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没有高素质的法官,就不能保障裁判的统一和公正,也不可能将司法腐败控制在社会能够容忍的限度内,使得司法的公正徒为一个空幻的理念.最高法院作为我国位阶最高的裁判机关,在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而其功能的实现必须有高素质的法官来保障.  相似文献   

2.
没有高素质的法官,就不能保障裁判的统一和公正,也不可能将司法腐败控制在社会能够容忍的限度内,使得司法的公正徒为一个空幻的理念。最高法院作为我国住阶最高的裁判机关.在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而其功能的实现必须有高素质的法官来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文明社会 ,“司法公正被公认为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而法官则是这道防线的守门人。”1但是 ,当司法腐败盛行的时候 ,司法还能够担当正义的防线吗 ?一位哲人曾经讲过 ,如果一次犯罪可以说是污染了水流 ,那么一次不公正的司法裁判则是污染了泉源。诚然 ,对普遍的公民而言 ,不公正的司法裁判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远不止于特定的个案 ,它更是对公民法律信仰的摧残 ,对社会正义期盼的打击。对于正处于初创阶段的中国法治以及公民对法治的信心而言 ,实现法官的独立审判可谓势在必行。一、我国独立审判原则的历史发展及基本特征独立审…  相似文献   

4.
没有高素质的法官。就不能保障裁判的统一和公正。也不可能将司法腐败控掌制在社全能够容忍的限度内,使得司法的公正徒为一个空幻的理念。最高法院作为我国位阶最高的裁判机关,在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而其功能的实现必须有高素质的法官来保障。  相似文献   

5.
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基本要素,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切入点;吏治腐败、地方保护主义、司法体制不完善、人的素质问题等是制约司法公正的主要因素;完善司法体制,改革司法程序,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加强司法权威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标志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客观形势的要求。当前,制约和影响依法治国的问题还较多,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现象已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危害最大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司法公正,将会对依法治国的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一、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公平、公正是法治精神之所在。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公正的其他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  相似文献   

7.
程序正义的社会基础是市民社会,公正的程序具有角色分工、对立面、无知之幕、直观公正、形式理性等特点和机制,它能够有效地制约权力的运行.程序正义在现实中国的困境表现为:历史上司法模式的惯性影响、程序正义实现的社会基础尚未具备、程序工具主义的思想浓重、程序立法不足与司法的非程序化.我们要从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在立法、执法、司法中将程序正义作为其基本理念,并在司法改革中嵌入程序正义的基因,实现法治国家的社会设计.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程序价值理论模式大致分两种,但此两种模式都没有解决程序与实体公正的关系问题,存在缺陷,无法指导中国的司法改革.程序价值理论应当采纳第三种模式,即:在立法的宏观层面,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构成不完善的程序正义,而在司法的实践层面,程序公正与结果公正构成纯粹的程序正义,理论上是不完全的程序正义,在制度上却作为纯粹的程序正义而发挥了作用.只有采纳第三种程序理论模式,才能真正理解法治社会中的司法独立与司法权威,为法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蒋剑鸣 《社会科学》2007,116(4):105-114
中国转型社会正处于“发展黄金期、矛盾凸现期”,社会纠纷呈现出普遍性、冲击性、变异性的特点,社会不断将各种复杂矛盾大量引入司法裁判。但司法必须坚守有限性、被动性、稳定性的特质规定。司法过热、司法过硬、司法过变是当前司法应对转型社会纠纷失灵的主要原因。司法应当从中国国情出发回应转型社会,及时调整司法方法,走司法和合主义的道路。在依法治国的政治前提下,在法律的框架内,以公平正义为首要价值取向,强调司法的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坚持底线正义保持司法的正确位置,强调本位司法;坚持程序公正保障司法的踏实稳健,强调平行司法;坚持方法弹性把握司法的对话协商,强调柔性司法。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5,(8):160-165
司法公信力有其内在的形成机制,包括司法公信力主体构成的两面性,形成来源的核心性,具体内涵的统一性,形成方式的多元性。当前的诉讼社会下,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在司法实践中难以统一,司法的渐进性改革与社会期待形成差距,司法权威的缺失难以支撑司法公信力,司法腐败的存在危害司法公信力。针对这些影响司法公信力的原因,必须维护司法权威与引导司法信任并行;发挥司法公信力形成的两大主体作用推动司法公信力建设;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保障公正独立行使司法权,多元提升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司法公正是指在司法裁判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在一个国家中,司法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的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然而客观地说,现阶段我国司法实务界在司法中的公正程度并不能够让社会公众满意。层出不穷的冤假错案、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是对司法公正彻底的亵渎。很多社会问题都源于制度问题,司法公正问题亦然。本文就现行的某些制度缺陷对司法公正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冀抛砖引玉,引起理论界对于此问题及相关问题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7,(4):174-181
规律性与社会性皆是司法的基本属性,作为法律适用的司法过程需要遵循司法的一般性规律,作为社会治理的司法则应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司法之规律性与社会性的矛盾需要放置于司法功能的角度进行调和。实际上,司法首先是一种判断权,并通过判断实现对社会正义的矫正,在正义矫正的过程中,人权保障上升为司法的首要价值。人权保障价值的植入,为司法权范围之拓展及其程序的设计提供正当性基础和界限,也即司法可基于人权保障的需要而参与社会治理,而参与社会治理也应止于人权保障的限度。  相似文献   

