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除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向晚期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外,一个重要的逻辑转向就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思潮的转变。所谓后马克思思潮,主要指的是早期受到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中介的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影响,但后来又明确反对马克思从生产逻辑出发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学者。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法国当代思想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一位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我国,唯心主义现代有神论公然向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哲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加强科学与哲学的联盟,把普及科学知识的教育与马克思无神论的教育结合起来;把破除现代有神论思潮及其迷信活动的思想斗争与铲除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哲学的理论建设结合起来;要认识这场斗争的长期性,关注时代的变化,加强有关深层理论的研究,杜绝新的唯心主义思潮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阿尔都塞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科学主义的解释,并提出“认识论断裂”的学说来说明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成熟期思想的差别,认为马克思思想经历了从人道主义意识形态向科学的转换。他以“认识论断裂”为立论基础,以此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试图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学说割裂了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思想之间的承接性,但其理论努力和探讨也提供给我们一种与众不同的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解释方法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西方世界先后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是由伯恩斯坦、考茨基等开创的第二国际传统的思潮;二是发端于俄国、苏联而由西方一些共产党理论家所全盘接受的第三国际传统的思潮;三是卢卡奇等人最早提出后又被法兰克福学派所继承和发展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它们之间的争论在哲学上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不是哲学?第二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三种思潮在哲学上的争论与分歧是紧紧地同社会理论方面的争论与分歧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国际传统的思潮为当代资本主义辩护,主张对当代资本主义实施改良的态度;第三国际传统的思潮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批判,主张对当代资本主义实施革命的态度。后两种思潮尽管都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理论出发点截然有别。共产党的理论家出发点主要是马克思的社会矛盾运动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出发点则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和异化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5.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现代美育学的哲学基础现代美育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内容丰富,领域广泛,因此,除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指导理论研究之外,还应寻求各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一部分之间的相关性,以此作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本质是它的实践思维方式 ,它经历了从思辨思维方式向人本思维方式再向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 ;实践思维方式的客观根据在于人、人的社会和人的世界 ,它具有建构马克思的整个新世界观理论、评价和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建马克思的逻辑基础的性质 ;实践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基本规定和客观根据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其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教育研究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丧失了哲学的特性也就丧失了其革命的特性;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提出过要"终结"和"消灭"哲学,但不能因此而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关键在于必须用马克思的"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的辩证思维来理解这些有关"终结"与"消灭"哲学的言词;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性,必须在两条战线上同时战斗,既要反对那种轻视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的倾向,又要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歪曲成"二元论的形而上学观"的倾向作斗争;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哲学的关键在于,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坚持总体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内涵和特征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何而来"与"向何而去"密切联系着,与马克思创立理论的问题、思路、视角、价值取向密切地联系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创立)的特质,就决定了它自身的走向.我们应在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在对资本主义的互动扬弃,在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解读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建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早年接受了赫尔德、维科以文化哲学为内核的历史哲学思想和浪漫主义思潮,晚年又接受了文化人类学的思想。他把这些思想融入哲学创造之中,创立了以实践和辩证法为内核的文化哲学理论。这一理论分别表现在马克思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和对历史规律的探讨之中。在自我意识的研究中,马克思以偶然性和人的自由为主题,分析了感性人的存在的内在矛盾,建构了人的自我创造活动的本体论和实践的文化哲学研究范式。在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中,马克思以实践、异化劳动为主题,分析了人的历史性存在和发展,阐发了充满否定辩证法的历史主义原则。在历史规律的探讨中,马克思以资本主义、民族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人的创造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建构了文化哲学的历史理论。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理论,马克思才超越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创立了自己的实践哲学传统,而拉法格、拉布里奥拉等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是在不断地解读马克思的这些文化哲学理论中,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因此,如果不研究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就很难在深层理论上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变革的意义,亦难以理解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对马克思哲学来说绝对是一种历史事件,它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足以震撼马克思哲学研究.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的许多人来说,这似乎意味着,类似苏联和中国那样将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客观规律的学说被颠覆了: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关于人的、内在性的、主体性的人道主义的学说.国内一些学者也在20世纪...  相似文献   

