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认为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其国内族群文化观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解读 ,体现出其“文化一元”论在国内族群文化观和国际文明观上的统一。亨廷顿的族群文化观源于美国族群理论中的“盎格鲁 -撒克逊优秀”论 ,在美国国内 ,他主张用以盎格鲁 -撒克逊族群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核心文化”同化其他移民族群的文化 ;在国际上 ,他强调不同族群文化的难以调和性 ,并在理论上将其“美国核心文化”论演绎为“西方核心文化”论 ,为美国的国际战略确定了根据文明差异划分敌友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我们是谁>的作者亨廷顿认为,美国的民族性正面临着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生死挑战".其实,由美国"定居者"创立的民族性是相当有限的"美国"民族性,亨廷顿全力赞美同化主义、批评和抑制文化多元主义的主张,其实质是现代民族主义.实际上,美国活力之所在是不断走向多元和多样,这是亨廷顿的"斗争哲学"也为之无奈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国际政治学界引起了激烈而持久的争论.中国学者对它的评论大多局限于政策性的评价与立场性的批判.本文认为,"文明冲突"论对于如何看待冷战后全球政治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论范式.本文试图从学理上与政治思想上对"文明冲突"范式的理论假设前提、该范式的内涵界定以及文明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做出客观评析.  相似文献   

4.
克利夫德·格尔茨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宗教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阐释"理论,从而在整个社会科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就格尔茨"宗教文化论"的理论渊源、理论建树和实际应用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的广泛影响是否会动摇民族文化的根基?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是否可能?对此,有承认和不承认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趋同化趋势",或者说是文化的同质化,如何解读这种观点,可以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寻找立论依据和批判方法.另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批判.还有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正在消融着"民族文化",哈贝马斯针对这种思潮提出了"超越民族国家"的构想.还有的认为,各民族国家的不同文化将在全球复兴.对民族文化与全球化之间关系的看法.分歧较多.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及超越民族国家论这三方面来揭示并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发展的有关看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学者提出了"文明对话"的理念,认为建立在文明多样性和生活方式多元化基础上的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实际上,各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历史上从来未曾间断过,正是这种对话和交流滋养和丰富了人类文明.本文欲从"文明对话"的角度对明清时期回、儒哲学思想的沟通情况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国内某些学者提出的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等观点切人,指出这种观点不是原创,而是美国学者杜赞奇提出的民族问题"复线历史"的翻版;从晚清两种民族主义思潮的考察分析展开,指出晚清维新派、立宪派民族观的内核并非所谓"文化主义",实质是穿着文化外衣的政治化的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将清王朝从"帝国"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指出"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国族-族群"论、"民族问题去政治化"论等不适应中国.  相似文献   

8.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化和文化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与冲突模式;未来世界大战的爆发,将是文化的冲突;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可能联合对抗基督教文化等思想,从反面给中国民族学研究予以提示,即文化与族群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 ,文化冲突的实质不应仅被理解为不同民族、国家、地区或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 ,还应被看作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利益冲突 ,特别是强势群体的文化霸权与弱势群体的文化抗争的冲突。文化冲突不断地撞击着弱势群体的文化底线 ,使社会乃至世界陷入局部或整体的危机、混乱甚至战争状态。因此 ,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消解文化冲突 ,尽量使冲突张力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人类学是在文化冲突中诞生的 ,它对民族文化、边缘文化、地方性文化价值的肯定与重视 ,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消解了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 ,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人类保留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0.
电影《通天塔》讲述了一个有关冲突和隔阂的故事,本文试图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来诠释影片中的文化冲突。从共时性的文化冲突出发,文章首先分析了影片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冲突何以发生,其次在承认文化异质性基础上道明了国家间的文化冲突并揭示其实质,再次结合"文明冲突论"讨论了文化冲突的一种隐性形式:宗教冲突。  相似文献   

