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伊朗当代外交政策的任何探讨都必须从导致前独裁政权的跨台和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重大事件开始。显然,关于这些事件的动因和结果的详尽阐述。已超出了我们已经限定的有关伊朗外交政策讨论的范围。不过.重要的是将伊朗革命后的外交政策置于因伊斯兰革命而出现的两个主要事件的背景之下:伊朗伊斯兰国家的建立和伊斯兰世界一场意义深远、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的兴起,两者可以被恰当地视为一种伊斯兰复兴。  相似文献   

2.
创造社时期的成仿吾与外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仿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批评理论家,受到外国文艺理论影响很深。新文学革命期间,他在西欧浪漫主义"表情性"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自我表现"说,再借鉴法国现代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基友和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的观点,构建了自己独特的以"社会——审美"为观点的"自我表现"理论。随着社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他又受到日本福本主义的影响,文艺理论也由"自我"表现发展为"为无产阶级"表现,表现出中国理论家接受中的主体期待。  相似文献   

3.
1978-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并不仅仅是由各种经济问题引发的。其革命的领导者之所以发动革命,是因为伊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进行相应的政治制度改革来适应新的政治局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伊朗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伊朗是伊斯兰苏非思想和苏非教团形成的重要地区,许多著名的苏非学者生活于此.波斯祆教文化为伊胡苏非思想的产生,为苏非主义从禁欲到神秘主义的转变,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伊朗处于伊斯兰统治的边缘地区,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苏非教团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蒙古人统治前后,诸多苏非教团产生,苏非道堂在各地修建起来.在伊朗历史上,苏非主义与什叶派的关系问题,以及苏非教团的地位和社会功能问题,引起了什叶派乌莱玛和教法学家的争论,这也证明了苏非主义在伊朗宗教生活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苏联"现代"文学,与其他民族国家特定时期的文学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迹.创作活跃在这一时期的苏联作家,在作品中反映苏联社会的主流思想与人民的精神,在文学殿堂中大力塑造在苏联革命与建设中的人民形象,抒写人民意识的觉醒与创建新生活的信念,揭示苏联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30多年的苏联"现代"文学见证了苏联社会的历史风云,也构成其独特的"人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1979年,伊朗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世俗的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以“伊斯兰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的神权政体,这一体制决定了伊朗外交的特殊性,实行“输出伊斯兰革命”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外交政策,这一外交政策影响了海湾地区甚至整个中东的政治格局,随着伊朗政局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这一外交政策也已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与伊斯兰教几乎同步产生、互为因果、始终相伴的“沙里亚”法,是其宗教伦理、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的核心。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麦地那23年宣教时期的《古兰经》、“圣训”立法是伊斯兰法发展的起点和初创启蒙时期。麦加13年间《古兰经》虽然涉猎了有关法律行为规范方面的内容,但全经的主线始终围绕宗教敕义和信仰原则而展开的。在麦地那“乌玛”国家形成后,《古兰经》才开始了大量的社会主法。这一立法不但巩固和发展了当时“乌玛”社会确立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并在其后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哈里发帝国中也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8.
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革命后的伊朗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上带有回归传统、反资本倾向、国家全面介入和分化严重等基本特征.这种状况完全不符合伊斯兰革命的最初理想,并最终危及到伊斯兰政权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伊朗在20世纪发生了两次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革命:1905年宪政革命和1979年伊斯兰革命。本文从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中坚力量、指导思想以及革命时期的国家制度、军队情况等六个方面,对这两场革命进行了比较分析,分别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通过对两场革命诸要素的比较,可以看出后者呈现出许多新的内容,这体现了两次革命之间七十多年伊朗社会发展进程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马莱基是巴列维时代著名的左翼政治活动家和学者,因反巴列维王朝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前后三次被捕入狱;他对左翼运动阵营内盛行的马列教条进行批判的同时,提出了一条"既要苏联的经济民主,又要美国的政治民主"的所谓"第三条道路".作为民主社会主义先驱者,他是伊朗国内最早倡导政治对话、议会民主、妇女权益、土地改革、个人自由和社会福利等主张,并对当时国际上风行的"第三条道路"理论进行探索的著名政治理论家之一.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金融思想作为伊斯兰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系伊斯兰教崇商理念的重要表征,具有独特而丰富的伦理内涵。伊斯兰银行是伊斯兰金融思想的实践,20世纪50年代于巴基斯坦等地兴起。伊斯兰金融既有其自身优势,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胡乔木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当代历史上体制内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他身上兼具知识分子的一般特征和鲜明的体制内特征。对他的体制特征要从“文革”前与“文革”后两个不同阶段来考察。对胡乔木一生的评价,则依据他毕生所从事的意识形态工作。胡乔木参与起草的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他1951年所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和主持起草的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既是评判中国革命意识形态的主要依据,也是分析胡乔木一生功过是非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3.
宗教伦理和道德习俗在人民生活中颇有影响。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及中国上生土长的道教反映出东方传统思想文化特点,与代表西方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督教相比,明显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尤以佛教更为卓越、深刻,是其他宗教无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14.
1979的伊斯兰革命对伊朗外交产生重大影响。革命后伊朗外交的突出特征是极端反美、意识形态色彩较浓、执行积极中立外交路线等,这些特征在霍梅尼时期表现的非常明显。伊朗革命性质的外交造成它在国际上的空前孤立,为了摆脱国内外困境,伊朗的温和势力曾进行了努力,但因为激进派的阻挠,在霍梅尼时期伊朗始终没有获得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时期,在我党推动下,中国妇女界第一次大联合正式形成.在女界联合中,我党初步阐明了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坚持以工农妇女的联合为基础,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人;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统战策略等.这些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战思想,奠定了我党关于女界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对俄国“十月革命”认识的改观是其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先决条件。出于对民国政治建设寻求借鉴的动机而关注俄国“二月革命”的李大钊,因其自身深厚的政治学养、特殊的“调和”观和朴素的辩证发展观,最终认识到俄国“十月革命”是开启世界新潮流的标志性事件,并转向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再论法国革命与华兹华斯的消极浪漫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大革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是大革命造就了华兹华斯及其艺术个性。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 ,华兹华斯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肯定不足 ,但他对其所作的批判却见解独到 ,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列宁对待资本主义的立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总的特点是:从登上社会政治舞台至1905年革命前,肯定的一面、主张发展的一面在其思想理论体系中占优势;1905年革命发生后到一战前,则肯定的倾向逐渐弱化,否定的、不希望其进一步发展的倾向急剧增强;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尤其是二月革命胜利后,急于消灭的倾向终于占了绝对的主导。这构成了列宁发动十月革命阻断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