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开中国近百年革命斗争史,无数为反对帝国主义奴役和封建桎梏压迫,探索中国独立富强之路而抛头颅、洒鲜血的先进人物展现在我们眼前。孙中山的革命战友、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家、活动家朱执信就是其中之一。宋庆龄、何香凝都对朱执信作过很高的评价。宋庆龄说:朱执信是“国民党中坚定不移地和他(孙中山)站在一起拥护他的勇敢的行动和他开明思想的人”。何香凝则认为:“在同盟会中朱执信是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如果他还健在,他很可能是坚决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两位革命老人对朱执信的评价是中肯的。只要我们探索一下朱执信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动的发展,就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主张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藩篱,而向着新民主主义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2.
3.
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家朱执信,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之一。他在阐发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时,着力论述了民生主义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采纳、吸收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使他对民生主义的解释更激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思想,作为从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潮向共产主义思潮过渡的先声,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一在朱执信的著作中,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含义相同。而在更多的情况下,他把实现这一革命的过程,称为“社会革命”或“社会政策”。这和孙中山所说的“民生主义者,即国家社会主义也”是一致的。但朱执信对社会革命的原因、实现的道路及其内容的论述,不仅丰 相似文献
4.
余炎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朱执信,名大符,原籍浙江萧山,一八八五年(乙酉)诞生于广州。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知识分子,都曾在广州一些衙门作过幕僚。少年时代的朱执信,在父亲和塾师的教导下,勤奋攻读国学。一九○二年在广州“教忠学堂”接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如饥似渴的探求。在当时的“学外国”的浪潮影响下,朱执信于一九○四年以官费留学生进 相似文献
5.
王昌英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8-21
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之一,朱执信热情赞颂救国运动中的阶级斗争方式。他从社会革命的主、客体角度,将社会成员划分为“细民”与“豪右”,并用接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细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对其寄予深切同情,他还强调了“细民”在社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的“细民”思想,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知識分子大批参加了革命。随着斗争激烈展开,以至屡遭挫败,不少知識分子便消沉、动摇,甚至投降、叛变。能够始终成为坚决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行动上和思想上一直保持先进的杰出人物,象朱执信那样的知識分子,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史上,曾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其中朱执信算是一位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革命者的典型。 为深入探究朱执信一生所作所为和整个思想,有必要理清其思想发展的脉络,分析其思想特征,以便作出实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朱执信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以1917年十月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为标志区划为前后两个阶段。这样划分是符合他自身思想演进特点的。 相似文献
8.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左翼代表朱执信在中国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他留下的大量论述民生问题的著作中,不时闪现着社会主义真理的光芒,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宝库中极有光彩的一部分。探求他的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和思想特色,指出他的思想局限性和产生这些局限性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肯定他在我国近代思想史上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功绩和地位,这对于我们了解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情况,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10.
文章在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家朱执信是我国最早的社会主义研究者和他的历史地位之后 ,着重分析了他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科学性、完整性与内容的丰富性方面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极大差距 ,并指出他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特征 :其一为中国历史上传统思潮的平均主义倾向 ;其二为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国家主义表现。 相似文献
11.
朱执信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名理论家和活动家,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民主革命实践中,对中国现代化理论进行了富有特色的阐述。他认为,社会革命要密切联系政治斗争,普通百姓是革命的主力军,现代化的军队是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关键。他的理论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陶明兰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3):30-32
二十世纪初杰出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活动家朱执信,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探索近代中国的出路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尤其是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和传播。本文分辛亥革命时期和五四时期介绍了朱执信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指出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介绍与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与清初诗坛其他“宗唐”者专意于某一诗人或某一诗风不同,赵执信宗法唐之诗歌精神。在“宗唐”旗帜下,他力图包容诸端、“兼擅并美”。考察赵执信的诗歌创作,与其诗学思想大致相符,即多种风格均擅,阳刚之美虽为主流,但并不偏废其余风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是在继承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在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基础上初步树立了科学观。对于科技社会功能的认识以及社会对科技影响的初步分析是这一阶段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民主革命(本文特指新民主主义革命,下同。)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涤旧创新的思想革命,这三者互相渗透,辅成相持,缺一不可。反映到其中心问题——农民问题上,思想革命首先就出现了文化上的断层——文育是中国农民的普遍状况。“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这样,农村教育问题自然而然就成了民主革命所必须履行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开展农村教育,以培养,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扫荡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传播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呢?对此,不少共产党人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毛泽东以其对中国农民的精细入微的认识,包旧纳新,将其早年的“平民教育”设想逐渐转化,形成为民主革命时期的民办教育思想。这种民办教育是相对于各根据地、各懈放区新创办的正规学校而言的教育形式,是在党和政府的指导、扶持下而蓬勃兴起的群众自我教育运动,其精髓是构成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本文拟就其形成过程,主要内容等方面略尽抛砖之劳,以期对当前农村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主要有:利用资本主义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倡和奖励私人资本参加根据地经济建设;合理调整劳资关系;引进和利用外资等。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形成思想阶段;抗日战争时期是思想成熟阶段;解放战争时期是思想进一步发展阶段。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的基本内容:共产党与其他党派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共产党与其他党派合作中的领导权问题;共产党与其他党派合作实现领导权的策略;共产党与其他党派合作的具体方针;共产党与其他党派合作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反对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内部的错误倾向坚持长期合作。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的重大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结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确立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工作的思想;以实事求是为思想基础,确立了经济建设是革命战争支承点 (手段 )的思想;以辩证法观点为依据,确立了经济建设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思想。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的思想,对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和发展现代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钟端,字毓厚,又名鸿飞,河南许昌人。1905年赴日留学,不久加入同盟会。1907年12月,同盟会河南支部在东京创办《河南》杂志,推张钟端任总经理。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先后在《河南》杂志发表了《平民的国家》、《对于要求开国会者之感喟》、《劝告亟行地方自治理由书》、《土耳其立宪说》、《中东思想变迁及其融合》和《蝶梦园诗话》等文,充分表达了他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对清廷腐朽卖国的愤懑;对立宪党人卑污言行的蔑视;对国民以自振自立精神奋起革命的热望。 1911年夏,张钟端毕业于东京中央大学法律系,返国后初至湖北,往来于汉、宁、沪之间,从事革命活动。武昌首义,各省响应,独河南寂然无闻,作为河南籍的革命党人,不免内疚。况河南绾 相似文献
20.
宋庆龄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庆龄民主革命思想形成的渊源,研究者各强调其方面不一。作者指出,现有说法实可商酌,不能强调一端,需要多方面进行探索。认为特殊的家庭教育、其父宋嘉树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进步思想的教诲与熏陶,使其幼年具有朦胧的关注祖国命运的爱国之情。6年留美学习,进一步接受了民主主义的洗礼,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的现实政治教育,促使宋庆龄的政治思想急剧变化,初步形成民主主义革命思想。1913年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行列,可视为宋庆龄确立明确、坚定的民主革命思想的表现。文章并对1912年4月说、1915年10月说等其他诸说提出驳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