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郭熙是北宋著名的画家,他的画论《林泉高致》在我国绘画史和美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对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全面总结并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依据其第一部分《山水训》展开论述,包括对前期背景的梳理,山水画与文人追求,山水画的创作和山水画的意境等几个方面,探讨其中包含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林泉高致》与北宋理学关系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熙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林泉高致》是中国山水画理论乃至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本文不同意以往有的研究将《林泉高致》归于道家学派影响的画学著作 ,文章通过对郭熙生平的考证 ,认为郭熙与北宋理学中的重要人物有密切的接触 ,《林泉高致》在主导思想上反映了北宋理学的重要倾向 ,这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第一次由隐者的立场转变为士大夫阶层立场的画学著作 ,被称为“郭氏家法”的养性、持敬、恪勤、主一等理论与理学有惊人的一致性 ,而其著名的“三远说”也体现了理学的精神旨趣。由此作者认为 ,《林泉高致》是继《乐记》、《文心雕龙》之后 ,又一部体现儒家旨趣的重要美学著作。  相似文献   

3.
郭熙得志于神宗朝,而年岁长于苏轼,但二人主要创作活动大体属于同期。苏轼曾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命题,并从郭熙的山水画《秋山平远》中发现了诗的质素;而郭熙在其山水画美学著作《林泉高致·画意》中,就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作出理论上的阐释。这种基于对传统的审视和反思所做的发现,也相应地引起其他一些审美观念的变革,尤其导致了其后标志中国山水画起点高下的意境说这一审美标准的确立。“一叶且或迎意,虫鸣有足引心。”做为艺术创造的最初表征,显然就是那些标志艺术新的质素的出现。正是量的渐进与质的飞跃,反映出人对事物发展的本质认识。这在西方美术史上亦不乏其例。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乔尔乔内,曾画过一幅《雷雨》,其中风景描写的比重,已大大超过人物形象的比重,做为一种艺术发展的新质素的标志,它已从当时人物画的背景中分离出来而构成“有人物的风景画”。意大利美术史家文杜里认为:“这在当时是人们能听到的一种新的声音。”中国山水画全面成熟于北宋的历史过程,同样是一个新质素不断被发现和旧质素不断被扬弃的汰选过程。做为独具艺术敏感的山水画家郭熙和诗人苏轼,在这一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兹就其全部艺术活动中拈取二例,略作引发,并就有关问题予以申说,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三远"概念的思想背景,指出"三远"说三个层次的内涵,试图说明传统画论中对"远"的追求是怎样取代了对"透视"问题的关注.这三个层次即是:第一,"三远"说是郭熙在创作实践中对山水画空间形态的独特感悟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第二,"三远"说重在追求心性体悟的审美观照;第三,"三远"说旨在追求玄远的人生境界.因此,"三远"说不应被理解为三种不同视点下的透视法则,其真正的价值和意旨在于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在这个意义上,对"远"的理解对于山水画乃至整个传统画论,都有重大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平 《船山学刊》2009,(1):186-188
王微的《叙画》是中国早期重要的山水画论,饱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启迪了后世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同时对文人画的创作方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创作方法论的角度谈谈《叙画》时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心境·意境──山水画创作的主导因素研究白晓军引子自然山水之美,被画家所感知并加以描绘,便产生了山水画。它不仅仅是自然山水景象的反映和再现,更是画家自我的表现和创造。山水画是自然山水景象与画家自我和谐地交融的产物。山水画家从一定的主观或思想情感出发,去...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写生董传芳中国山水画向来看重传统功底,也就是崇尚笔墨的技巧。技巧从何而来,当然源于师从高手,临摹名家。但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仅仅依靠临摹名家所掌握的笔墨技巧是不能够表现出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来的。主要的途径,正像宋代画家范宽所说“与其...  相似文献   