13.
行政司法本质中蕴含着丰富的正义价值追求:以制度化的形式保障正义实现、保证公共权力实施的正义性、保证审判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当事人、为公正诉求提供实现途径等。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行政司法正义价值的实现面临着诸多伦理困境:制度设计上的权力扩张倾向导致制度正义缺失、运行程序的不正义倾向导致不当行政裁决、行政司法主体的不当作为导致行政相对人利益受损等。保证行政司法正义价值实现的伦理路径包括:行政司法制度设计应体现正义价值、行政司法权运行程序应符合法定程序、健全行政司法主体道德约束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没有社会的公正便没有社会的和谐。当可以支配社会资源的社会公共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规范和严格监督时,社会公正便难以保障,不公正现象随之而来:腐败是最大的社会不公正;以利益集团化为主要表现的社会结构性不公正;收入分配的不公正导致明显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群体差异;人为造成的制度安排上的不公正使得户籍问题、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凸显。上述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构建公正社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种方向。  相似文献   

15.
杨通纲 《中文信息》2013,(9):195-197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表征。在民主和法治日益推进和完善的今天,司法公正已成为衡量政治文明进程的一把至关重要的标尺。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政治和人文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原来的一些司法制度与司法公正的精神的悖离和冲突明显暴露,甚至尖锐,制度设置上的漏洞、不合理性、显失公正性使得司法腐败衍生,当事人权益不能有效保护和救济的事件频繁发生,要实现法治社会目标的转型,司法体制改革事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主要指1946年至1949年),司法腐败与政治腐败如影相随,司法腐败源于政治腐败,并加剧政治腐败;司法腐败引起民众法律信仰危机,致使社会秩序难以维系,民心丧失殆尽,加速了政治失控,进而导致社会失控。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腐败加剧社会失控的关系分析,值得我们反思的不仅仅是如何防治司法腐败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先进的司法体系应该附属于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政治体制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土壤,才能杜绝司法腐败,使司法体制真正发挥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曾作过“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一精辟论述。司法腐败,不仅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而且极大地损害司法干警的形象和司法机关的声誉,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如何对症下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司法腐败呢?本文试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刑事司法职权优化配置,应正视和发挥律师辩护权作用,基于维护被追诉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责任与使命,律师辩护权配置应坚持控辩均衡的平等观,在公正与效率相协调原则下,以人权保障为立足点和落脚点,改革相关立法,完善司法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9.
正义是法律所追求的最大价值 ,正义始终意味着某种平等。正义的形式不仅体现在实体的正义 ,程序公正同样是正义的表现 ,是实现实体公正的前提和保障。程序公正所体现出的价值功能对我国法治社会的进程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中国的司法改革,应走出三权分立理论的司法即审判、审判即诉讼的认识误区,厘清我国审检并列司法架构与西方国家以审判为中心司法格局存在的结构性差异,探求我国司法以程序正义为基础,以实体公正为主导,以化解矛盾为根本,以强化监督为保障的运行特色,在宪政框架内把握司法改革的进路和重点,推进检察权、审判权运行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