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对于主观与客观关系的处理,一方面是把握艺术与客观两个世界的差异,艺术真实既不能无视客观真实而臆造得荒诞不经,也不能拘泥于客观真实而进行十足的刻板模拟,它应是一个充满灵气与活力的既存在实有的真实可信,又具有虚拟的美感效应的新世界。另一方面是把握客观再现与情感表现的尺度和分寸,既不能撇开客观描述而营造情感的空中楼阁,也不能抛却主观反映而拼凑现实的模版。偏重任何一方而忽略另一方,只能成为一种充满僵气与匠气的语言文字“堆砌”或思想情感“喊…  相似文献   

2.
“再现说”是 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占主导地位的艺术理论,它影响了 20世纪中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整体格局,也影响了人们对艺术起源、艺术本质的看法。20世纪中国社会的动荡,使“再现说”为承载社会责任而偏离了艺术对它的要求。因此,要结合各种观点的语境分析其合理性,并结合“表现说”来分析其得失。  相似文献   

3.
传统艺术理论中,常以“再现”或“表现”言说艺术的本质,本文即试图以“艺术再现论”和“艺术表现论”来概括比较20世纪以前的中西艺术本质论,并从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因素出发探究“再现”“表现”在中西方的差异,以期更好地理解“再现”和“表现”。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写作开始“转型”。在许多学者看来,余华转型后的小说不再一味地展示暴力与苦难,而是强调忍受、乐观,和“温情地受难”。但在笔者看来,对苦难的展示与“忍受”并非余华“转型”后小说的深层思想主旨,而再现由传统社会步入消费社会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中国人“经验”的日趋萎缩与贫乏,以及面对这种困境而试图重新整合“经验”的努力,成为余华“转型”后小说的深刻主题。正是对这一独特而深刻主题的挖掘与艺术表现,凸显了余华“转型”后的小说写作在当代文学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反映论”就是以摹仿论为核心的再现论。“反映论”的核心是“真实”,这种真实是对艺术中认识作用的强调。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认知活动。艺术虽然不是以认识为最终目的,但却无法脱离认识,审美亦不能离开认识。  相似文献   

6.
绘画的空间表现问题是艺术创造以及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绘画主体在具体的视觉对象与个性化审美心理的基础上运用多重绘画技法实现对"空间事物"的艺术再现.为此,本文对绘画的多重性空间表现的论述,不仅有助于深化空间表现理论的理解,也有益于空间意识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典型”和“意境”分别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所寻求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也是衡量文学艺术作品艺术价值的一个准则和文艺理论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因此,正确地理解它们的关系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所谓典型,既是与某一历史的本质运动  相似文献   

8.
“九叶”诗人辛笛创作历程中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笛早期诗歌中,存在着两组对立的力的冲突:一组是“传统”与“西方”的冲突,一组是“为艺术”与“为人生”的冲突。辛笛以其独特的诗化功能,将这些冲突因素有机地调和统一起来。这就使他早期的诗作精致紧凑、诗味清纯、内蕴深厚而繁复多姿。后期诗歌表现了对新生活的热爱之情,但在艺术上却失之于直白平淡和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9.
“人生艺术化”是中国现代人生论艺术美学思想的一种重要学说.它不以艺术论艺术,而是主张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艺术精神与理想.这种理论取向主要体现在哲学、审美、艺术三个互为联系的维度:在哲学维度上,主要表现为对审美生命建构及其诗意价值的追寻;在审美维度上,主要表现为对真善美相贯通的美的本质、理想、价值的思考及其审美品鉴与人生品鉴之融通;在艺术维度上,主要表现为对“趣味(情趣)”与“意境(境界)”的标举.这种学说在其孕生的中国现代社会背景下,有着强调艺术(审美)救世、过于倚重精神作用的乌托邦色彩.但它所倡导的艺术与生活深度关联的立场,对于艺术研究视域的拓展、方法的变化、立场的多元等有其积极意义.特别是它对远功利而人世的中国式艺术超越精神的建构阐发,突出了民族文化的诗性传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启思.  相似文献   

10.
文艺创作中的“自我表现”问题,许多同志进行过有益的探讨。但不同意见的交锋往往没有遵守同一律,因而影响了讨论的深入。本文试就“自我表现”的不同逻辑范畴,谈一些看法。一从艺术的反映方式来看,所谓“自我表现”就是偏重于主观的抒发,偏重于内心世界的直接坦露,而这和偏重于客观描写的“再现”是不同的。于是就有了“表现”和“再现”孰为优劣之争。表现派说,现代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所以文艺应该立足于内在世界的表  相似文献   

11.
文艺创作中的“自我表现”问题,许多同志进行过有益的探讨。但不同意见的交锋往往没有遵守同一律,因而影响了讨论的深入。本文试就“自我表现”的不同逻辑范畴,谈一些看法。一从艺术的反映方式来看,所谓“自我表现”就是偏重于主观的抒发,偏重于内心世界的直接坦露,而这和偏重于客观描写的“再现”是不同的。于是就有了“表现”和“再现”孰为优劣之争。表现派说,现代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所以文艺应该立足于内在世界的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在遵循戏曲艺术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尽情地将和谐统一、均衡稳定的“中和之美”思想发挥到极致,其中强调演员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技巧统一的所谓“内外结合”的戏曲美学命题,有推波助澜之势。  相似文献   

