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后期宦官掌握军权主要是通过宦官担任军职、专典禁军和宦官监军制度而实现的.唐代后期枢密使的设置则为宦官控制政权提供了机会.唐代后期的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又进一步加剧了宦官专权.宦官的专权使唐后期政治更加腐败;加深了唐后期的社会矛盾,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2.
明清两代宦官专权与封建专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而又常见的现象。关于宦官专权的原因,许多史学前辈和史学工作者已经进行了比较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其主要论点之一是认为,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的必然产物。然而,明朝和清朝,是中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封建专制的顶峰阶段,但在宦官专权的问题上,两个朝代却大相径庭,其原因是值得研究的。笔者试以明清为例,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宦官专权与皇权的关系皇权的日益加强,是封建专制最基本的特征。明清两代,由于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和复杂,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将君主专制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有明一代,宦官专权之烈,为中国封建社会所罕见;而有清一代,则基本没出现宦官专权,仅在慈禧掌权之际,李莲英曾经显赫一时,但相对来说影响也不大。可见宦官专权与皇权  相似文献   

3.
<正> 宦官在历史上的作用,已引起了史学界普遍重视,并进行了大量论述。但这些论述,多集中于宦官专权较烈的东汉、唐、明三个封建王朝,而对北宋的宦官,则极少论述,不能不说是一个空白。纵观北宋历史,宦官涉政之广、作用之大并不亚于东汉、唐、明三个王朝,同时又没有产生上述三朝明显的宦官专权,更值得研究。本文就此,谈几点粗  相似文献   

4.
唐代德宪两朝承安史乱后之政局,在宰相淡出中枢决策系统、差遣使职进一步侵蚀国家行政机构、宦官专权以及藩镇跋扈的政治环境下,皇权出于对中枢决策的集中的要求,提高了翰林学士草诏出令、参决大政的职权,使其跻身于中枢决策,成为辅助君主居于禁中集权决策的重要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5.
中晚唐监察体制与宦官专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监察体制已日趋成熟和完备 ,形成了一张密布全国的监控百官之网。但安史之乱后监察权力就逐渐被宦官所侵夺、削弱 ,监察官丧失独立奏弹的权力 ,监察体制遭到严重破坏 ,致使中晚唐呈现出宦官专权的危局 ;而宦官专权又加速了监察体制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枢密使本中原汉官名,始设于唐代宗永泰中,至唐末已趋于固定化,定额两员,且“贴黄”视事,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其权力膨胀,甚至可废立人主。五代戒唐之祸,枢密使开始任用士人,枢密院的设置也日趋完善,枢密使的权力甚至超过宰相。契丹辽朝早期本无“枢密”之职,太宗扶立后晋,始临时设立枢密使。克汴以后,沿用中原官制,先后命李崧、赵延寿担任枢密使。世宗即位,任高勋为汉人枢密使,在契丹官制中也设置枢密使,是为北院枢密使,让耶律安抟担任,与之相对应汉人枢密使则被称为南院枢密使,使枢密使成为北、南府宰相之上的最高职官。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外戚、宦官专权的时期,而东汉一代外戚、宦官作为两大政治集团不断地相互倾轧,杀戮,其斗争之激烈、持续时间之长,为害之深则显得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在东汉外戚、宦官的斗争中,还有第三种力量——士大夫卷入了矛盾的旋涡。本文拟就士大夫在外戚、宦官斗争中所扮角色、最终归向等作一探讨,以期有助于弄清东汉政治史的脉络。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以唐代为烈。宦官之权甚至凌驾皇权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宦官的肆虐蠹朽了唐王朝的生命力,成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终至灭亡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讨宦官与皇权的关系,不仅为解剖唐代社会所必需,也有助于对中国封建社会内其它朝代宦官专权原因的分析。正因如此,本文论述主要以唐朝为主,同时也兼及其它朝代的一些有关材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化程度的因素对明代宦官专权进行分析,指出明代宦官的文化程度高对宦官专权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是明代宦官专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科举制度使官员的思想受到禁锢,死板化,而宦官通过一些途径知识化,思想灵活,且奸诈,使宦官与内阁争权时,有了知识储备,可以相抗衡,甚至压过内阁。  相似文献   

10.
试论宦官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宦官之祸古来烈矣!宦官之论古来多矣!特别在近年来,宦官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宦官专权乱政的原因等问题,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并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能够专权乱政的宦官毕竟只是极少数,同为宦官阶层,表现却如此不同。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遗臭万年,有的人刚愎凶残,有的人忠勇敦厚,有的人娶妻纳妾,有的人“万念惧灰”。宦官的所作所为,在数千年的历史长剧中留下了万花筒般的表演,也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历史研究中对心理方面的重视,已不是什么新  相似文献   

