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双重透视,亦即通过海德格尔视域对康德的透视,儒学视域对康德、海德格尔的透视,来探索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海德格尔所谓的形而上学莫基指的是为传统存在论哲学奠基,具有两层含义莫基不仅为形而上学提供新的基础,而且这个新基础将决定形而上学本身的重建.根据这个观念,海德格尔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形而上学莫基工作.儒家哲学的重建也有自己的形而上学奠基问题,但是儒学的奠基既不同于康德,也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思路.它不是康德式的理性奠基,而是由情感来莫基;但它也不是海德格尔式的"烦"的情绪奠基,而是由"爱"的情感来莫基.  相似文献   

2.
康德哲学的形而上学奠基工作是通过纯粹理性批判进行的,更具体的说,是通过对主体性的能力——理性的批判进行的。但是康德仅仅考察了主体性及其能力,而没有对主体性的可能性进行考察,这就使得康德最终错失了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尽管康德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并没有完成形而上学的奠基工作,但为形而上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转折点,他以其先验主义的理论视角厘清了以往形而上学所存在问题的根源,并作出了评判,在此基础上,又对未来形而上学进新了重新的建构。而在这一过程中,经验,作为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始终都发挥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形而上学形成之缘起、评判之标准以及最后之归宿都与经验存在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将形而上学从思辨领域拓展到实践领域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项重要关切。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康德指出,通过哲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可以使得形而上学成为科学,这场革命一般被称为“哥白尼革命”,由于形而上学分为自然与道德形而上学,“革命”除了用来回答如何使自然形而上学成为科学之外,还要用来回答如何使道德形而上学成为科学。但是对传统自然形而上学的批判却无法直接导向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这里蕴含了从自然领域向道德领域的跨越问题,因此“革命”需要承担起解释此“跨越”的任务,而按经典方式理解“革命”却无法超出思辨领域实现“跨越”。经典理解忽视了“革命”的历史发生学语境,天文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并非由哥白尼本人所制造,而是由哥白尼所引发、并在牛顿力学中得以完成的革命,将其纳入康德的思想语境中,可以揭示出哲学“哥白尼革命”的实质,表明它并非知识与对象间关系颠倒,而是发生在从事认知的心灵能力本身中的转变,其外延可依康德的认识论拓展到实践领域。借助知性和理性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维度的不同运用,论证康德如何通过“革命”实现形而上学的“跨越”,它呈现为递进式的实践转化过程,以此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奠定根基。  相似文献   

