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青海统计》2007,(6):45-45
据对全省24户企业集团跟踪监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省企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和新建等方式实现了行业领域的扩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看来,从事第二产业的企业集团在产品生产主体地位不变的情况下,开辟第三产业并取得骄人成绩。  相似文献   

2.
据对全省79户企业集团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79户企业集团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运行态势。 一、企业集团数量分布以国有控股和工业为主 从集团审批部门看,我省被调查的79户企业集团中国务院及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批的12户,省级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审批的56户,其他部门审批的11户。  相似文献   

3.
集团内部市场对集团内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有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效率促进"有利于盈余质量,而大股东"掏空"则会有损于盈余质量。根据交易内容把集团内部市场具体分为内部产品市场、内部资本市场、内部资产市场、内部担保市场和其他内部市场五个子市场,以中证800指数上市公司2004-2008年的财务数据作为检验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集团内部市场本身的存在与会计盈余质量显著正相关。内部产品市场的交易规模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显著正相关,而内部资本市场的交易规模与盈余质量显著负相关,其他几个内部子市场的交易规模与盈余质量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何春德 《四川省情》2007,(12):25-27
现代产权结构逐渐形成绝大多数企业集团已建立母子公司体制截止2006年,我省177户企业集团中,已有161户企业集团建立了母子公司体制,所占比重达91%。从集  相似文献   

5.
殷柏尧  蒋怡 《浙江统计》2006,(12):22-24
建筑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要实现建筑业大省向建筑业强省的跨越,必须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为此,省政府在2005年12月19日下发的浙政发[2005]67号《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建筑强省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支持骨干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若干个产值超百亿的特大型企业的意见。本文通过对浙江2005年“双五亿”以上的28家建筑业大企业集团的经营状况、管理水平、竞争能力、与国内外先进建筑业企业集团的比较和做大做强所具备的优势及存在不足的分析,提出了如何做大做强我省建筑业企业集团、促进我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浙江统计》2011,(6):38-39
近年来,温岭市统计局按照"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三个转变,力争五个提高"1的总体思路,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载体,完善工作措施,以统计文化引领统计工作,以"一科一品"激发工作创新,以规范化建设夯实统计基础,以统计宣传营造良好统计环境,以依法统计保障数据质量,以高品质统计产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凝心聚力促发展,创业创新争一流,统计各项工作成效斐然:两次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县级统计局,  相似文献   

7.
如此“巨舰”咋争流──组建企业集团过程中一些亟待重视解决的问题文/射阳县政府办公室陈代道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会有惊涛骇浪,"船小好调头"的时代早已过去,组建"巨舰式"的企业集团已成为中国大地的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应当肯定,企业集团的迅猛发展,对提高经...  相似文献   

8.
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对全省重点企业集团跟踪监测调查显示,"十六大"期间,我省重点企业集团经营规模逐步扩大,营业收入持续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攀升,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方式逐渐与国际接轨。但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省企业集团改革与发展中潜在的问题仍值得重视。一、经营规模再上台阶,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企业集团在黑龙江经济的发展及其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对全省92户企业集团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我省企业集团持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至2002年底,全省列入统计范围的企业集团共92户,成员企业达911户,均为运作较为规范和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各项经济指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集团改革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通过创新驱动、 "机器换人"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是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动力之源.2010年以来,随着我省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机器换人",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提升,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机器红利显现.但同时对浙江劳动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和掌握我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资源现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今年,四川省企业调查队组织和实施了我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抽样调查工作,并组织力量对四川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人才建设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状况及特点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04年底,调查的非公有制样本单位共有从业人员177420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16084人,占9.1%;专业技术人才31839人,占17.9%;技能人才58211人,占32.8%;其他人员71286人,占40.2%。进一步分析,我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状况有以下特点:高学历人员少,低学历人员多从学历上看,所有从业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创新过程初期阶段被测试的创新产品概念数量大幅增加,但产品创新的成功率并未有所提高。为什么会这样呢?究竟是因为研究成本越来越低导致公司因负担得起研究费用而测试了更多数量的产品概念?还是一些本应在接受测试之前就被抛弃的薄弱的产品创意却被进行了测试?抑或是产品概念测试工具其本身不足以完成任务?传统测试工具可揭示出测试概念与基准相比或与数据库中的其他概念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它会告诉你概念是好还是差,抑或是介于二者之间,但除了建议"通过测试可以进入下一阶段"或"未通过测试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之外,不会给出具体的后续举措。  相似文献   

13.
国家统计局企调总队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表明 ,近几年 ,我国的企业集团发展较快 ,全国 2 70 0多家重点企业集团的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 1 %。但从整体上看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大企业集团少 ,总体规模小 ,竞争能力弱。 1 999年我国最大的 5 0 0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之和按汇率折算仅相当于世界 5 0 0强前三名之和的 80 %多。该报告还显示 ,73.7%的企业集团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5 4.4%的企业集团存在债务负担过重的问题 ;36 .7%的企业集团产品缺乏竞争力 ;36 .6 %的企业集团科技开发能力较弱 ;2 7.8%的企业集团冗员问题比较突出。中…  相似文献   

14.
陈莉萍  郭志娇 《山西统计》2001,(9):22-22,33
当企业由工厂制改制为公司制,由单一产品发展成为跨地区、跨行业,集产业、贸易、金融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并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后,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集团母公司和各子公司中建立并完善企业集团统计报表制度是企业在集团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企业集团和重点企业统计工作会议,总结2005年工作,安排部署2006年工作。在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省统计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企业的积极配合和在座的全体调查员的辛勤努力下,2005年我省企业集团和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跟踪监测统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刘盟  杨庆 《统计与决策》2022,(19):164-168
文章以A股上市公司为例,基于公司2010—2019年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政府人才政策、区域制度环境与企业创新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人才政策对企业创新具有激励效应,而且评价、激励类政策工具比引进、培养类政策工具更能全面有效地促进企业创新;人才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具有基于区域制度环境的门槛效应,当区域制度环境指数突破一定值后,人才政策会更显著、更大力度地促进企业的实质性创新;人才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引进、培养类政策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在东部地区显著;评价、激励类政策在西部地区不显著,在中东部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继 《统计与决策》2008,(3):137-140
文章界定了产业创新的内涵,分析了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规模、产业绩效、产品创新、创新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组织管理、体制创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别从中间产品实行单一定价、差别定价和边际成本转移定价3个方面建立利润模型,进而研究企业集团的转移定价问题。通过运用动态博弈的子博弈Nash均衡方法,得出了3种定价策略下,企业集团的最优定价策略。我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企业集团采取单一转移定价机制和差别转移定价机制,将有助于优化其产品价格结构,最大化企业集团的整体利润。  相似文献   

19.
企业集团是以母体企业为核心,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续带,并以产品、技术、经济等多种纽带,把多个企业、单位联结在一起,具有多层结构的经济联合体.  相似文献   

20.
对绍兴企业集团人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海  傅君芳 《浙江统计》2005,(2):29-29,41
一、绍兴企业集团人才现状 1.获取人才以人才市场为主要途径.从对绍兴49家企业集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5家企业集团通过人才市场获取人才,达到了91.8%,通过熟人推荐获取人才的有33家,占67.3%,用高薪从其它单位调入的有24家,占49.0%,通过网上招聘的有21家,占4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