11.
政治哲学是以论证的方式探讨政治原则与政治价值,它主要是以理性思辨的方式为人类政治社会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提供理由和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以马克思政治哲学为基础,并由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者们论述的关于国家、阶级、人权、民主与公平等政治哲学领域的理论学说.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只有着眼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推动和反作用力下,比较、反思、批判性吸收西方政治哲学理论的合理内核,并以精研《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鼎力支撑下的创新研究与发展,才是进一步繁荣与推进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反马克思主义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的一股重要的右翼思潮。这一思潮在理论界主要表现为"告别马克思"论、"发展马克思"论、"超越马克思"论和"回到马克思"论等形式。其基本理论手法有曲解马克思主义、肢解马克思主义、"重解"马克思主义、瓦解马克思主义和消解马克思主义。当前国内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内容、理论基础和理论实质构成了其系统的理论规定性,必须深入识别。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第一次从辩证法的立场把矛盾问题提出来作为重大的哲学问题并做出精彩的阐述。马克思对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黑格尔的矛盾论进行了批判改造并把它运用于对于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的研究。列宁继续了马克思的工作并且明确地把矛盾学说规定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毛泽东继续了列宁的工作,对于矛盾学说作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进行了说明和发挥,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伟大工程,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理论和方法,并运用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关于地理环境作用的基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讨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地理环境作用的基本理论.普列汉诺夫是以地理环境理论闻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观点本身是不协调的,片面的,因此受到了批评.然而,这种批评意见与普列汉诺夫的观点具有"二律背反"的形式.马克思的学说扬弃了旧哲学的二律背反,并且以"实践"原则从根本上规定了主体与环境的"关联性".因此,马克思的学说在理解地理环境作用的时候,首先是通过生产劳动、其次是通过生产劳动的社会历史规定而对之作出估量的.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圣荷塞州立大学哲学系威廉姆·H·肖(William H.Shaw)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与英国的柯亨(G.A.Cohen)、北美的罗默(John E. Roemer)、爱尔斯特(Jon Elster)、伍德(Ellen M. Wood)、莱特(E. O. Wright)等著名学者共同开创了英语世界中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版了一批影响广泛的重要著作,并组成了一个有着明确宗旨、纲领和活动规范的学术团体,该流派的异军突起遂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肖教授上个世纪80-90年代在英语世界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十篇论文,他在1979年出版的《马克思的历史理论》(Marx’Theoryon History)一书于1989年被译成中文,编入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已为中国广大学者所熟悉。2007年7月25-29日,肖教授应邀参加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商业道德、公司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演讲。会议期间,吉林大学哲学系师生邀请肖教授以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为题进行了专题访谈,这里刊发的即是此次访谈的记录,由沈...  相似文献   

16.
冲破十九世纪三大学说相互隔绝的局面,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融为一体,进行开创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取得总体性突破的关键。从《手稿》可以看出,马克思运用哲学去研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去深化哲学,用哲学—经济学说去研究共产主义,并用共产主义理论指引哲学、经济学的研究,使三大学说内在结合、相互促进,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分支,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在其思想发展后期,已然表现出明显的后马克思主义倾向。其中,尤以马尔库什的文化哲学批判与赫勒的政治哲学反思最为显著。前者立足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图景,通过延伸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边界,在确证二者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否认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有效性。后者从当前资本秩序的政治结构出发,依托对具体政治法则中道德谱系的发掘,在建构指向良善生活的道德—政治体系之后,旋即瓦解了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合法性。值得一提的是,布达佩斯学派后期的理论妥协,暗示了西方左翼思潮对当前资本主义新格局采取的文化—政治批判策略,之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这一重要发力点的缺失。因此,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语境中,重塑文化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理论根基,就构成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与传统左翼理论的双重超越。其实质是彻底的文化政治哲学批判。  相似文献   

1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发端,按照学界流行的观点,马克思在《手稿》中最早系统阐述了共产主义学说。为了纪念《手稿》发表170周年,本文紧紧围绕笔记本III中"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相关论述,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进行解读。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自己所阐述的共产主义学说的经验基础是私有制内部资本和劳动的矛盾运动。以此为依据,马克思系统地批判了以往的共产主义理论,进而正面提出自己的共产主义学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对《手稿》原文的理解出发,探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此学说的人学维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群众路线提供哲学层面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入手,考察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实践以及历史唯物论等方面的思想进程,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考察过程,也就是历史唯物论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在人学问题上对以往学说的重大突破,也是我们今天在这个问题上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指南。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之思的当代性言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到马克思”是 90年代中期以来流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响亮口号。这是一种极重要的理论折射。它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深层次发展 ,以及这种理论创新与解释当代社会历史实践最新发展的理论冲动。但是 ,“回到马克思”这个口号本身从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误解 ,特别是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兴起 ,一些学者要求马克思的思想应该具有一种直接的当代性立场 ,以服务于解释当今世界激剧变化的需要。近期以来 ,对“回到马克思”的评论和提出替代口号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显著的景观。在此 ,我们编发了一组相关讨论的笔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当代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与当代性对话的方式、在今天我们面对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以及“回到马克思”的基本意蕴诸方面 ,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批判性对话的前提和入口 ,重申了“回到马克思”是这种对话的基础。我们想强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问题并不在于通过争论确定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口号 ,而是真正理解我们今天讨论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学术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和开新 (在当代性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