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减排目标最终会分摊到各个省区,由于各省区的发展条件不向,碳排放模式和减排政策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将Kaya恒等式作适当的修正与扩展,引入城镇化和森林覆盖率因素,通过LMDI分解方法,对宁夏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定量分析.影响宁夏碳排放的三个主要因素依次是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城镇化水平和能源强度.根据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区情,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主要利用30个省市1997—2012年共16年间的面板数据,结合STIRPAT模型,考虑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城镇化水平、工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程度等6种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对我国东中西3个区域~1的碳排放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区域对外贸易程度的提高是降低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而城镇化水平则是影响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工业结构是影响中部区域的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西部区域的碳排放影响作用最大。不同区域应当根据区域特点,制定符合区域特色的节能减排对策,实施区域差异化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3.
选取1996-2012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根据城镇化发展质量高低将全国29省市划分为三个组别,利用S1IRPAT模型考察了不同城镇化发展质量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就全国整体而言,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随着城镇化质量的不断提高,城镇化对碳排放的驱动作用逐渐减弱。在城镇化发展质量不同的情景下,城镇化质量高和城镇化质量中等的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碳排放的驱动作用最为显著;城镇化质量低的地区,城镇化是影响碳排放的最主要原因。在此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根据城镇化发展质量的不同,提出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1985-2010年辽宁省的能源消费数据估算了辽宁省历年的碳排放总量,研究了辽宁省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经济增长、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给出辽宁省节能减排、提高经济发展质 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KAYA模型,对青岛市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1-2010年青岛市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碳生产力不断提高,以煤炭、石油为主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改观。青岛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单位能耗碳排放的增长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单位GDP能源强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排放量。四个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和单位GDP能源强度是影响青岛市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根据实证结果,青岛市应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为重点,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使用PVAR模型和VAR模型,从经济、社会、能源三个维度,分析1997~2015年民族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PVAR模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当前民族地区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能源消耗量;与结构型指标相比,数量型指标对民族地区碳排放的驱动作用更显著。VAR模型方差分解结果进一步证实,结构型指标是未来民族地区碳减排的关键驱动因素,且作用强度逐年增加,但不同省份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作用路径和贡献强度存在差异,各地区应根据其碳排放的重点影响因素和传导路径,采取差异化减排措施,建立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工业碳排放及能源消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业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减少工业部门碳排放直接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的实现。工业碳排放强度包括行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系数4个影响因素。以建材行业为例,通过对每一影响因素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减排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仍是我国工业减排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郭永奇 《南都学坛》2013,(4):117-118
研究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中国1978年至2011年统计数据,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对中国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中国碳排放总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的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能源强度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能源消费结构和国际贸易分工,而产业结构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对中国人均碳排放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的有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国际贸易分工,其中经济持续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正向影响因素,且其贡献率也最大;能源强度和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交互作用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能源大省陕西省1990—2015年能源消费量数据,应用碳排放公式计算碳排放量,经平稳性检验,采用协整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就陕西省能源碳排放和经济增长数量关系与运行特征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长期来看,陕西省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两者间存在由经济增长到能源碳排放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促使了能源碳排放的加剧。根据检验分析结果,为促进陕西省区域社会经济的平衡充分发展,给出陕西省实行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启示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业经济总量和碳排放双双增长迅速。本文使用1995-2010年中国制造业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动态分析了制造业发展程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城镇化率和研发强度等6个因素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主要结论为:中国制造业CO2边际排放波动上升;城镇化率和产业结构是对制造业碳排放影响程度最大的两个因素,其次是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发展程度;从时序来看,城镇化率、能源强度和发展程度对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增强,而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影响比较稳定;研发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明显。以上结论为我国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以及能源安全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而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通过引入碳税、碳排放、碳存量以及人力资本等变量对经典RBC模型进行拓展,基于拓展后的模型模拟分析碳税改革的低碳发展效应。结果显示:从长期效应看,增加碳税收入同时减少资本税和工资税扭曲效应的碳税改革能够有效抑制碳排放和降低碳存量,并促使企业提高减排的积极性;从短期效应看,碳税改革不仅能够带来碳排放和碳存量的减少,而且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的机制对产出形成正向影响。由此看来,选择合适碳税改革路径以及恰当运用碳税工具将能够有效推动中国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使用2003-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门限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根据门限变量人均实际GDP将30个省份内生分为4组。研究表明,4组的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都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形状。其中,低收入与中低收入两组的拐点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是35.55%和44.64%。高收入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的是库兹涅茨曲线形状,而且处于倒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此外,工业化进程与节能减排投资仍表现为对碳排放的扩张效应。因此,现阶段中国节能减排战略应遵循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考虑到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以及城市化程度对碳排放的不同影响,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规制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3.
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为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而运输耗能约占物流环节总耗能的5/6。实现钢铁行业中运输环节的节能减排,成为实现我国碳排放总量目标的重要环节。研究钢铁行业中运输环节的碳排放总量与不同碳减排途径及其组合在不同情境下的碳减排潜力,提出基于运输环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碳排放总量测量模型、基于不同减排途径的低碳化分析模型及基于不同途径水平的情景仿真模型。与传统的累计模型不同,低碳化分析模型考虑碳减排途径间的相互影响作用,采用累积形式对减排途径组合进行分析与评价。最终以重庆某钢铁集团20万吨船用钢材作为案例进行情景仿真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在现有的运输条件下,可通过改变车辆运输方式直接实现0.7到3.9个百分点的碳减排;甩挂运输与混合动力系统改造,可作为优先发展技术,减排效果可达到30%;通过情景仿真分析得知,提高减排途径水平,减排效果将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4.
化石能源具有高碳排放性。自从化石能源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燃料以来,导致全球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灾害持续发生。当前,国内外均在强调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等环保理念,世界主要经济体也在努力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创新低碳技术、减少碳排放。学术界一直将化石能源的减排和低碳化作为研究重点,从区域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就化石能源碳减排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化石能源碳减排的未来研究中,化石能源碳减排行为的来源、化石能源碳减排技术的应用、化石能源供应链减排、化石能源产业链协同减排等方面的研究应该成为学术界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15.
我国碳排放区域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已引起学者关注,并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在人均碳排放原则与2020年各省的碳排放配额预测数据基础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和碳排放量不均等的现实,国家应在区域间建立碳强度减排机制和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这不仅有利于缩小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差距,实现公平目的,还能更迅速有效地实现我国碳强度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区域碳排放变化驱动因素(能源结构、能源排放强度、能源效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 LMDI)构建了区域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进而以重庆市为例,采集重庆市1997 -2009年的能源、人口、经济等基础数据对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量随时间序列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二者的演变趋势极为相似,均表现为明显的两阶段(平稳演进和快速演进)特征.碳排放变化因素分析显示,经济发展因素对人均碳排放量的贡献值逐年增大,构成拉动重庆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效率因素对人均碳排放量发挥了较大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效应随研究时序逐渐增强;而能源结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量的抑制效应不太明显.最后提出了控制重庆市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模式,逐渐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接受,也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通过分析四川省碳排放的总体情况以及在降低碳排量方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在减排约束下四川省应该积极发展水电工业,合理发展天然气产业,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新能源,并提出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推进碳减排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相结合,制定有利于低碳能源发展的电力价格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