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沟通《论语》《春秋》经义,宣说《论语》反映孔子制作《春秋》,运用三科诸义阐释《论语》,发挥其他公羊义理说解《论语》,是《论语述何》的四个重要内容。《戴氏注论语》通过援引多种典籍勾连《春秋》《论语》经义,反复申言《论语》反映孔子制作《春秋》,大量运用通三统、异内外、张三世义法推阐《论语》,发挥建五始说、经权说、讥世卿说阐发《论语》,对《论语述何》的这四个核心内容作了深入的继承与大力的拓展。在此基础上,戴望通过更广泛沟通《论语》《春秋》,将《论语》转变为贴近《春秋》、宣说王道的经籍,表达了其对儒家外王面向的强烈追求;通过强化孔子当素王《,春秋》创设新法、主张改制革新、为后王立法的特质,指出孔子在《春秋》中注入了改制的理念,表达了其更迫切的改制愿景;通过强化三世渐进义与三世之太平世,指出孔子在《春秋》中寄寓了太平之治的理想,表达了其对太平之境的渴求。由此《,戴氏注论语》强化了公羊改制以致太平的思想特征。细酌戴望对王道世界、改制革新、太平之治的强烈诉求,与其遭遇太平天国战乱、感知同治中兴改革氛围相关。  相似文献   

2.
惠艳生 《新天地》2011,(10):193-194
2006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很快引起广泛关注。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记载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论的经典;而孔子则是举世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倡导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早巳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论语》叙述了孔子的教学观。通过探讨《论语》中孔子说的“学”与“习”的内涵,引出孔子的教学目标问题,明确孔子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当时社会上需要的管理人才的论点。孔子的教学目标包括“治国安邦”的政治抱负。他在教授学生技艺的同时,更注重学生道德的培养,体现了“予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4.
《论语》基本上是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实录。《论语》中孔子的教师品德理念和教学民主理念,对于当今教学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5.
《论语》公理化诠释的目的,在于以公理化的基本形式,依靠定义、公理,按照严格的逻辑方法推导出命题,从而为客观地诠释《论语》及孔子思想探索一条新的解读途径。这是《论语》研究的一个全新的尝试,它既需要对传统的《论语》研究有深切的反思,也需要清醒认识方法论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倡导学生学习经典,所以应该发动中学生读《论语》,背《论语》,写《论语》相关的文章!"校长如是说。为此,学校图书馆特地引进了鲍鹏山的《论语导读》250本,《新版论语》40本,《孔子传》100本,方便学生的学习和借阅,并鼓励学生利用暑假撰写阅读心得,下学期伊始,全校语文老师会组织学生更系统地学习,把其中经典的东西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和各位朋友分享  相似文献   

7.
衷尔钜 《东方论坛》2013,(6):1-7,55
研究孔子、儒家思想,不能仅限于《论语》,还应注意参考先秦其他典籍中记载的资料,尤其是《孟子》。《孟子》一书保存了《论语》未载的28条孔子言论,这些言论有比较高的可信性,它们不但可补《论语》之不足,而且其本身义蕴丰富深刻,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蒋非非 《社区》2008,(11):8-11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流传甚久,相传出于北宋宰相赵普,《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引用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解释“半部《论语》”,称“典出于此”。《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赵普”条称:“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经常出现在各类文章著作中,显然各位引用者并未注意到,早在1970年,文史大家洪业先生就已撰写长文详加考证,指出“半部《论语》”只是传说,  相似文献   

9.
《论语》对朝鲜古代汉诗的影响很大,其中的诸多名言警句、经典情境被朝鲜诗人大量引用。这些《论语》典故很好地提升了朝鲜汉诗的表达效果,使其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皆有可观之处。这种文化现象是《论语》在古代朝鲜半岛广泛传播的重要证据和丰硕成果,也是一种重要的经典传播方式及诗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刘宗周《论语学案》与黄式三《论语后案》同为浙东学派研究《论语》之经典。在注解原则上,《论语学案》志在教化,《论语后案》还原经典。在义理阐释上,《论语学案》求心之要;《论语后案》则对心颇为警惕,并将求心之要转化为寻礼之本。在解经方法上,《论语学案》直抒己见,《论语后案》重视考据。  相似文献   

