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农林高校申请公派出国的部分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申请人对公派项目的认知与态度、出国留学的目的、培养模式、导师在其学生申请留学过程中的态度和作用以及申请人对学校公派留学指导工作的需求,分析农林高校实施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现状;最后提出完善高校实施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内学者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研究表明此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助于提高派出研究生的个人能力和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很多研究还指出了项目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改进建议。然而,目前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尚有不足,建议综合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比较分析等多种手段对该项目在国家层面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归国人员的发展情况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项目收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借鉴人力资本理论关于高等教育投资的研究框架,可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该项目在具体落实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应当注意项目投资的合理有效利用,以合理的成本提高研究生的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涉外服务     
《华人时刊》2007,(1):78-79
2007国家公派留学计划敲定2006年12月7日,记者从教育部门获悉,2007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计划敲定,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生的选派规模将比往年有所增加。符合条件的中国公民均可报名。2007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将以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方式在全国选派各类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7000人。今年将优先资助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  相似文献   

5.
博士后研究是指在某些国家的一些学科中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公派出国研究生,不改变留学人员身份,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申请到博士后研究职位,在规定的期限内从事本专业的研究。 博士后实习是指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公派出国研究生,不改变留学人员身份,进入国外公司、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本专业的实习,博  相似文献   

6.
编辑小姐: 我先生是公派出国研究生,我们已经分别一年多了,我很想去看望他,想请您介绍有关出国探亲的事宜。 谢谢! 沈阳读者 吴晓燕 晓燕女士: 您好!您提出的问题我们特请了专家作如下解答,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本刊备有资料,欢迎来电垂询。 ▲申请出国探亲的条件及办理手续 国家公派出国研究生在出国前确定的留学年限在3年以上,以  相似文献   

7.
权威发布     
《21世纪》2005,(1)
2005 公派留学名额将大幅增加2005年将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一年。从教育部传来的消息说,2005 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以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方式在全国选派各类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7245名。与2004年相比,人数增加约3100 人。有关人士分析,这与高等院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出国研修项目的启动和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项目的扩大有关。据了解,凡符合《2005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及相应项目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和办法申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选拔简章及有关出国留学项目的详…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初期 ,国家公费出国留学人员不能满足单位用人的需要 ,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 ,开始了采用单位公派出国留学做法培养急需人才的工作。本文就单位公派出国留学的发展趋势 ,单位公派出国的形式、管理现状、具体做法和认识谈了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出国热"日益升温。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作为出国留学的主体部分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并继续发挥着巨大作用。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公派出国留学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双重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存在的"道德风险";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降低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道德风险"的建议,即继续坚持"三个一流"的选派政策,加强对出境后的公派出国人员的管理与沟通,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督和约束机制,旨在促进我国公派出国留学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高水平大学项目在法国的公派留学人员为样本,对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在外教育管理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在法国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的在外管理工作中存在三大特点与问题并存的状况.面对这一状况,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位一体”的管理理念,即在管理主体上实现留学基金委、驻外使馆教育处和接收院校的三方共同管理,在管理工作上遵循“制度化,程序化,人性化”的三化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1.
~~“爿”、“且”语源考释@冯宽平$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青海西宁810007~~~~~~  相似文献   

12.
西方人权论强调人权的天赋性,结果在一系列人权问题上陷入了混乱.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方法论基石,就是坚持从其经济基础来说明作为观念的、政治的或上层建筑的人权.人权只要脱离其经济基础,就会被任意"翻弄".事实上,国内外敌对势力正是利用人权悖论来反对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3.
论鲁迅翻译中的"信而不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的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通过对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展开具体分析,可知鲁迅“信而不顺”的翻译背后隐藏的翻译语言观和文化观。鲁迅开放的文化观在世界一体化走向的今天更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有着不同的功能和效果。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怎样安排利用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才是最合理的?不同的理论模式对此有不同的解读,导致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发生了一系列"太极推搡"般的博弈。博弈的结果是,"精讲多练"原则应运而生。这似乎是一个合理的归宿。这场博弈的背后包含着丰富的语言学原理,给二语教学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考察康德的物自身概念,可以分析得出康德规定了物自身的双重蕴含是“不可知”和“可思”,并依此区分和稳定物自身与现象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物自身为自由提供存在的根据并使自由与自然规律得以共存:正是这种“根据”的关系与意义,使物自身概念有资格随同自由概念进入实践领域;从而共同成为整个理性大厦的拱顶石。  相似文献   

16.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因对阶级归属的刻意强调,中国现代少有对"知识分子"的整体性研究,处于意识形态主流的论者认识到知识分子群体的特殊性更属罕见。本文通过对冯雪峰两篇相关文章的分析表明,他早在1928年就认识到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革命"时期所应有的某种特殊性,尽管他并未明言"特殊性"具体何在,但提出问题本身的意义就不可小视。本文将在详细分析其观点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出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对现存的网络新闻现象进行了个案分析与研究.从中,人们可以窥视到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对互联网的有力影响和渗透以及互联网自身力求突破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苏辙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呈逐渐走低的态势。古代文章“一门三父子”的千古美誉,苏辙成为最黯淡无光的一位。人们通常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苏轼光环的遮蔽所致,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苏辙研究不够,认识不深。苏辙一生重“学”重“道”,强调学道既是学习之本,更是立身行世之要;他毕生追求道德文章相统一,故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致。苏轼与秦观不约而同地对此高度推崇,现代研究者不能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20.
"好让不争"是《镜花缘》君子国里极力加以渲染和"雅化"的道德模式,其最核心、最集中的东西是通过一些"交易光景"展现的。通过对书中几处"交易光景"的解析,认为"好让不争"实质上已变成了"因让而争",这样"让"也就被自身所否定,变成了"不让",虽不是惯常的损人利己性质之争,而是损己利人性质之争,然损己利人与损人利己本是出发点不同,但最后都落实到一个"争"字上,这个"争"字从本质上讲并无高下之分,都是为一己之私而争,都有违"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德要求,于是道德异化为不道德。只不过一是为自己的精神利益,一是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形成君子国里的道德悖论。从中也能感受到作者最大的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