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林徽因小说"现代性"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昭新 《江淮论坛》2004,(6):117-121
作为文学家的林徽因,其小说的"现代性"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写人性,体现作家对"人"的人道主义的关注,对人生形态的情感体验.她以节制、适度的方式表现忧郁、感伤的情感;二是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用讲故事、串镜头,绘画面来创造意境的美;三是运用象征、暗示、意识流手法写人物的潜意识、性心理四是在故事编织的"技巧"上,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张光芒 《北方论丛》2001,5(4):82-88
“五四”启蒙精神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叙事传统,分别表现为“理性浪漫主义叙事”和“情感阳性主义叙事”,它既是中国化的启蒙哲学与美学精神的体现,亦有着更为深广的文化人类学与哲学的根据。从审美表现上说,理性浪漫主义叙事的特点在于以情绪化、情感化为艺术手段与表现方式,但在其深层反映了人的情绪情感对理性的判断与解构,对理性的要求及向往,突出强调的是情感对理性的作用;后者则是理性崇拜精神在审美上的反映,从艺术表现对象来说,它又表现为探讨理性对人的意志、信仰等情感世界的作用。这两大叙事传统共同表现了以清理激荡为人的解放动力的启蒙主义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朱子的生态哲学包括三个层面的文化内涵,即对自然界生生之理的理性自觉、对自然界生命意向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类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审美诉求,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核心在于重新建立一种以天人合一为价值取向、以理性自觉为重要特征、以道德实践为基本内容的理想的生存方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4.
作为在传统审美方式发生现代变革时期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浅草—沉钟社感应着时代变革的脉搏,强调文学创作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自然表现,对封建抑情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各种文体的创作实践中,均以情感为表现中心,自觉追求抒情性,形成了鲜明的主情主义倾向,实现了审美方式的现代变革。浅草—沉钟社创作中以情感为表现中心、以昂奋与感伤为基本情调这一主情主义创作倾向的形成,是时代环境、中外文学传统和个体选择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美学的情感论总趋向表现为反传统反理性,认为感觉高于思维,情感高于理性,直觉高于逻辑,本能高于意识,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情感、无意识和生命形式等,着重于从情感角度和非理性体验方式来把握人的生存和发展。对20世纪西方美学的情感论及其主情主义倾向加以宏观梳理和理论总结,对于推进美学和艺术情感的本体论研究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一、表现主义美学的情感论——情感表现说20世纪初期表现主义美学以意大利的克罗齐和英国的科林伍德为主要代表,它在思想上源予意大利的维柯的隐喻说(以己度物),其核心理论是认  相似文献   

6.
克罗齐认为表现即直觉,科林伍德和苏珊·朗格等人则将情感作为表现对象。这两种观点在理论上并不周延,这导致他们在解释表现的内在意义时,进入了某种逻辑悖论之中。杜威在批判性地借鉴英国浪漫主义者、克罗齐、托尔斯泰等人表现论的基础上,对表现论进行了改造。他认为表现乃是对一个完整经验及其意义在媒介中的重构。通过深入解读可以发现,这个经过重构的完整经验和原发经验相比,有着三重改变,具有三层内容:原发经验活动中的情感与思考;重构过程中的反思与情感;由于媒介的参与而生发的媒介性的思考与情感。如此,表现便既是对原发经验及其思考与情感的保存、整理和澄清,同时也是对原发经验的完善和提升,并且还会产生新的思考与情感。此即表现对于艺术家的内在意义。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对于当下的文学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优秀的诗歌作为一种文化精品,本质上是一种表现人类智慧、经验、情感与想象的结晶体。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时空中的投影,必然要付诸于将内在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以供人们感知和体认的形象。智慧、情感和抒情形象,以冈构的方式,表现着诗精神本身的逻辑。形象本体也往往成为一种凝固的情感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王艳芳 《齐鲁学刊》2004,(5):154-156
新时期女性写作在自我的行为规范、情感理念、生存困境及其解决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某种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充分验证了女性自我对男性中心文化的反抗、无奈和绝望,其对女性自我精神困惑与分裂的展示是女性自我救赎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唐小娟 《理论界》2014,(3):152-155
本文从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入手,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了小说中贯穿的情感线索,认为小说着力表现的是青年在成长过程当中经历的青春期特有的苦闷和挣扎,但是在启蒙思维主导的阅读和阐释中,它所蕴涵的个体经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成长叙事被置换为带有浓重意识形态色彩的爱国主义和个性解放。论文通过对《沉沦》中表现出的自我建构危机、人际交往危机和情感寄托方式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揭示出其被遮蔽的成长叙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情感文明建设:情感控制与情感赋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文明建设是个人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过程,其双向互动机制有二:情感控制与情感赋权。情感控制表现为社会情商力;情感赋权表现为个人情商力。社会情商力的承担主体是国家及政府,其功能有两个方面:制定合理的情感社会规范;对情感资源合理配置与使用。情感文明建设内在动力来自个人的情商力,取决于情感赋权。情感赋权不仅帮助人们获取应得的情感权力和情感资源,而且也提出了相应的情感责任和义务。实行情感赋权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提高个人情商的质量和品位,在情商中注入理性、道德和审美等文明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宋明理学以先秦孔孟性善论为其思想基础,推演扩展形成了系统的伦理思想。其中关于情感的心理思想也体现出自身独特的特点。宋明理学的性情论认为人的情感来源于人性与外界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在对情感的态度方面,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不能消灭的,但是由人的私欲产生的情感应该被节制,提出了以情从理、以性节情的观点。在情欲关系方面,宋明理学认为二者均为性与外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产物,只不过欲的表现比情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12.
郭莉芝  潘利锋 《云梦学刊》2013,34(1):106-110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表现方式,抒情是作家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理念的辩证统一。因此.任何抒情诗都有一个关于抒情方式的问题。然而,不同的诗人往往会因自己的诗学理论和个性气质而采取不同的抒情方式.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并以此突显自己的诗歌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出色的抒情诗人,弗罗斯特在抒情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其多变的抒情方式就是其典型表现。其中,直抒作者之情是弗罗斯特最有代表性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自然诗、爱情诗、哲理诗、农事诗时常通过直抒抒情主人公“我”或“我们”的胸臆来流露真情,实现表情达意的抒情功能。  相似文献   

