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谢琦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267-268,271
社会转型对我国研究生德育建设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本文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入手,剖析了我国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不足,系统总结了社会转型期对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新要求及应对策略,为高校研究生德育改革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景亭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3(4):77-79
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干部政治业务素质,领导形象塑造、激励机制、公开招聘,一把手培养选拔及政工干部时代特点诸方面存在的问题、工作思路、措施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田雨治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21-23
在社会转型时期, 旧的生产关系除了有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外, 同时或多或少包含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因素。新兴阶级完全可以考虑在吸收旧生产关系中的有效因素及克服其弊端的基础上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4.
弓丽娜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84-86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领域发生诸多变化,如新旧道德观念交错并存,道德标准和评价的多样化,道德取向功利化等.道德领域的新变化,势必会影响个体的道德社会化,加大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难度,据此我们必须建构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提高个体的道德自主选择能力,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个体的理性判断能力,以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佘宝兰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8,(1)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犯罪率的急剧上升对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如何有效地实施社会控制,预防和减少各类犯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繁重而又紧迫的工作。本文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犯罪的特点及危害,并从社会、心理诸角度探讨了犯罪率上升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格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重大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经过一定时期的整合后必然走向有序,人格的规范是实现这种有序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社会发展对人格产生的影响及人格重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作了相应的论述,在人格重构问题上以现代价值观认同作为前提,提出了建构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徐友渔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7-12
本文从社会总体进步和广大人民挣脱贫困和人身依附的角度提出 ,社会转型在价值判断上具有两个相互矛盾的维度 ,并认为就中国的发展而言 ,贵族精英式的、单纯的精神审美标准是值得警惕的。 相似文献
8.
把握社会转型是研究社会转型时期领导哲学的前提.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型.社会转型为领导哲学提供了诸多课题,本文梳理我国社会转型的内容及其对领导哲学研究所提出的新课题,阐述新时代领导哲学研究必须立足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必须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和态度,目的是希冀学术界进一步思考和讨论这个话题,一方面为新时代领导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新时代领导哲学本身. 相似文献
9.
李雪营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71-74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德育工作也由此需要确立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方法,包括确立社会—个人相协调、适应—超越相结合、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和谐共进、德—智—体—美诸育互渗的新理念,采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双向交流、个别讨论,知行统一、注重实践,寓教于管、教管结合,发挥班集体的作用,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等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教师职业满意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调查,当前农村教师在职业满意度上表现出特殊的两面性,即表面上职业满意度较高,但实质上职业满意度低。其满意的原因有社会舆论、个人择业取向等;不满意的原因有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教师的社会心理变化、工作生活现状造成沉重的职业压力等。农村教师职业满意度上的两面性特点的形成根源在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职业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育价值取向是与乡村教育活动关涉的主体基于自己的乡村教育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与乡村教育活动有关的矛盾、冲突、关系时秉持的基本价值倾向。从乡村教育存在的角度出发,乡村教育价值取向涉及国家、乡村社会、乡村儿童三类核心主体。在社会转型时期,乡村教育的国家价值取向需要注意人化现代化价值取向、新型城镇化价值取向、国家安全价值取向;乡村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需要着眼社会聚合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价值取向;乡村教育的育人价值取向需要秉持乡土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取向。通过明晰乡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系统功能、提升乡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科学水平、设定乡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合理限度,有效地发挥乡村教育价值取向的价值选择功能,引领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家庭养老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文忠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5)
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以及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冲击,不少人对我国城市的家庭养老模式的认识发生动摇。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认为家庭养老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是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需要,而且也是老年人自身特点的需要;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家庭养老提供了思想基础,转型时期的家庭结构仍具有养老功能,同时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也为家庭养老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因此,家庭养老不仅有其客观必要性也有其现实可行性。最后,本文阐述了家庭养老的两种新形式──分而不离和居家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家庭养老模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文忠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以及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冲击,不少人对我国城市的家庭养老模式的认识发生动摇。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认为家庭养老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是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需要,而且也是老年人自身特点的需要;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家庭养老提供了思想基础,转型时期的家庭结构仍具有养老功能,同时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也为家庭养老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因此,家庭养老不仅有其客观必要性也有其现实可行性。最后,本文阐述了家庭养老的两种新形式——分而不离和居家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4.
曾文怡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103-104
高校德育的现代化是社会和人的现代性特征发生、发展的必然过程,而德育理念的现代化是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先导,是德育现代化的精神。高校德育理念现代化则通过以人为本,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来体现。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殿林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0-23
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治理国家的手段,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辩证看待“道德失范”问题, 指出道德建设需要有效制度的供给, 道德规范确立的标准, 并分析传统道德教育的不足, 由此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群体性事件暴露了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隐藏的一些深层次危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在于秩序控制模式下,基层官民博弈力量的严重失衡;深层次原因在于政府偏离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科学定位,导致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严重受损。走出当前群体性事件困境的最终途径在于厉行法治。 相似文献
17.
18.
刘范美 《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92-95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一直是低效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德育所提倡的道德远离大众,凌驾于大多数人的利益之上;二是德育远离生活。所以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 ,尤其是学校内部领导体制改革的深入 ,要求我们必须对我国中小学现行的德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建立权责明确、政令统一、结构稳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管理新体制。 相似文献
20.
道德文化建设.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众多,主要包括经济利益矛盾、多元价值观导致的矛盾、民众的民主诉求、参政议政需求与制度的矛盾等.而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个体价值多元化、道德失范成本太小、道德行为缺乏共识等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政府、企业和媒体在社会转型时期应通过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