11.
<正> 宦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势力,活跃在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各个朝代,它是封建社会中反动腐朽、黑暗丑恶的一种政治势力,是封建君主专制独裁统治的伴随品。宦官专权是封建社会专制主义政治的特殊产物。纵观历史,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宦官危害最大当推东汉、唐、明三朝。尤其唐代危害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更是他朝莫比。唐代宦官弄权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给国家的政治、军事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灾难。这里仅就其监军一事,略述其在当时所造成的危害种种。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也是反宦官斗争遭遇挫折最大的时代。与东汉相比,唐代的皇权、相权、官僚集团的凝聚力、外戚力量和学生力量都相对小了很多。唐代中后期严峻的政治形势使皇帝对宦官更加依赖。在宦官专权的形势下,官僚集团、外戚和士子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宦官也是依赖性大于反抗性。与东汉相比,唐代的宦官掌握政权和军权也更加制度化。这些都导致了唐代中后期反宦官斗争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唐代后妃干预朝政的历史背景、后妃干政的具体情况及外戚与后妃干政的关系等方面论述唐代后妃与朝政的关系 ,进而探讨了为什么唐代后妃干政尤其是出现了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 ,都未能动摇李姓王室的统治 ,唐朝的政权没有毁于后妃与外戚专权 ,而是最后毁于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等  相似文献   

14.
评艾南英     
艾南英是江西临川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对明末的宦官专权、取士制度进行了揭露、批判。他活跃于文坛,创一时之风气。晚年积极参加抗清斗争.  相似文献   

15.
宝玺成为国家和皇权象征之重器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历代皇帝对宝玺的掌管和使用都十分重视,并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制度。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明代初期,为防止御宝使用过程中的舞弊现象,曾于外朝政府机构中设尚宝司,掌管御宝使用中的一切事务并参与许多重大活动。其品秩虽低,但至关重要。而在内廷宦官机构中则设尚宝监,作为勾通尚宝司与皇帝、尚宝司与尚宝女官的桥梁,并监视尚宝司的用宝。同时,专设尚宝女官掌管宝玺。这种内外相互监督的御宝保管和使用制度,曾经有效地保证了御宝使用的权威性。但随着宦官势力不断增强,最终使宦官控制了尚宝司,使其成为专权的工具。本文试对明代尚宝司、尚宝监的官职沿革、职掌、作用进行探讨,并初步分析明代皇权旁落、宦官得以专权在御宝制度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宦官专权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唐代宦官专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长期严密地控制着一支禁军队伍。宦官在政治上跋扈,凭借着军事上的实力。这点在许多论著中多所提到。但是,为什么唐代宦官能够攫取和长期控制禁军的兵权,前人论著中对此或未曾涉及,或语焉不详。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对这一向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唐代监察体制已日趋成熟和完备,形成了一张密布全国的监控百官之网。唐前期因监察职能的充分发挥,山现了史家盛称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安史乱后监察权力就逐渐被宰相、宦官、节度使等侵夺、削弱,监察官丧失独立奏弹的权力,监察体制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晚唐呈现出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等危局。  相似文献   

18.
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其中尤以宦官专权乱政最为显著。本文试图通过洪武时期朱元璋驭阉政策的失误说明,宦官专权不是封建专制的必然产物,而是以高度集中的皇权旁落为条件的。朱元璋驭阉政策的失误是由于他所设立的宦官机构缺乏有效的内外相互监督机制和他过度迷信个人权威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是皇帝专制制度与中央集权制的结合。宋代官制,是秦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官制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毫不例外,皇帝盘踞于整座官僚机构金字塔的塔尖。皇帝,与攀附在皇帝周围及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后宫、东宫、宦官、学士院、翰林院等机构,构成了一整套皇帝制度。赵宋皇帝制度,比唐、五代更务实,亦更为坚强。它有效地维护着皇帝至高无上的发号施令权,维护着皇帝的终身制和世袭制,遏制了后宫、外戚、宗室、宦官对朝政的干预,避免了类似汉唐的外戚与宦官之祸。宋代自太祖赵匡胤至度宗赵祺,传了15帝,统治了305年(不包括流亡政府)。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与元稹是知交好友,二人在政治上虽有一致之处,但也有分歧,通过梳理他们的交游可反映出二者之异同.从元、白与刘禹锡的交游可以看出二人对永贞革新持同情态度;从他们与牛僧孺、李德裕的交游可以看出元稹更接近李党,而白居易则超然于党争之外;从他们与裴度的交游可以看出白居易反对宦官专权,行事洁身自爱,而元稹后来则对宦官有所倚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