改革的利器──读巴金的《随想录》胡中乐巴金1974年9月翻译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仿佛同赫尔岑一起在19世纪俄罗斯的暗夜里行路”,“像赫尔岑诅咒尼古拉一世的统治那样咒骂‘四人帮’的法西斯专政”。《随想录》是巴金翻译《往事与随想》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从赛珍珠小说创作的两个源头切入,即中国古典小说与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深入探讨卢卡奇(Gyrgy Lukács)论欧洲现实主义小说时与利科(Paul Ricoeur)在《时间与叙事》(Time and Nar-rative)中分别论及的“拟仿”(mimesis)概念,并与美国华人学者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小说时提出的“似真”(verisimilitude)概念相较,可以看出,赛珍珠的中国小说缺少了中国古典小说、同时代中国现实主义小说所具有的“历史叙事话语”,致使《大地》三部曲缺乏历史的“似真”度,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了东方主义视角。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促使我们更加科学地理解早期对赛珍珠小说的贬斥以及赛珍珠小说跨文化的传播方式,从而避免当代论者对所谓现实主义真实性话题的回避倾向,也进而帮助我们更加辩证客观地认识赛珍珠其人其文的文化意义与文学定位。  相似文献   

11.
<正> “现实主义”是个尚有争议的概念,特别是用以论述古代文学,问题更多。本文所论,主要是在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发展进程中,刘勰的理论起到了什么作用,他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形成或发展有什么贡献。什么是“现实主义”,给它一个什么确切的定义,才能既实用于小说、戏剧,又适用于诗词歌赋,这自然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  相似文献   

12.
“真实“的分析:以“新写实小说“和“先锋小说“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小说创作中出现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和“先锋小说”,无论在文学表现形态即表现、叙事语言、叙事策略等方面,还是对生活本质的把握上所进行的深层次审美探索,都是对传统真实性理论的革命性冲击,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审美姿态已不是唯一的选择,以小说叙事方法、叙事策略的变化为潮流的文体革命率先把人们的阅读带入新的视野。对“真实”这一文艺理论中富于思辩性命题进行重新考察,有助于理清创作主体、真实性、小说叙事的基本  相似文献   

13.
人性的理解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的三种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站在人性的立场对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内在价值进行审视。作者认为,现实主义小说强调人的社会性,其典型人物是“向上爬”的人,在社会的等级秩序中从低级层次(或底层)向高级层次(或上层)攀爬。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可以分为宏大叙事现实主义小说、新写实小说、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三种类型。宏大叙事现实主义小说关注民族国家的独立平等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决策对个人命运的决定性影响。新写实小说变国家本位为个人本位,从社会立场向个人立场转型,关注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人的不同命运。对社会公共问题的关怀则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本文借对三大类型的分析,确认社会发展对现实主义小说的直接影响,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还看到人性内涵的日益丰富和提升具有衍生现实主义小说多种类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通过对巴金中长篇小说中的爱情描写的分析,探究巴金小说爱情描写的独特性和它在作者整个创作中的位置与意义,并从一个侧面揭示巴金创作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不同阶段的特征.爱情线索与作者的“曲笔”《灭亡》《新生》和《死去的太阳》,是巴金早期的三部中篇.主要表现大革命时期,走向社会的青年革命者的斗争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精神状态。但三部作品都贯穿着重要的爱情线索。这些爱情的描写,在作品中各有其用,而其共同之点是把爱情作为一种“曲笔”,借以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体现其创作目的.《灭亡》,从根本上说不是恋爱小说,巴金渲泄的不是爱情上的苦闷,也不是一般地表现革命与恋爱的矛盾。主要是抒发对罪恶社会极端曾恶的感情,表现在现实面前极端愤懑的心境,同时赞颂杜大心为信仰而牺牲一切的崇高人格.这些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杜大心与李静淑的爱情描写来达到的。作者曾自述道:“我创造李静淑出来给我解决爱与憎的问题”①。“我曾用了一点曲笔,加了一点爱情故事,而且造出杜大心与李静淑的关系来。”他还指出《灭亡》第十章《爱与憎》(主  相似文献   

15.
丁润生 《江汉论坛》2006,(9):115-120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先锋小说本质是追求文学自主性。把握先锋小说本质,必须考虑它对传统现实主义“内容”、“意义”的解构与颠覆,乃是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艺术形式走向的独立与自律。同时也必须考虑它所进行的形式实验与艺术探索,改变了人们对小说文本的感觉方式和阅读方式:文学绝不是对客观现实某种简单的复制品,而是具有自我呈现与超越的个性化写作。  相似文献   

16.
《灭亡》是巴金的第一部悲剧小说。《灭亡》的创作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巴金为了发泄刚到法国时内心的痛苦而写的,第二阶段是写有关凡宰特、沙珂和朋友来信的部分,第三阶段是收到大哥的来信以后写的,第四阶段是他最后整理、抄写的时候插进去的内容.第一、二阶段是巴金创作的“自在”时期,第三、四阶段是巴金创作的“自为”时期。  相似文献   

17.
程伟 《阴山学刊》2009,22(2):23-26
《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所采用的不同叙事方式体现了农村题材现实主义小说在“十七年”和“新时期”从集体化叙事到个人化叙事的转变。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文本结构的安排、“家”意象的讲述来看这一变迁,可以窥见“十七年”到“新时期”对于农村题材现实主义小说讲述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小说成为一个文学史事件的同时,有关“新写实”的文学批评也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理论命题。在现实主义批评内部形成了两派:“折衷派”与“回归派”。“折衷派”认为,新写实出现在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双重低迷的情况下,它是在对两者超越和改造后形成的新的创作理念和倾向。“回归派”认为,新写实小说是对现代主义文学围攻的突破,是传统现实主义在新历史阶段的回归。“折衷派”和“回归派”的理论阐释都体现了在现代主义话语冲击下,现实主义话语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主义三题傅书华一“现实主义”的尴尬最近两年,随着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形成,现实主义在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中又重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由于对现实主义没有一个大致相近的见解,所以,对这一“冲击波”在评判上就往往出现名词缠绕、以名误实或各执一端...  相似文献   

20.
王薇 《重庆社会科学》2006,(1):66-69,81
巴金反映抗战时期平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寒夜》是其写“小人小事”的巅峰之作。作品中“小人物”形象和冷峻的基调与巴金的其它作品相异,却与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人物”系列形象及其一贯基调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从《寒夜》与契诃夫小说表面的相似性中找出差异点,在更深的层次上找到巴金受契诃夫影响的契机,分析了产生这种影响的途径和实质,以及在《寒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