13.
“考试”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宝华  张旺 《南都学坛》2000,20(2):96-98
全面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不能单纯地谈“坚持考试”或“取消考试” ,而应客观地、冷静地探索“考试”存在的历史性和社会必然性 ,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具体而可行的措施 ,使得这一问题能得到相对完善的解决。由于人们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以及办学能力与人口基数的差距 ,在目前情况下 ,“考试”不能完全取消 ,而应在强化考试的评价与反馈功能、弱化考试的选拔功能的同时 ,辅之以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4.
蔡邕的书法美学思想,不仅是丰富的深刻的,而且是系统的。如果说他的“书者,散也”的思想,是最早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抒情表现特质和艺术创造主体的心态问题,那么,对书法艺术结构造型“势”及艺术“线条”、“力”的审美表现价值的发现,则使书法艺术超越了“以类象形”再现模拟的思想局限,而走上了概括、抽象、自由创造的道路,这在书法美学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山、奠基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虚”与“实”,既属哲学含义上的辩证认识论范畴,又是各类艺术美学追求与表现手段的基本原则。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戏曲都将这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现象,作为共同遵循的标准。这个标准,即审美意义把握,是艺术领域里的“意境”与“神韵”,而“虚”与“实”,则是通达“意境”“神韵”之境的中介。  相似文献   

16.
“散文画”是叶圣陶在论孙福熙作品时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他说:“孙福熙君的《赴法途中漫画》可称为‘散文画’,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作品.孙君那篇文章随意取所见,用画家的手段表现出来,而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情思.”在这里,叶圣陶阐明了“散文画”的基本特征是“以文作画”,即在文学创作中,取一种综合的美学观念,借用绘画艺术的技法来抒情写意叙事,而不是刻板地摹写生活.叶圣陶的这一理论概括,为现代文学追求画意画境开了理论先河.尔后,丰子恺专门写了《文学与绘画》一书大力提倡“绘画与文学握手“,“绘画美与文学美的综合”.不仅如此,他还从中国诗、画发展史中究本探源,寻求文学与绘画相互交流的具体途径.郭沫若则从艺术的共同本质明确地引申出:“小说我说它是用文字表现的绘画.”由此可见,“散文画”与“综合美”的美学倡导,为小说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小说家自  相似文献   

17.
“艺术起源于劳动”是科学的命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读了《复旦学报》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一组争论文章颇受启发,同时也觉得有些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我们讨论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概念。以“艺术起源”问题来说,那就先要明确,这里的“艺术”指什么?“起源”指什么?“艺术的起源”又指什么?只有界定了这些概念的具体涵义,讨论才能取得共同的基础,争鸣才有意义。我们认为,这是指人类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如果只是把“艺术”理解为具体的艺术现象,只是从史前艺术反映了哪些内容,表现了哪些题材、采用了哪些形态以及对具体生活产生了哪些作用去推论艺术的起源,那就既缺乏明确的规定性,又缺乏高度的概括性。因为史前艺术的内容、题材、形态、功用并不是促成艺术起源的基本条件,从中并不能推导出艺术起源的成因。每一种史前艺术的具体样式往往都有其特殊的题材内容和实际功用,譬如洞穴壁画与交感巫术的关系、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18.
《羚羊与秧鸡》虚构了一个晚期资本主义极权政治、商业文化与技术垄断相结合的恶托邦后人类社会,精细地再现了多元的人性、技术垄断与个人意志的碰撞、后人类社会的社会失序与人为的自然秩序失衡、精神贫困与技术风险。通过毁灭性基因工程所触发的末世景象,小说艺术地再现了人类对现代技术的深刻欲望与恐惧,折射出由人性的恶、大公司的资本主义利润追逐与技治主义、个体与社会的精神性之扭曲、缺乏对生命的敬畏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风险社会。文章通过小说家对人类未来的思考,探讨了“技术伦理的发展”滞后于技术自身发展的问题。现代技术在具体的政治、文化、经济体制中运行,它的存在本应是服务人类而非辖制人类。借助于“敬畏生命”伦理,启迪读者正确把握人类在与社会、自然关系中的自我定位,以比较完善的生命伦理原则来矫正后人类社会的缺陷,建构“以自然为中心”“以生命为中心”“诗意地栖息”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艺术学学科性质”问题是当下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而热门的话题。作为二级学科艺术学的“艺术学”,在其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称谓,如“一般艺术学”、“艺术科学”、“艺术哲学”,乃至于“美学”(如KonradLange)等,导致这种名称混用的现状既有历史原因,亦存在某种对学科的理解问题。艺术学是一门针对艺术主体、艺术实践、艺术作品、艺术规律、艺术价值、艺术现象等做科学研究并辅之以哲学思考的人文科学;艺术学是以科学方法及哲学方法论为工具、以整体艺术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艺术学不是“艺术哲学”,而属于“艺术科学”。  相似文献   

20.
普列汉诺夫在美学领域也象他在哲学、经济学等方面一样,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在美学领城,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对大量的人类学、考古学和原始艺术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艺术的起源和人类审美意识的本质等美学理论中的难题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结论。他不是一般地重复“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而是指出人类的艺术和审美领域中“社会存在”是怎样决定“社会意识”的。他提出了劳动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