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语文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认识到:学生坚持写日记对于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性,于是把学生写日记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但很多学生内心其实是不喜欢写日记的,甚至是厌恶的,可是慑于老师的威严,学生每天只好把写日记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凑合着交差算了。这样,写日记纯粹是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2.
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不歇。”可见,要写好日记,首先要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才能积累写日记的素材。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四十年如一日地观察竹子,因此“胸有成竹”,画的竹子栩栩如生。写作文、日记也同样要运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器官,认真观察人、事、景、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写出的日记才生动感人。二、不虚假、写真实的事写观察日记是自己生活、学习中的真实写照,绝对不能胡编乱造。不能为了写日记而编造一些给盲人带路、给五保户搞卫生、捡钱包等假事,这…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都知道,坚持写日记是一个好习惯。一是写日记能锻炼作文技巧,提高写作水平;二是日记犹如一份备忘录,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教训、经历以及一些心理变化记录下来;三是日记有利于个人的思想修养和经验积累,并用以提高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能力。其实,养成一个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还有利于养生保健、防治疾病。对此,有的人可能不大相信,但这种观点却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相似文献   

4.
从我5岁起,妈妈就让我写日记,可我总是坚持不下来。到了小作家班,又开始写日记,从入学以来,已经3个多月了,写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现在我天天写日记,一天不写,就好像缺点什么,写日记变成我最快乐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变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时或语句表达不清或感到元话可写的现状,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写“快乐日记”。希冀在新“课标”理念下,能以日记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培养写日记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引领学生快乐作文,提高写作素养。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二年秋天,我从云南省东川师范学校毕业,走上了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二十六年来,我一直担任着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其间,我把指导学生写日记当成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在这二十多年的日记教学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要让学生爱写日记、勤写日记,教师给学生的日记写好评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日记是学生记录成长历程和心灵感悟的芳草地。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引导学生常写日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而且能促使学生增长知识,热爱生活。然而,现实中不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并不浓,不是写写就觉得无话可说,最后半途而废,就是只见篇数增加不见水平提高。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能力呢?笔者认为给予学生写日记的自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学写日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习作训练。此次教学,我在习作格式上没做过多的讲解和强调,因为学生训练日记将近一年了(三年级第一学期已写)。因此,我只是将例文与前面的习作进行了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点,提醒学生注意格式的写法。但在内容上,我对提供的例文做了细致地指导。如:针对学生平时日记内容的不具体,就如何才能把要表达的事情写具体上下功夫;针对学生平时日记无话可说,就如何留心周围的事物,即选材方面上下功夫。还有写日记对提高自身的语言积累与语言表达也做了必要讲解……但当由指导环节转入到书面表达环节时,学…  相似文献   

9.
狗年感悟     
小学三年级时的那年春节,在苏北教书的远房舅舅举家来宁过年,除夕宴上.他最爱吃豆制品.说多吃有补脑之功。无侵体之害。他送我一本《唐诗三百首》和两元压岁钱.让我买日记本。养成背唐诗、写日记的习惯数十年过去,蓦然回首时却惊异发现:吃豆制品、吟唐诗和坚持写日记.居然成了我化解人生旅途无数难题的“法宝”!  相似文献   

10.
老舍先生说:“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本功’。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很多著名作家也都是从写日记开始,逐步走上创作道路的。也有人说:“日记是心灵的花絮,人生的史册;日记是笔耕的田园,放飞的天空。”  相似文献   