11.
依然是“熔炉”——论美国民族关系中的同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围绕学术界对美国早期民族关系理论———“熔炉”论的不同评价,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同化与融合作为美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怎样促成了美利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2)民族同化的具体形式和过程,尤其是个体民族成员的同化模式;(3)怎样认识不同的同化途径,以及同化与文化多元性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文化多元性和同化是美国民族关系中并存的两个特征和两种趋势。尽管各种否定“熔炉论”的经验和实证研究都有其重要的客观依据和学术价值,但都无法从根本上否定“熔炉”论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民族“熔炉”论,既符合美国民族关系中的既成事实,也符合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的许多民族集团成员的价值理想。因此,“熔炉”论仍是认识和理解美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弗朗兹·博厄斯美国人类学家,美国现代人类学的开创者,历史特殊论的提出者。博厄斯一生兴趣广泛,著述颇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原始人的心智》(1911)和《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历史特殊论"和"文化相对论"是博厄斯主要的学术贡献。他认为每个民族的历史都具有特殊性,应当尊重其文化的相对性,提出种族和民族平等,主张构拟具体文化的历史,并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人类学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博厄斯的研究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他们在褒扬博厄斯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分析了邮轮旅游产业具有的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特征,以及较高的文化体验的符号价值、奢侈品价值、身份认同价值和跨文化交流价值等基本特征。认为当下邮轮旅游产业出现的文化冲突和问题,也警示了中国邮轮产业要做好从技术"硬件"到文化"软件",从思想意识形态到法律制度的应对和建设。  相似文献   

14.
莫里森《天堂》中的"替罪羊"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原型批评的理论,从种族主义、暴力冲突方面探析莫里森<天堂>中的"替罪羊"形象,认为这一形象体现出莫里森对美国历史及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讽刺性模仿和颠覆,对种族优越论、暴力政治以及非裔美国人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澳门历史演变过程来展现中西两大文明碰撞、交融的真实情景,说明澳门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和平共处的典型,即澳门模式.澳门模式的存在有力地证明了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实乃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6.
以往研究刘智回儒思想,多从宗教、哲学角度展开,①本文则从修养论展开,探讨回儒之学的同异,以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本文比较、研究了刘智的回教心性论与修养论,认为它与理学的修养理论基本相同两者无论在心性论的思路、分类、功能,还是在修养论的内容、次第、境界等方面,皆相近或相通.当然,回教与理学毕竟是两种文化,彼此也各有特点.本文还认为,修养论在回儒之学中都具有极重要地位,对于它们的比较、研究一定会大大促进彼此的了解、沟通,并为两种文化的融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认同意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与"认异"相对。简单地理解,"认同"就是某一个体或群体将自己从心里上、精神上、行为上归属于某一特定客体。人有多重身份,群体也是如此,因此会导致多元认同,诸如家族的、地域性的、民族的和国家的等等。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随着时间和情况的变化,这些认同的各自轻重分量也会发生变化。关注少数民族认同意识的变迁,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构建"公民意识"、"国家认同",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族社区文化冲突及其积极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社区文化冲突是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客观结果,它能够促成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自身的发展.在合理、有序的范围内,民族社区文化冲突有助于民族社区意识的形成和民族社区的整合,有利于加快民族社区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全面发展.因此,作为民族社区活力的晴雨表,民族社区文化冲突是民族社区发展的前奏,应该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将之置于适当的位置,并通过有效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继麦尔维尔和霍桑之后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开创了美国心理主义的写作先河.《黛西·米勒》是亨利·詹姆斯著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详细描述了美国姑娘在欧洲旅游期间遭遇的欧美文化冲突,该篇以其独特的描述视角和陈述方法,开启了众多文化研究学者对欧美文化的新认识.著作中塑造了较多的欧美女性形象,两国女性差异主要表现为女性观念、举止行为、文明态度和等级观念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本文主要浅析《黛西·米勒》中的欧美文化差异,希望可以给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将视觉人类学"工具化"、"技术化"及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对视觉研究理论的陌生,导致视觉人类学被"边缘化".视觉人类学的当代研究,不仅需要研究人类视觉文化遗物和通过镜像聚焦和折射的文化视像,还需要直接面对人类活态的视觉文化现象,面时不同群体的视觉表达、视觉传播和视觉行为,研究人类的群体性图像信息、视觉符号和视觉文化行为,关注视觉媒体和媒体革命对文化的影响,考察在现代视党媒体影响下的文化涵化、文化冲突和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