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禄贞是辛亥革命时期北方革命运动的活动家,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在石家庄车站惨遭反动派的杀害。同时,遇害的还有周维桢(字斡幹臣,副官)和张世膺(字华飞,参谋)。今年春天,河北省文物管理局和石家庄市文物保管所将他三人的墓迁建于石家庄市长安公园,供人瞻仰。为缅怀辛亥革命先烈的功绩,使更多的人了解他们,本文仅就吴禄贞的生平评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它是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有机的具体的结合。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控制和征服自然界的程度,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借以建立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以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来区别的。社会生产方式又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各个社会形态的共有规律。因而,考察生产力的性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对于什么是生产力的性质、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等问题,还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打算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3.
1983年以来,国家对重庆、武汉、沈阳、大连、哈尔滨、广州、西安、青岛等几个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在这些城市开展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对大城市实行计划单列,重新调整中央、省、市的经济管理关系,扩大这些城市的经济管理权限,这不论是在探索城市经济济体制改革的路子上,还是在恢复、发挥城市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促进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当然,期望改革没有波折是不现实的.在城市计划单列的过程中,也普遍出现了一些矛盾和摩擦,这是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江汉论坛》1987年第8期发表了陈胜利、陈洪博撰写的文章《对计划单列的回顾及其思索》,阐述了中心城市计划单列"是经济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偏差"的主要观点.本文一方面是对二位同志文章的商榷,另一方面是试图对几年来中心城市计划单列进行总结和探索,并对现阶段完善计划单列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分析、解释、评价各种社会现象,包括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作品,开辟了唯一科学的道路。紧紧地把握住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阶级分析的方法,是我们评论古代作品及其作家的根本指导原则。问题在于,在探讨具体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的时候,如何处处把住这个原则,并把它贯穿到整个分析、评价过程中去。评论作为诗人、又企图努力成为政治家的杜甫,更必须如此。毛主席教导我们:“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这个指示,是 相似文献
5.
略论董仲舒的儒家属性──兼与孙景坛同志商榷吴九成董仲舒是一位儒家,这在历史上早有定论,本来可以不谈。但最近孙景坛同志发表了一篇《董仲舒非儒家论》(见《江海学刊》1995年第4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不少读者的疑问,所以有必要再作一些讨论。关于董仲舒的... 相似文献
6.
<正> 自瓦特令蒸气推动历史的车轮,伽利略用望远镜开阔人类眼界之后,“上帝”贬值,“幽默”看涨。诗人以幽默显其达观、机敏,哲人以幽默见其深刻、犀利,就连商贾也看重幽默在经商中的作用。 幽默在中国真正掀起大潮。实是近几年的事。王蒙、陆文夫、高晓声、邓友梅、张洁、冯骥才诸人的幽默,千姿百态,各具神采;连史诗大匠姚雪垠在严肃的笔触中也时 相似文献
7.
应该如何评价金本《水浒》?这是三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一大公案。吴志达同志之文读后,恕我直言,堪称丑化论的代表作;文化大革命前,全面否定金圣叹之文虽有,然亦莫能及。此文竟奉胡适之见为圭臬,且又大加发挥,作出金圣叹评点《水浒》就是为了“诅咒农民起义”,“丑化农民革命”,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信息时代里,信息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示出来.为此,沈峻坡同志提出将信息业、咨询业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组成第四产业.笔者认为,如今,建立并发展第四产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一观点的提出,适应时代的潮流,无疑具有一定价值.但是,该文将第四产业仍归为服务性产业,而第四产业即知识产业,并将教育部门也列入第四产业,以及知识创造价值等观点,值到商榷. 相似文献
9.
《晋阳学刊》去年第1期刊登了吴大英同志《三权分立与反封建斗争》,作者在第二节介绍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些主张三权分立的思想家时,把卢梭与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相提并论,认为“法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卢梭的政治观念比孟德斯鸠更前进了一步。”我觉得这里关于卢梭政治思想的提法有几点不妥,在此提出来与吴大英同志商榷。其一,卢梭并不主张分权。卢梭是法国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家。他对封建专制制度嫉恶如仇。在许多著作中(如《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爱弥尔》等),他对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历史唯物主义领域里,对一些基本的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深入探讨这些范畴的确切含义,对完善与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有重要意义的。大家知道,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但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等社会现象,应该划入社会存在,还是划入社会意识呢? 相似文献
11.
