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从早晚与优劣两方面对春秋时期楚、晋两国战略的比较,说明楚在战略的应用上强于晋国,目的在于剔除传统观念中在军事上贬楚而褒晋的陈见  相似文献   

2.
《晋语》为《国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尚书》一样,《晋语》以记言为主,同时叙述历史、传记人物。在史传文学中,其语言独具特色:含蓄而流畅,生动而严谨,优美而准确,灵活而工整,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技巧。《晋语》运用语言的艺术成就,为后世史传文学的语言提供借鉴,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安徽地区楚文化研究在考古学研究层面主要着眼于楚都、楚城和楚墓三个方面。楚都主要是指寿县寿春城,楚城则主要指钜阳城,楚墓发现数量日益增多,需及时整理和发表材料。对近20年来安徽地区楚文化研究工作历程的回顾,有助于把握当前的研究动态和学术诉求,为开展下一阶段工作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晋语>为<国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尚书>一样,<晋语>以记言为主,同时叙述历史、传记人物.在史传文学中,其语言独具特色:含蓄而流畅,生动而严谨,优美而准确,灵活而工整,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技巧.<晋语>运用语言的艺术成就,为后世史传文学的语言提供借鉴,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既决事实     
既决事实是法院确定的终局判决所确认的事实。既决事实 ,对于将来的相关案件具有预决效力 ,这种效力源于判决的效力。适用既决事实属于法院的职责 ,法院应主动查明适用 ;当事人或控辩双方也可以申请法院适用。在我国诉讼实践中 ,适用既决事实存在障碍 ,文中列举了主要障碍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楚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中国简书墨迹,经书同文、焚书坑儒之后消匿两千多年,错过了中国书法主体发展阶段.上世纪中叶楚简重光,为纠正前人对铸刻类文字独霸先秦书法史的旧识以及对汉字隶变认识的偏差起到了重要作用.楚简书法的美学范式与甲骨文、金文、残陶朱迹和晋国盟书颇有渊系,对隶书汉简有所启迪,并以其浪漫写意的书风与西秦书风形成共时对比.由于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取向、社会环境与书写性质、书写材质及作品形制的变化,加之当代书法家有继承的创新,楚简书法的当代形态与原始形态已经拉开了距离.史学层面的断裂、美学层面的承续和创作层面的衍变,勾勒出楚简书法真实、古老而又坚韧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国语》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史料文本和语料文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语料价值。同其他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一样,《国语》也面临着文本厘定的问题。对现传《国语》各个版本进行比对、梳理是确立《国语》文本的重要条件。由于《国语》成编时间较早,叠经传抄、刻印,《国语》传本、刻本之间的差异相当多。把《国语》各种版本辑合在一起进行勘校辨正,确定是非取舍,消弭《国语》各本之间的差异,就越发显得重要。文章以《四部丛刊》影印明金李泽远堂本为底本,参校明丁跋本、许宗鲁本、童思泉本和金李本,形成韦昭解《国语·晋语三》工作条目33条。在此基础上,参稽《国语》其他版本近30种,一一比对覆校,辨明文字,诠解训诂,揭举是非,推阐前贤,案以己意。以辨明《国语》各本是非及各本关系,以利于《国语》之进一步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论晋惠公     
晋惠公并非一个庸碌无为的君主。晋惠公在位期间,晋国社会继续得到稳固 和发展。晋惠公许赂又背赂、作爰田、作州兵与和戎等一系列作为不仅为晋国的富强做出了 积极的贡献,并且为晋文公及其以后晋国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我们 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重新给予晋惠公一个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变革总是伴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思想取代旧思想,新的思维方式取代旧的思维方式,从而带来社会的巨变。本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伴随着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10.
黎柳 《中华魂》2000,(4):44-45
"有志者,事竟成"。我国古代圣贤一直把立志看作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和起点。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成就功业,历来是中华民族倡导的积极人生态度和传统道德精神。古人认为,励志与修身是紧密相联的,志存高远者,更需注重在实践中磨练,在具体事务上锻炼意志,培养才干。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为复越国勾践卧薪尝胆,作佣耕陈胜怀大志,遭困厄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励壮志马援"马革裹尸",说的都是古代志士英杰把立志作为起点,历经千辛万苦磨练,最终成就大业的故事。人不可无志,立志更需崇德重义。个人的志向只有同国家民族的事业连在一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志存高远",才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道德精神。两晋时代,刺史陶侃运砖磨练意志和书圣王羲之立志勤学苦练的故事,就是古人励志自强的两则范例。  相似文献   

