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味最初是一种感受,后来演变为审美体验.中国美学以味论诗的本质在于"口弗能言,志弗能喻"的整体风貌之感悟.这种感悟贯彻为文,逐渐演化为以创"味"为核心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野分析了先秦儒家学说的存在论本质,认为先秦儒家的审美观念是基于"仁境"的生存论体验,对"仁境"的体悟决定了其对"本真美"的言说方式.而先秦儒家的这一审美"言说"经历了从孔孟到荀子的历史性变迁.  相似文献   

3.
先秦的诸子文人在思考言意关系时为我们如何言说点亮了一盏光彩夺目的明灯--隐喻,照亮了后人的言说之路.这种言说方式具体到操作上,就分化为"赋诗言志"、 比兴手法、寓言和立象的方式,先秦诸子文人在言说方式上的选择使隐喻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为当时人们主要的言说方式.而从那时起隐喻也成为中国文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具有强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一、小大、柔刚、阴阳——兼及爻性与卦爻辞之关系《庄子·天下篇》“《易》以道阴阳”,反映的是战国中后期一段时期内的易学面貌,其精粹大抵汇集于《系辞传》。至于《易》中之卦爻辞,则并未论及阴阳。然而若以奇数爻偶数爻、一爻--爻为标志,那末有关阴阳的先行概念,在卦爻辞中还是有迹可寻的。《易》以—--两个符号画卦,诚然是很晚的事情。截至目前为止,所有关于先秦易卦的的出土资料都是数字爻卦。张政烺先生认为,数字爻卦与阴阳爻卦之间有一个演进过程。数  相似文献   

5.
一、小大、柔刚、阴阳——兼及爻性与卦爻辞之关系《庄子·天下篇》“《易》以道阴阳”,反映的是战国中后期一段时期内的易学面貌,其精粹大抵汇集于《系辞传》。至于《易》中之卦爻辞,则并未论及阴阳。然而若以奇数爻偶数爻、—爻—爻为标志,那末有关阴阳的先行概念,在卦爻辞中还是有迹可寻的。《易》以——两个符号画卦,诚然是很晚的事情。截至目前为止,所有关于先秦易卦的的出土资料都是数字爻卦。张政烺先生认为,数字爻卦与阴阳爻卦之间有一个演进过程。数字爻卦的发展趋势是:奇数逐渐趋向于以一为代表,偶数逐渐趋向于以(?)(六)为代表,从而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为政者的地位受到传统贵族的威胁,其有向士人寻求方略的需求,儒者亦将"为帝王师"视为实践其政治思想的重要途径,两者的契合促成了儒者以"言说"为手段向君主传播儒家之道的尝试。但由于先秦儒者"言说"过程中其政治主张常常遭到社会现实的证伪,再加上"言说"中不乏迂远空阔之辞,故其主张难以为君主采纳。儒者在向君主"言说"的尝试受到挫折后,将宣扬儒家之道的对象由君主转向士人,希望通过培养合格的士君子以达到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从"--"、"--"二爻象征男女生殖器这一基本的表意单位出发,《易经》将世间的万事万物统统视为两种相反相成的原始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用这种观点来揭示宇宙和人生的奥秘.这种卜筮思想不仅为以后的儒、道两家分别站在父系社会和母系社会不同的立场上进行哲学阐释奠定了基础,而且导致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之一,在言辞能否完全尽意、达道的问题上,先秦诸子总体上怀疑语言的表达功能.但他们并没有逃避言和道的困境,而是积极探索一定的思维方式以意致道或者非常规的言说方式以表述道.文章着重论述"目击而道存"的思维方式和"正言若反"、"隐喻"等非常规言说方式.这些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老子直觉思维与诗性言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老子的直觉思维、诗性言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之间的关系,运用文字和文献研究以及思想和文论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老子的直觉思维及其诗性话语表现,揭示了直觉思维特征和诗性言说方式在老子智慧中的紧密关系.结论为:直觉思维是老子诗性言说的内在诉求,而诗性言说则是其直觉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老子的诗性言说方式,成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10.
"登高而赋"三形态——兼论赋体文学惯例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登高而赋"之"高"原指神台和朝台."登高而赋"的原始形态是原始宗教仪式向神灵贡献祭品和祭祀主持人铺陈祭品的"物质+语言"的宗教言说形态.登朝而赋是"登高而赋"的政治言说形态;它将主体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诉求和政治需求融为一体."登高而赋"的文学言说形态的形成是前两种、尤其是政治言说形态中"娱君"言说顺理成章的发展,表现为审美情感的言说,却包涵着政治言说形态中形成的主体价值诉求.三种形态所赋"同台",审美情感言说的因素和因台作为宗教、政治场所所具有的神圣而赋予的崇高意义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所"赋"崇高的价值意识,始终贯穿于三者之间.文体之赋及其铺陈手法、"客主以首引"的结构模式和讽喻传统也因登高而赋而形成.  相似文献   