卓炯同志为了论证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唯一的全部的原因,曾在《对〈商品产生和存在原因的再探讨〉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四期)一文中,这样写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五页中,就已经讲到的社会分工主要是指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这种社会分工当然只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也就是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的条件和原因。马克思在同书第三九三页进一步指出,社会分工包括了两种不同的含义,即:第一,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的媒介;第二,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媒介。从而把一个生产单位的内部分工排斥在外了,包括古印度 相似文献
12.
读了吴文治同志《略谈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一文,很受启发。我很赞成吴文治同志的提议,应该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这对提高文学史和古代文论的研究水平是有益的。吴文治同志文章中的观点,有些我是同意的;但也有一些不大同意,现在提出来和吴文治同志商榷,并就正于广大读者。一、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特征问题。吴文治同志认为不能用恩格斯给哈克奈斯信中有关现实主义的论述,来概括一切时代、各种形式的现实主义,提出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真实地准确地描写实际生活来反映现实”,这个原则我是基本同意的。我补充一点意见即:现实主义不仅要真实地反映现 相似文献
13.
彭久荣《关于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的反思》一文(载《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以下简称《反思》),运用目前理论界关于中国文化、哲学和文学的某些流行看法,对传统文学思想作出了个人的分析和评价.我认为有相当的价值,也感到其中还有不少观点值得商讨.现就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的主线,思维特征和如何评价等问题略陈管见,望彭久荣和其他高明者有以教正. 相似文献
14.
读了尚和平同志《诗分行排列实质原因之探讨》一文(载《宁夏社会科学》1991年第9期)有一些不同想法。现不揣浅陋,简述如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判断一种观点正确与否,最简便易行和最具说服力的方法,莫过于将这种观点放入它所涵盖的客观对象之中,来对照、比较两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的程度。尚和平同志提出,诗歌分行排列的“实质原因”,是个抒情的强烈程度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个阶级——无论是剥削阶级或被剥削阶级,自它产生的那天起,都有其政治与经济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经济是第一性的,政治是第二性的;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在进行阶级分析时,必须对其政治与经济这两个方面进行既唯物又辩证的分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就是这样做的。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在学习经典作家关于阶级分析理论中的一点体会,兼与陆德生同志商榷几个有关问题。一、各个阶级的经济地位是阶级分析的出发点各个阶级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每 相似文献
16.
刘荣生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2,(3)
关于排中律的适用范围,现行的几种逻辑教材有着两种不尽相同的表述。一种认为排中律“只适用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而不适用于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以金岳霖本《形式逻辑》为代表;另一种认为排中律“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以上海本《普通逻辑》(1986年修订本)为代表。两相比较,后者在排中律的适 相似文献
17.
一 如何正确评价黑旗军领袖刘永福?这是中法战争史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解放以来,在许多专著和文章中,都说刘永福为了官爵,投降清朝,背叛了农民起义军。前不久,丁名楠同志的《关于中法战争几个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载《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以下简称《关》文),就把刘看作是与清合流(即同流合污之谓)之人,说刘是为个人谋生路、仰慕名器、为清政府引诱而最后成为清朝一名听驱使、受摆布的奴仆。解放以来的这种说法,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18.
<正> 《齐鲁学刊》1984年第五期登载了韩洪章同志的《劳动生产力之管见》一文。韩文的基本观点是:“生产力就是劳动生产力,也就是人们通过具体劳动改变自然物使之采取适合人们需要的形态即产品形态的能力。”理论界的部分同志,也如该文一样,把生产力等同于劳动生产力。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生产力与劳动生产力的经典性论述相悖,而且也无益于指导生产实践。本文不打算就劳动生产力范畴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考察,只准备就生产力范畴与劳动生产力范畴的相互关系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兼与韩洪章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9.
劳动者的工龄问题是按劳分配理论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孙大浩同志《按劳分配中劳动者的工龄问题》一文,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经济现实出发,肯定了工龄在按劳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对的。但我觉得孙文的不足之处在于:错误地理解了按劳分配中工龄问题的客观依据,没有对工龄问题在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说明。我也是对按劳分配中工龄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供理论界的同志们讨论。 相似文献
20.
叶永在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6)
近几年来,哲学界关于结构形式变化引起质变问题的讨论,发表了许多文章。1982年我发表《序变与质量互变规律》(哲学研究、1982年第10期),提出序范畴及序变原理后引起了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要不要把序变引进质量互变规律,即事物是质、量的统一体,或是质、量、序的统一体?事物的变化只存在一种形式,或是多种形式? 笔者认为,世界是复杂的,事物的变化、旧事物向新事物过渡的形式和途径也是复杂多样的,并非只存在着量变达到关节点引起质变这唯一形式,而是存在着量变达到关节点引起质变、序变达到关节区引起质变以及量变与序变协同作用引起质变三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