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柳燕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3):101-104
从社会发展趋势、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大学生道德水平发展规律的角度 ,探索高校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必然性。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 ,必然崇尚价值多元、思想多样、个性张扬和自主选择等。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 ,一方面要与人认知和思维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另一方面要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相适应的。从道德品质成长的过程看 ,个体道德水平的发展是与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并且是有一定规律的。无论是从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角度 ,还是从道德发展规律看 ,高校都是最适宜对青年学生实行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场所 ,而且 ,社会发展也在呼唤高校实行主体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3.
高校网络文化为我国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它也使许多学生深陷“网海”而不能自拔,对推动高校德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利用好高校网络文化在德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科学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是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陈艳红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5):65-67
基于社会发展、德育理论发展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主体性德育被提上重要日程。本文作者认为只有在高校管理、教学、学生工作以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共同努力下,才能保证高校主体性德育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从网络文化发展的广阔视野中审视高校德育,必须确立综合的、全面的网络文化观念,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来认识高校德育的使命,并理性地使这种使命得以最有效地发挥。 相似文献
6.
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德性是自主建构和主动发展的。实施主体性德育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也是时代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就必须创新德育理念 ,创建主体性德育模式 ,变革德育方法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实现德育自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柏秋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3):110-111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德育既带来积极的一面,也带来了消及的后果。本文提出了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以及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双主体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庠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117-12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带来了全球信息资源不可逆转的网络化发展趋势 ,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德育呈现双主体性特点 ,即教育者作为实施德育和组织德育活动的主体 ,大学生作为德育活动的主体。高校德育双主体性的凸现 ,要求高校德育转变德育观念 ,调整德育目标 ,创新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2):17-19
通过对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分析,提出应对网络文化挑战的德育创新原则:即寓教于网,潜移默化的教育原则;强化网络意识,健全主体人格的原则;突出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内在需要的原则;树立服务意识,追求教育效果的原则。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德育工作机制,达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11.
直面网络文化挑战的高校德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群耀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2):127-130
网络文化应是高校德育所在的德育生态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网络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强势文化。它的兴起既给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又为高校德育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吴岳军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89-92
探讨德育模式,旨在分析德育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动态上把握德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并使之具体化与可操作化。在对高校德育误区的表现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主体性人格必须靠主体性德育来培养,进而分析了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内涵、理论依据,并对实施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策略作了几个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论主体性德育对传统德育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志坚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13-15,37
主体性德育是对传统德育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表现为:在价值取向上从“工具性”转向“主体性”,在德育目标上从培养“圣人”转向“平民”,在德育过程上从“他律”转向“自律,在德育方法上从“理性方法”转向“理性方法和非理性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张梅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9-62
目前高校德育主体性困惑主要表现为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异化、德育客体的反主体化和德育客体的非客体化。自媒体的出现,为高校德育走出主体性困惑提供了发展机遇。它不仅有利于德育主体客体化、德育客体主体化,而且有利于德育主客体交互主体化。面对高校德育主体性困惑,德育工作者应利用自媒体搭建德育交互主体性平台,有效发挥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充分挖掘德育客体的主体性,不断形成德育共同主体性,以有效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现代建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主体性德育的提出是哲学和教育学关于主体性讨论的延伸,同时也是德育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回应。市场经济、信息化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分别从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和交往方式上把高校德育的关注点聚集在主体性上。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对高校德育目标新的诠释;生命教育、公民教育、信仰教育构成了高校主体性德育的主要内容;从学会生存、学会关怀,到学会选择是高校主体性德育的价值归宿。 相似文献
16.
17.
张群耀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3):20-23,36
网络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强势文化。在我国,网络文化仅仅是高校德育所在的德育生态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它的兴起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高校德育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试论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远贵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6):85-87
文章分析了网络文化的特点,阐述了网络文化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重视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校德育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的本质要求,也是着眼于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的发展和主体性德育目标的确立,对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人的主体性建设的原则和目标进行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20.
袁宋雀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德育对人的主体性发生和发展有着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塑造功能和凝聚功能等作用。德育要发展人的主体性就要抛弃错误的价值取向,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任务观、主体观和方法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