11.
笔者是一位涉足语文教学不长的教师。虽不敢说自己的语文教的怎样,但我所带的班级学生作文却如行云流水,其中的奥秘之一便是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通过写日记不仅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完善教育,并让日记滋润心灵,提高悟性,激发创新,是一条培养学生真善美观念,诗化人生的最佳途径。同时写日记也是一种好的习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一个好的习惯可能会造就一个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章韶华同志在《走出哲学的误区》一书中首次提出决定反决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重要规律。然而,笔者认为,决定反决定规律是片面的和先验的,其并没有真正揭示出事物之间联系的性质,完全是对事物联系性质的一种歪曲。按照辩证法原则,内因(内部联系)与外因(外部联系)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条件的,并不存在单独具有孤立内因或孤立外因的情况。事物只有首先具备内因决定性作用,然后才能表现出对他事物的外因决定性作用;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外因决定性关系,并不存在一事物作为内因永远决定另一事物,而另一事物只能对该事物起外因反决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一篇文章一般只表达一个观点,但对写作对象多角度地认识、立意,所得观点会较多,因而便于比较,从而能选择出一个深刻新颖的观点作为文章的主旨。本文试对立意的多角度及其选择角度等问题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多角度立意,首先要多角度认识事物。多角度认识事物,应注意事物的相联性、相似性。  1.事物之间具有相联性。一事物往往是和多个事物相互联系的。如要认识某事物,可分别认识这个事物中相联的各个事物,从而得到不同的、多个的结论。如下面一件事:不久前西安某厂从英国引进一套设备,随之又购进一批量尺,其中有一种英制…  相似文献   

14.
群体是事物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事物的作用和事物作用的发挥程度与事物的群体是密不可分的。对事物群体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对事物个体的深入了解,而且更能在整体上了解事物所具有的属性。事物的群体属性是事物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人们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通过交叉、重组与综合,进而产生了新颖性结果的一种认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人都具有的,只不过由于人们活动的层次和范围不同,人们创造活动的内容不同罢了。人类的创造是遵循大自然的创造规律来进行的。一个事物变成了另一事物,那是因为它结合了其它的事物,如果一个事物不与任何事物结合,那么它永远不会发生变异。这里的关键是不同的事物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而综合到一起的。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途径,就找到了创造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把质定义为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规定性提出质疑,提出了质的新定义:质是人们可以用感性经验所感知的、以事物未分解的全部属性和特征所表征的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7.
分类方法在新闻编辑工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类方法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逻辑方法,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确运用这一方法,对于新闻编辑工作也是大有神益的。分类是依据客观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从而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类别和等级系统的一种逻辑方法。分类方法的确立是有客观依据的。客观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了纷法复杂的大千世界。若仅有联系而无区别,那是同一个事物,因此就不可能存在分类方面的问题;若仅存在区别而无联系,事物之间缺乏由此达彼的桥梁,类属于毫不相干的事物,分类方法也无从谈起。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根本原因是各事物…  相似文献   

18.
写完《学聪明日记》之后,还有一些意思想说.写日记是每天把自己所接触到的事情和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的一种形式.它是笔勤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9.
黄义正 《阅读与作文》2008,(1):31-31,42
小学生写日记,常常有忽冷忽热的毛病:“热”时,每天一则;“冷”时,整个星期都“忘记”写了。追究根源,他们常常说不是忘记了,而是没有材料写了。这也确实,要他们坚持天天写日记,就要教给他们应付“没有材料时”的一些方法。“目标日记”就是针对这个而提的。怎样引导小学生写“目标日记”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辩证法认为宇宙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也是统一的。本体“A”的内部必然地发展异化为“A”与“非A”即“B”。在本体发展变化的系统里,每个层次内部的A、B、C、D、E、F……及其相互之间表达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关系;而在A、AB、ABC、ABCD、ABCDE、ABCDEF……每个层级之间表达的是事物发展的价值关系。按照这样的研究思路,研究人类历史的种种哲学辩证法形成及其相互之间旳同一关系,我们将会得到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具有同一性的哲学辩证法体系。历史中所有哲学辩证法形式及其之间旳同一关系都会在这个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道立于二,物成于三。事物是“一分为三”的。“一”为一个事物,“二”为事物内部矛盾对立的双方,“三”即是矛盾双方经过对立斗争形成的具有新质的“一”即是“三”。“一分为二”是特殊时期特殊状态下事物存在与运动的规律;“一分为多”是事物的基本属性,也是事物存在的规律;“一分为三”能够包含与表达“一分为二”“一分为多”,是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最普遍规律。“一分为三”既是辩证思维的全面而准确的简明表述,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世界哲学的重大贡献,是人类思想宝库最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