5.
康德率先突破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在欧洲大陆占统治地位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开始用辩证思维理解人性。在对人性辩证理解的基础上,康德对形而上学的内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并建立了自己的形而上学理论。因而辩证法思想在康德建立形而上学理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时空观念性理论是其批判哲学的基础,但它起源于前批判时期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尤其是对它的方法的批判。在这种方法批判中,康德区分了数学的综合方法与哲学的分析方法,并指出传统形而上学的谬误之处就在于模仿数学的综合方法来构造自己的基本概念,而分析的方法则要求必须从内在的经验和直接的意识出发去阐明哲学的基本概念。同时,康德把身体表象视为这样一种直接意识和内在经验,并借助它来展开形而上学的批判。在就职论文中,虽然康德把空间关系还原为时间关系从而将空间视为心灵的产物,但在《纯粹理性批判》和晚期笔记中康德修正了这一点,从而展示了身体意识在时空观念性理论中的在场。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康德的法权概念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只有遵循康德哲学的体系构造, 才能准确把握其法权概念的性质和作用,进而恰如其分地评判康德法权论形而上学的意义和价值。静 态地看,法权概念是法权论形而上学知识的基础和来源。动态地看,法权概念的阐明进程就是法权论 形而上学的构建过程。康德的法权概念是受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严格限定的,任何偏离此种限定对法权 概念的评判与运用都是没有根据的。在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以自由实践和道德义务为要旨的康德 式的法权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理性法则同意志的关系上 ,本文分析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立的基本思路 ,论证了康德道德哲学中绝对命令、义务、善良意志等基本概念的含义 ,指出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立的目的就是从主观上说明人类道德行为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在这种意义上 ,我们才能看出康德批判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康德建立了逻辑与形而上学统一起来的先验哲学。他的逻辑是独立于传统逻辑之外的哲学逻辑 ,他的形而上学是有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科学形而上学。他的这项开创性的工作为欧洲哲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影响深远的贡献。费希特改进了他的先验逻辑和科学形而上学 ,建立起了完整的先验哲学体系。黑格尔吸收了康德和费希特先验哲学中的辩证内容 ,批判了它的主观唯心论基础 ,建立了以客观唯心论为基础的、具有科学形态的思辨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0.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来源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一般认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有两个来源:一是休谟;二是卢梭。康德在对休谟的“因果大原理”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明确区分了“自然”与“自由”,从而为“道德”提供“地盘”;卢梭社会契约论展现出来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由原则”促成了康德对先验纯粹的“道德法则”与“意志自律”原则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建构。除了休谟和卢梭,莱布尼茨也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来源,其理性灵魂单子的“自发性”与“自决性”思想开启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自由”理论---“先验自由”与“实践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从"知识"以"对象"为转移到"对象"以"知识"为转移的这种所谓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并非单纯地是一种认识论的革命,而是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态度的确立。"旧形而上学""旧"就"旧"在"自然的认识方式"上,误以为"形而上学"是一种超验的"知识论";新的哲学思维态度,知道"知识"的限度,使"超验的"知识成为不可能,而使"超越的"实践成为可能,在这一限度内,才为"信仰"留了地盘。这种信仰其实就是对实践理性之自由的信仰。因此,新的哲学态度下的Metaphysik不再是按照"自然倾向"去认识的"形而上学",而是以道德实践之自由(道德行动)为目的的"行而上学",这才是康德哲学所实现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解读康德哲学与数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在自己的哲学中对数学有着与前人迥异的理解:第一,数学判断全是先天综合判断;第二,数学是通过先天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而可能的。基于这种理解的数学为形而上学的建立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是一个一致的概念,它分为先验的部分和学说的部分;其中,前者确立自由及其原则,后者是以之为基础对作为人的义务的考察。在作为人的义务的学说中,涉及到一般的人性问题,但这种人性是先天的;同时,由于道德形而上学是在实践的领域,涉及到在实践上的运用,所以里面有着经验性的内容,不过这并不损害其概念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十八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其怀疑主义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首先,他用怀疑主义的方法指出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缺陷,驱逐了"虚假的形而上学",为康德批判哲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进而尝试用自然主义的方法建构人性科学的框架,试图建立"真正的形而上学",为现代西方诸多哲学流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全面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中国哲学形上学之天、道、命、理、性五个基本范畴之内涵辨析,指明中国哲学乃是不同于西方知性形上学的德性形上学,其本体论理论形态表现为追问生存之第一原则(德性原则)的生存本体论。中国德性形上学有着自己独具内涵的形上学范畴体系,体现出德性优先的人文关怀理念,并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之伦理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6.
形而上学的价值论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形而上学的价值论底蕴进行了分析:形而上学的发端是出于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形而上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偏离了其价值论轨道而表现出了浓厚的知识论倾向,逻各斯(理性或上帝)成了万物的最终尺度,人不再是“是其所应是”的价值性存在;作为价值论的形而上学,不是一种有特殊对象领域的哲学部门,它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和幸福哲学。  相似文献   

17.
汉初儒术"独尊"之时就标志着魏晋玄学所产生的土壤已开始被孕育,魏正始年间王弼的"贵无论"玄学标志着魏晋玄学的初步形成。整个魏晋玄学围绕着"有"、"无"之辩,"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展开和发展,郭象"独化论"玄学是其发展的高潮,到东晋中后期玄学发展趋于尾声。晋末"佛玄合流"是对魏晋玄学的佛教哲学化发展,而隋唐时期的"重玄学"则是魏晋玄学的道教哲学化转向。  相似文献   

18.
从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关注"存在"问题的研究.这样的形而上学就是西方哲学的基础.而由于在中国哲学里缺失了"存在"这样的词语,因此,中国的形而上学同西方的形而上学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哲学里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宇宙论和人生哲学,走的是自然哲学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