11.
每年11月万圣节,当巴黎拉雪兹神前公墓渐渐变成一片花海时,总有人来墓地东南角一座灰色花岗岩墓前,献上一束束红石竹。那墓碑凝重而沉稳,正面刻着:欧仁·鲍狄埃(1816——1887)。来自普通工人鲍狄埃于1816年10月4日生于巴黎一个包装工人家里。由于家境贫困,十三岁辍学字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张之洞治晋的经济方略以及张氏由传统的治术到偏离故道的尝试的系统论述,充分揭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这种过渡型社会里,象张之洞这类过渡型人物矛盾多变的心态和相位差异、形质不一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论晋和戎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时期里,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新的经济关系的成长,新的阶级力量也壮大起来;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诸侯割据状态,于是诸侯兼并、大国争霸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公关角度,分析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认为此战晋主要就胜在它高明的公关谋略上。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楚王族的居地、族称、语言、信仰习俗文化、楚王族之芈姓与熊和(今西)的内涵及其三者的关系等方面对楚王族的族属进行了论证。作者指出,楚王族既不是华夏、西羌,亦不是东夷,而是苗族先民、江汉土著荆蛮的首领。  相似文献   

16.
晋方言从官话中分出作为全国十大方言区之一已近二十年。探讨晋方言区的形成是深化晋文言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文章从历史政区、秦晋系属、地理地貌和交际可懂度低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晋方言形成的原因,研究晋方言区的形成还可能有益于晋方言归属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鸡父之战是春秋末期吴楚争霸的关键战役,吴国以少胜多,取得了鸡父之战的胜利。现有研究对这个问题虽偶有涉及,然其背景、经过仍或明或暗,不能详悉。经过对各个文献的分析,可以知道:鸡父之战的发生地点不应如旧说在河南省固始县,而当在今安徽凤台西北,即古书所谓的鸡陂之地。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缘起到终结,大致经历了从观念学到虚假意识、马克思的 意识形态观、再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意识形态三次嬗变.弄清这个发展主脉,对于从事意识形态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方哲学史上有三次著名的转向:伦理、认识和后现代。这三次转向与主体有着深刻的关系。伦理的转向将人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成就了人的主体;认识论转向形成主客二元对立,将人异化;后现代的转向意在消解理性的主体,实现真实的存在。然而主体的命运究竟何去何从,还有待历史的界说。  相似文献   

20.
经义决狱,又称<春秋>决狱,兴起于西汉,系汉代流行的一种司法审判模式.汉代经学的发达,使汉人将以<春秋>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视为司法宪章,由此导致了经义决狱的大流行.对经义决狱历来不乏褒扬者和批判者.研判汉代经义决狱案例,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许多案例贯彻了儒家的慎罚和平恕精神,而从消极的方面来看,一些断案者对儒家经义的援引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确定性,相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经义决狱执行上的分歧滞涩和处境上的尴尬的成因,大致有两个方面:第一,儒家经典乃纯经验的而非逻辑的产物,并不具备法典所应有的周延逻辑和体系性,由此发生理论的碰撞和实践的窘境就在所难免;第二,对儒家经典的多元解读赋予司法裁判者以广阔的自由裁量空间,让冰冷的司法和执法活动变得温情脉脉,但同时也不免为一些人所利用,使司法活动的确定性大打折扣.经义决狱发展到后来,往往不尽限于刑事案件,亦扩及于对民事生活的干预当中.以经义指导司法实践一方面弥缝了机械执法可能带来的司法不公和非人道问题,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司法擅断和以经乱法等一系列流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