8.
黄宾虹余任天的艺术道路和艺术思想,不无相通相似之处,毕生致力于山水画创作,在山水画的艺术境界和审美追求上都崇尚浑厚华滋的艺术理念,为二人终生所追求。二人的山水画创作都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创自家风格的蜕化成蝶过程。晚年都患眼疾,所作乱头粗服,因笔墨功深,逸笔写意,却具内美。绘画之外,重视书法且有极高的造诣,诗书画印皆通,融为一体,并精通金石鉴赏和致力于美术理论研究。对二人的艺术作一番比较,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湖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母题,自北宋起不同时代的画家都试图用笔墨再现西湖的风韵。晚明嘉定画家李流芳一生创作了大量西湖山水画,其"不求形似"的绘画风格反映了晚明文人画家在熟谙山水画史基础上对艺术语言的自觉选择。本文将他的画作置于一个历史坐标中加以分析,这个坐标的纵轴是宋、元、明三代的西湖山水画,横轴则是与李流芳同时期的其他表现西湖风景的作品。这一坐标的构建使读者不仅能对图像再现西湖的历史有简要的认识,也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以李流芳为代表的晚明西湖山水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60-166
中国山水画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庐山隐逸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东晋画家顾恺之和南宋画家宗炳是中国山水画滥觞的两位至关重要人物,二者均与庐山隐逸文化有关。顾恺之崇尚魏晋玄学思想,是画史记载最早的山水画家之一,其爱画庐山,画史记载绘有《庐山图》和《雪霁望五老峰图》,曾著《画云台山记》,对研究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有重要意义。宗炳不仅崇尚庄学思想,还崇尚儒家思想和佛学思想,是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所著《画山水序》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先民赋予自然景观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照,山水审美逐步从某种社会功利性走向较为单纯的娱悦心理活动。山水画以其完善超妙的笔墨技法、富有想象力的诗意主题、内美静参的生动气韵、黑白相生的空灵妙境等独特的文艺审美特征,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画家在山水画中寄寓的主体精神与自然时空和谐交融的人生感悟,迄今依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语有丰富的山水画画论话语.山水画画论话语不仅规范引导着作画赏画时的行事方式、思维方式,还建构了我国士人阶层的知识信仰、身份认同、审美旨趣等.近年随着海外中国艺术品拍卖价的屡创新高,以英语为媒介的山水画画论话语也日趋丰富.通过对汉英山水画画论话语的跨文化语用比较,可揭示汉英山水画画论话语所投射的中西社会规约、审美意趣、心理意识等不同的文化内核,为我国的国画研究和国际接轨开启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13.
元祐文人集团汴京题画诗唱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颖 《阴山学刊》2003,16(4):44-49
“诗画本一律”的诗画关系说是元祐文人集团元祐时期汴京题画诗唱和兴盛的内部动因之一,而题画诗因其在内容上多题马画和山水画作,这又与元祐文人通过马和山水来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借以排遣党争带来的心灵苦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诗、画被称为姐妹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历来倾向于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中国这种传统的诗画观影响着诗歌绘画的发展.马远在此影响下,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水墨山水人物画)将柳宗元的诗歌<江雪>的意境很好的表达出来.文章着重探讨马远的名画<寒江独钓图>和<江雪>在意境上的融合问题,来阐述马远在南宋绘画史上对诗画走向融合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以后,词的审美风格主要呈现为"豪放和婉约"两种类型。豪放雄伟壮丽,婉约清秀优美,其间包含中正在内。与之相似,山水画在宋以后也有"南北宗"的划分,北宗阳刚宏伟,南宗阴柔秀丽。"宗派"来自"禅家",虽不恰当,却得默认,而这二者,就其宏观层面的美学韵味来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用豪放美与婉约美这对审美范畴,着重讨论宋代山水画的美学特征,并将词评作为评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对照面,发掘宋代山水画展现的"豪放美和婉约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寄托情结在山水画与词的意境营造中都有一定的表达,只是由于艺术类别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以构成词与画的主要意象为基本着眼点,将词与画中的物象表达出的比兴喻意依类作出了总结,寄寓情怀将人世之遭遇与自然之变化和花开花落相联结,昭示出人对快乐的需要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把人生刻骨铭心的内在体验寄寓于物而得以传达。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水粉风景画写生教学的相关问题加以浅议。  相似文献   

18.
明吴门画派画家以园林庭院山水画建构理想心斋,守护理想人格心性的人文生态艺术美,剖析吴门画派文人画家追求守护的人格美、艺术美与创生人文艺术美理想境界的生态美,对中国大美术观深入哲学式思考。  相似文献   

19.
孔新苗 《文史哲》2003,(5):119-123
水墨艺术的“精英情怀”,将法度与性情关系的个性化理解作为创造的动力 ;水墨艺术的“文人情怀”,赋予了这种创造的率性与意趣以道禅学养的功力与心态 ;水墨艺术的“民族情怀”,则是走出古典形态的书斋领域而参与当代生活的实践品格。这三种文化面相的结合与发展 ,不仅丰富着人们对水墨艺术的理解与体悟 ,而且使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孕育着活泼的当代生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多个层面论述创作热带雨林山水花鸟艺术画作品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