11.
在先秦思想家的语言哲学系统中,庄子对于语言问题的探讨富有深意。庄子以“道”能否言说为起点,对于教育世界中能否言说以及如何言说等问题有着独特阐述。在分析先秦时期关于“道”能否言说的两种思路基础上,指出庄子思想中存在着关于言说的相反相成的奇特逻辑,庄子既反对言教,又对言说持开放的态度。庄子一方面对言说可能造成局限性进行了深入剖析,使得言说在教育中趋于消隐;另一方面通过重新厘定道言关系使言说在教育场域中回归,回归之后的言说指向了真实而自由的生命存在。  相似文献   

12.
诗性批评是诗性思维支配下的文学审美批评活动.诗性批评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分析型批评,诗性批评通过对事物形象性的、情感体验性的熔铸,以象征、比喻的言说方式来表达批评家对文本的内心感受和体验的主观印象.诗性批评的精神思维的核心,就是体验性、感悟性和主观性.其形成了"寓理于物"、"寓理于情"的批评特征,也由此导致所表达的思想观念的模糊性、多义性.诗性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的主要方式.而闻一多的诗性批评有其特点:它既是在西方现代多学科视角下的审美观照,又是对中国诗性批评传统的继承和延伸.  相似文献   

13.
《易传》从宇宙论高度提出“保合太和”的价值原理,又结合爻位说将其向下落实为一种蓄潜戒亢、中正为吉的实践智慧。《易传》“中”“用中”的观念,集中表现在六十四卦的《彖辞传》及各卦二爻、五爻的《象辞传》中。在六爻构成的卦体结构中,初爻、四爻居于上下两体的下位,有似“不及”;三爻、上爻居于上下两体的上位,有似“过之”,均不是完美的位相;二爻、五爻分别居下体、上体的“中”位,象征处事得“中”,与其他爻相比,多得吉辞。《周易》乾卦《彖辞传》《象辞传》《文言传》传文,集中体现了“保合太和”而“中正为吉”的实践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诠释集中体现在对"道"的虚拟化命名和象征言说的特征之中,"道"只是"天地之始"的一个虚拟化命名,其本身并没有实体意义.老子对"道"的把握,是通过"不可言说的言说",在具象性象征言说中,使得本原呈现.老子的这种表达和言说方式正好代表了中国哲学独有的方法论意义,即在形式上是以语言(经籍)为主,但在实质上却借助语言(经籍),通过象征言说,最终达到对本原的体认和把握.  相似文献   

15.
论先秦儒家、法家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儒家、法家作为先秦诸子中影响力最强的两个学派,在义利观问题上都认为"利欲之心"是"人之本性",但在如何"制利"的问题上观点又显著不同,前者强调重义轻利,以义为主,后者强调贵法轻义,以法为主.两者的观点对于我国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实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学的诗性智慧体现在古典诗学的言说方式上,它基于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汉语语源,经验主义的想象之经、儒道佛的文化之维、古代封建帝制的现实之度构成中国古典诗学的生长土壤,因此它的语词体系源于经验主义的想象性造语逻辑;它的逻辑尺度和感性想象受主体自身的现实境遇影响,三者的关联构成中国古典诗学的历史情状,也表征其人类学...  相似文献   

17.
先秦传世文献"情"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先秦传世文献中的"情",李天虹和欧阳祯人都曾作过细致论述,既有其合理内核,也有其明显不足.从先秦"性""情"说的大背景中考察,"情"在先秦传世文献中应具有两种含义:一种与"性"相对,具有形上意味,指人或物的自然本性;一种有形下意味,又可分为两类:(1)主观的,指内心之实;(2)客观的,指事物之实.  相似文献   

18.
诗歌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诗人在思想中相应的定位从来就是人们乐于探讨的话题,但近两个世纪对圆融高妙的诗性智慧的强烈诉求却包含着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真意.诗歌的源创性不仅在于时间的先行性,更在于的逻辑上的先验性.诗人在其间的"立法者"地位担当起"神与物游"的中间环节,而使诗歌的创造性能力得到进一步阐扬.同时本文所说的"神"不仅具有美学与宗教的意义,更具深刻的现实关切,乃属现代人走向自我成熟的必经之途,实是企望某种新型文化对现实的救渡,或者是"人"的"创世纪"之方略.  相似文献   

19.
在《周易》诠释历史上,中爻(即六爻卦象的第二爻、第五爻)被认为具有"中道"思想,是吉利的爻位.这一观念并不符合《周易》经文的实际,《周易》128条中爻爻辞按吉凶性质考察,可分为"吉、凶、吉凶相兼或带有前提条件的吉或凶、吉凶近于中性或爻辞不直接涉及吉凶"四大类,并非中爻一定吉利.中爻吉利观念本质上是儒家中庸思想在《周易》经文中的附会,探索《周易》本义必须走出儒家易学的窠臼.  相似文献   

20.
先秦的两个重要地理概念"九州"说和"畿服"制既是客观的地理观念,同时也融入了极多的主观想像,故从思维方式上呈现为一种诗性地理。两概念中包含了政治、宗教、文化等众多内涵,是文明初创时期的先民们认识自我和想像世界的体现。这两个地理概念中因有诗性想像的渗入而溢出了地学范畴,具有了诗学和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