13.
刘海 《兰州学刊》2010,(8):182-185
人作为情感性动物,在与自然、社会的一次次对话和对抗过程中,人的情感性存在状态也时时地在发生着变化。这主要表现为:情感场域的转移、情感存在状态的演变和情感表达方式的更替。流行歌曲作为后工业时代流行文化的主要场域之一,它成为后现代"情感消费"的特定"情感场",流行歌曲节奏的速度感、展演方式的身体狂欢和曲词的欲望抒写是其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试论解放区文学的土地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的土地意识,就是对土地的依存、珍视、迷恋的情感以及认知系统,它表现为对以农为本的生存方式以及附属其上的精神文化的关注和尊重,对农民式的土地情感的认同和超越,对土地的意义和价值的形而上的深层领悟。我国古代的文化观念和文学传统中间有着深厚的土地意识。《尚书·洪范》中“五行”之说的木、水、土均与“地”有关。古代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代皇帝和诸侯在建国和大典的时候,都要立坛祭祖。土地、国土、国家(社稷)几乎成了三项对等的概念,与这种土地崇拜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土地”重力牵引下的…  相似文献   

15.
"真情实感"是林非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散文范畴,它一度被视为散文创作的基石。然而近年来,这一散文的核心范畴却遭到了孙绍振先生的猛烈攻击。本文以历史的眼光,对"真情实感"的内涵和发展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并进而区分了"散文情感"、"诗的情感"与"小说情感"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文章还从日常情感与审美情感、表现情感与显露情感、"大感情"与"小感情"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新世纪散文的感情质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无政府主义大师克鲁泡特金(1842—1921年,以下简称“克氏”)有丰富的伦理思想。他认为,道德发展要经历互助→正义→自我牺牲三个发展阶段。本文就从三个方面论述克氏的正义道德观,也即道德发展的第二阶段。 一,克氏认为,正义范畴是从互助情感发展而来的。互助情感有合群、慈爱、休戚相关等多种情感方式,这些方式的发展就表现为“正义”的道德。这样,道德就从互助进入到一  相似文献   

17.
建安前期文人的用典,具有鲜明的总体特征.首先,呈现出相对自然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表现为典故本身与作者情感之问的感发是自然的,典故本身的内涵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且表现为用典方式也是自然的,无刻意之痕.其次,带有明显的实用目的.建安前期文人创作中的用典实践,既使他们对文学的文体特征认识加深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文学风格的形成;又促进了建安文人文学观念的深化,加深了他们对文学情感特征的体验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当下老年用户已成为移动政务领域新的用户增长点,探究老年用户的内在需求满足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对于改善公共服务、缩小数字鸿沟、提高社会公平、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依恋理论构建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模型,检验了不同制度和技术支持水平下老年用户的异质性。以适老版移动政务“赣服通”老年用户为调研对象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能力需求满足和关系需求满足对情感依恋有正向影响,同时通过情感依恋间接作用于主观幸福感;自主需求满足对情感依恋没有显著作用。制度和技术支持在三种需求满足与情感依恋之间表现出不同强度的调节效应。建议适老版移动政务设计者进一步优化其设计与功能,不断提升老年用户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丁鹏飞 《天府新论》2024,(1):133-145
在跨学科和跨媒介的思想语境下,摄影与文学、相片与文字间彼此互动的知觉关联域,正在成为愈加重要的研究领域,也引发了对意识、情感、记忆等问题的重新思考。然而,在围绕情感的有关文本与相片关系的探究中,传统的研究思路着重提炼出一种与文字形态不同的视觉叙事话语,从而展开两者间异同关系的考辨,忽视了相片本身作为媒介的“物质性”,在其中起到的激活情感的作用。也即相片如何凭借其陌异化的物质性,让情感不由自主运作起来的地形学过程。鉴于此,以塞巴尔德穿插相片的著名四部曲为例,通过分析相片以一种稀缺性的“有”,施演“过量”历史情感的三种物质性方式,本文将阐明叙事途中的物质性摄影知觉,如何在让观者遭遇溢出意识界限的陌异化情感的同时,也在不断触发其寻求历史真相的伦理意向。  相似文献   

20.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投入”在教学中表现为情感与智慧的完美结合。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教学投入表现在情感投入、各课投入、授课投入、科研投入几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