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山水传说属于民间口头文学中的民间传说范畴。即指与山和水相关的传说。山水传说的产生往往由视觉上富于美感的特点引发想象,编出趣味盎然的故事,传说使自然风光平添了人文情趣,因而更富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大宗,但是古典诗歌转入现代,山水诗却几乎断了线。孔孚是新诗史上致力于为传统山水诗接线的第一人,他为诗坛留下了大量现代山水诗精品和自成体系的诗论。从山水意识的角度来看,孔孚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山水诗的天人合一精神;另一方面又赋予山水以情感、理性和智慧,不同于传统山水诗的"空"、"寂"品格。  相似文献   

3.
作为创作个体,不同画家有不同的人格独特性,但从职业活动的场暗示效应来看,中国山水画的认知风格、“经营位置”的构图方式和色彩的运用及其美学追求等,必会使其创作者的人格活动显现出鲜明的专业特征。长期与山水自然为伍以及山水艺术美的创造活动又会使山水画家的人格特征得到进一步强化。通过采用问卷测量法和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炼概括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家人格的部分重要特质,它们是隐、静、真、逸和神。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艺术———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山水艺术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精神,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物化表现。  相似文献   

5.
一、古代文献在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研究中的重要性 作为重要手段,中国古代文献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与考古发掘相辅相成,互相支持、印证,成为两个  相似文献   

6.
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中特有的、蕴含中国古人独特精神气韵的绘画形式。中国传统木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相对较少,但对山水文化的表达也有其发展脉络和独特之处。该文以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的渊源为背景,梳理了中国传统木刻与山水画的联系与发展变化,着重分析了木刻表现山水意蕴的特点以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邺下文士在"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时代"的社会环境中渴望表现现实的自我,追求今世生活的有效性,因而他们有着浓厚的贵游意识与频繁的游赏活动。诗文唱和以往还,创作了一些题为《公宴》、《杂诗》、《赠答》等而实为山水诗,为晋宋山水诗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8.
青绿山水是我国山水画艺术的古典形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民族风格,其色彩缤纷的审美品质对今日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明是古代世界上少数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又是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绵延传承的文明。史前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独特性,决定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独立性和多元一体性。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中国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已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但是,由于考古工作开展得不足、对文献缺乏认真的研究、理论思考的贫乏和研究方法的单一及模式的封闭,使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仍没有取得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我们约请了四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而且成绩斐然的专家,从研究的现状及现有条件、古代文献的意义及使用方法、聚落与社会结构、墓葬与社会组织等方面,诠释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这组笔谈,既有新观点的提出,又有新的研究方法的使用与倡导,相信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沈长云、张渭莲新著《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是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作者宏观的史学视野和深厚的史学功底。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的文艺理论,正如其整个思想体系一样,人性占据明显优势,同时神性的东西也不在少,其人性文论体现为:美在人的关好德行和人的需求;艺术要描摹和表现人的性格和心灵;艺术品要合人所用;诗歌与人的关系;作家修养;哲学为最伟大的艺术。其神性文论体现为:神赐美好事物并赐人感官享受美好事物;具体事物因分有绝对的关而显得美;关在神间;神是宇宙万物的创作者;见物思神;神赐诗人灵感。这种人性与神性俱有的文论思想对后人均产生了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由于历时久远,同当代人在思想情感和文化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隔阂。如何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以为就是要以“历史眼光”和“现实精神”将古代文学的学习同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意识“推近”“拉远”,并在其间建立起一种“沟通”机制,在“推近”融入,和“拉远”审视中逐渐消除学生与古代文学之间的学习障碍,取得良好的学校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构成及其变化是复杂的。它的意识形态结构体系是由一些不同的意识形态形式构成的。这些不同的意识形态形式的关系是不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关系就引起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的变革。变革的实质是意识形态结构体系的根本性质以及性质构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文艺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回顾"五四"后三个30年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于实践所导致的历史和文艺的变化,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的互动和有关争论,应深刻总结了9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达到的关于文艺基本规律和社会主义文艺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当前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引发我们对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文章旨在考查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反映,认为随着人类认识程度与观察视角的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畏惧敬慕到同生共处,再到发现欣赏、引为知己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并非阶段分明,而是时有交叉并存的,但不论怎样,其旨归始终不变,即探询人与自然的相通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艺鉴赏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鉴赏观念、鉴赏方式、鉴赏对象以及鉴赏理论形态都是随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不断生成、不断丰富完善的,其思维特质也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不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文艺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回顾五四后三个30年我国文艺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于实践所导致的历史和文艺的变化,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的互动和有关争论,应深刻总结9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达到的关于文艺基本规律和社会主义文艺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悲秋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西方在宗教安慰中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不同,中国古代文人士子以建功立业达到对死亡的超越。悲秋文学以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苦难为核心,以忧惧生命短暂为外在形式表达了古代文人的生命观,反映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伦理价值观念对文人生命意识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传统 ,这种传统的人文精神也贯穿着中国古代文论的整个发展过程。考察古代文论中的文艺本质观 ,特别是考察古代文论中影响极为深远的情感论的发展 ,能够从中发掘出中国古代文论中深厚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文学意象批评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在不同文体批评中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诗歌批评、散文批评、词学批评、戏曲批评、小说批评的渐次运用中;二是在集中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钟嵘、张说、皇甫、司空图、张舜民、蔡、敖陶孙、《竹林诗评》作者、王世贞、朱权、毛宗岗、牟愿相、陈衍、金圣叹等人作品中。上述两方面,从不同侧面映现出了我国古代文学意象批评的发展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