11.
漫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兼谈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诚”李泰年千百年来,广泛盛传着“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么,《论语》果真有这么大的神通和力量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的精神境界吗,此处做一点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2.
陆德明在对《论语》源流演变详细考述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论语》观。其《论语音义》一书,从字句、注音、释义、句读四方面对汉魏六朝的《论语》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保存了许多重要的《论语》研究史料。《论语音义》标志着《论语》学汉学系统的终结,在《论语》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论语译注》进行研读,发现《论语译注》仍然存在诸如语义不明、逻辑不通、词义标点等令人难以理解的问题。本文从词义、语义方面对杨伯峻《论语译注》的个别注释提出不同意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论语译注》商兑于扶仁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建国以来《论语》整理、研究的一项代表性成果,不仅在国内有较大影响,而且在海外也受到了重视。(如日本的两所著名大学以此书作为学习《论语》的教材)但是,本书的译注也仍有可商榷的地方,现将关系较大者检出若干,...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典籍之一。汉至明清,专注《论语》的著述代不乏见,其声名彰显、影响深远者,就有魏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近现代以来的程树德《论语集释》、杨树达《论语疏证》、杨伯峻《论语译注》等,也学界公认的佳作。这些著作涉及了《论语》的文本校勘、名物研析、史实考证、文字训诂及译释等诸多方面,均属于《论语》基础性研究的范畴。这些著作具有深厚的学  相似文献   

16.
翟灏生活的时代,恰逢朴学大盛时期,受时代思潮之影响,所著《论语考异》具有三大注释特点:其一,注重对经文和音读的校勘;其二,引证广博,不立门户;其三,博搜泛采,资料翔实。《论语考异》是清代汉学家研究《论语》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7.
《论语》铸就了“诗圣”杜甫。无论是杜甫的社会理想的确立、人生态度的选择,还是一部杜集何以会对世人有如此巨大的影响,都与杜甫接受了《论语》的精神要义有关。作为儒家思想起源的《论语》,在塑造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上起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杜甫对《论语》中的精神要义不只是一般思想上的继承,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因此而有了让人感动至今的“诗圣”杜甫,有了一部熠熠生辉传诵千载的杜诗。  相似文献   

18.
《论语集解》是目前全帙具存之最古《论语》注本,也是“十三经”中的第一个集注本。它虽成于众人之手,但何晏在其中起着决断作用。它不仅创立了集解体,保存了大量的古注,而且“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增加了许多词丰义富的新解释;其序文不仅探讨了《论语》的撰集者、內容、版本和传授情况,而且历数了《论语》研究方法的演变。其注释中少有玄虚之语,后人以此来攻击何晏等人是不正确的。它在《论语》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清代常州今文学家宋翔凤先著有《论语纂言》,后又“别录私说”为《论语说义》,从传统考据学转出,发挥孔子微言大义并形成系统的士大夫之学;以《春秋公羊传》贯通《论语》而阐发“性与天道”之说,又以《周易》《老子》会通《论语》并推论孔、老同源于《归藏》之《易》。宋翔凤之群经互证与焦循等人将《论语》《孟子》与《周易》互证有所类似,但独特的《论语》与《老子》互证则走得更远,故《论语说义》虽有穿凿附会之嫌却也体现了《论语》文本的开放性以及公羊学解经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洪兴祖《论语说》是宋代重要的经学著作,惜乎不传。《洪兴祖〈论语说〉辑佚》一文据《论语集注》、《论语大全》辑佚二十五条,亦间有疏误。今补充《辑佚》漏引二书之2条,并据《论语或问》补17条、据《四书通》补13条、据《论语集说》及《经典稽疑》补4条,共增补36条。另将《或问》、《四书通》所同于《大全》者进行比较,纠讹正误,以显《论语说》之原貌。据此可窥洪氏论语学考证精详、说理透彻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