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2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系统构成的基础上,讨论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初步概括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经济、社会和谐、生态保障等5个层面,选取20个要素指标,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2.
科学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目前大部分省、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都是一套指标,相同标准,既忽略了各地区生态系统特征、资源环境本底、社会经济基础和人类活动形式的区域异质性,也尚未体现其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特定的功能和定位.新时期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明显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区域的主体功能不同,发展的首要任务不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路径也不同,建立差异化、精准化、现代化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更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协调统一.从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区域分异客观规律和地域功能适宜性出发,构建包括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五个维度,分区分类的主体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机制,推动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落地提供了补充和参考.最后,建议优化调整现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制度,提高资源环境基础数据质量以及建立健全差异化配套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五位一体"视角下,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政治文明、生态环境文明5个层面,选取47个要素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青岛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5个层面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因而成为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生态文明评价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文明评价对象、生态文明评价方法和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生态文明评价对象从评价单元上来看,尤以省域和城市评价为主,全国性和县(市)级的评价相对较少。在评价方法上,相比较于生态足迹法、真实储蓄法和能值分析法而言,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被广泛采用,因此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生态文明评价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也是目前研究中分歧较大的领域。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评价对象不全面,缺乏对县、乡特别是对村(社区)等更小单元的评价,缺乏根据生态系统对相关的生态区域如流域所进行的评价,也未能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协调;二是由于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的复杂性、对生态文明内涵界定的不统一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组织制度缺失等原因,造成目前尚未出台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未能实现与原有评价体系的有效衔接;四是权威数据的缺失与不足。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未来生态文明评价研究需要深化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研究,拓展评价对象的范围,借鉴、整合和完善国家环保部等部门原有的指标体系,加强相关数据的统计工作。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明确了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通过在已有文献研究和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提出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生产文明、生活文明和制度文明3个维度和15个具体的基础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均方差决策评价法,对陕西省2000-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处于上升状态,这一结果符合陕西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工业废气排放量、万元GDP能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总面积和人均GDP等5个指标的影响率超过50%.因此,推进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包括环境保护投资、继续退耕护林制度建设、节约能源消耗、减少荇染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  相似文献   

6.
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区域生态文明水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本文从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演替和文明具体成果形式两个角度剖析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将生态文明概括为生态环境与生态型物质文明、生态型政治文明、生态型精神文明的有机整合,同时认为区域生态文明评价需要关注区域内外在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交换关系,由此形成了关于生态文明内涵的"1+3+1"阐释。基于生态文明内涵得到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构建了包括系统层、目标层、准则层以及35项具体表征指标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省会城市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贵阳市、杭州市和南京市3个省会城市相继提出各自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相应的指标体系。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3个城市的指标体系在总体相似的同时更多呈现出的是相互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不断发展,也说明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考量还缺乏共识,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内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侧重于生态环境建设,而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民生改善、社会保障等方面考虑不够深入。构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应坚持系统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结合、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结合、定性化与定量化相结合、导向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可操作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等六项基本原则。基于此,笔者初步研究并构建了衡阳市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三级,包括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精神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5个一级指标,经济增长状况、绿色发展模式等11个二级指标,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46个三级指标。旨在为衡阳市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标准和依据,同时为衡阳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与工作部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大气污染物SO2排放强度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中是最富代表性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且采用灰色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该指标的权重最大.通过与已建立的两部地区基准年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的比较,采用线性加权法得到西部十二省(市、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CECI).内蒙古、重庆、四川、云南和陕西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处于中等生态文明状态;而西藏和宁夏处于较差生态文明状态,表明今后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采用LEAP模型对设定的三个规划时段中SO2排放量和SO2排放强度指标值的预测,得到2015年西部SO2排放强度可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大气污染物SO_2排放强度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中是最富代表性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且采用灰色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该指标的权重最大。通过与已建立的西部地区基准年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的比较,采用线性加权法得到西部十二省(市、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CECI)。内蒙古、重庆、四川、云南和陕西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处于中等生态文明状态;而西藏和宁夏处于较差生态文明状态,表明今后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采用LEAP模型对设定的三个规划时段中SO_2排放量和SO_2排放强度指标值的预测,得到2015年西部SO_2排放强度可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关于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果可以从物质文明建设水平、政治文明建设水平、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社会文明建设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五个方面综合反映出来。围绕这五个方面,文章建立了由四个层次、50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套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方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用线性加权和函数方法计算综合评价结果的对和谐社会构建程度综合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环保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为蓝本,结合中共十八大报告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从"三个发展",即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论视角提出了一个由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所得出的量化评估结果做了比较与理论分析,得出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呈现为不同的阶段性模式或阶段性,即从一种低水平的均衡或不均衡逐渐向一种较高水平的不均衡或均衡方向发展,但也非常明显的是,即便在同一个集团内部,更多的个例属于一种3个主要指标表现不一致的非均衡状况,且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中至少同样重要的2个维度是共同性与多样性。而从可获得的数据及其比较结果来看,并不明朗或乐观的是,经济社会生态化方面的努力,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带来人们所期望的生态健康和环境宜居改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评价中国石油开发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现有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研究基础上,从生态环境的影响、三废处理、资源利用效果、环保管理和环保投入等多角度构建中国石油开发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语言变量计量石油开发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标值,在去模糊化的基础上采用加权评分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以某石油开发企业为例阐释具体的计算分析过程,为评价中国石油开发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供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美丽乡村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在论述了“美丽乡村”的概念和意义基础上,从治理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生态之美和文化之美5个层面,选取24个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浙江省“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方法对浙江省近7年(2008-2014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成效在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等方面均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两型社会”是我国各地区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自该战略提出以来,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定性理论研究方面,缺少对实施效果的定量评价分析。以我国30个省区为评价对象,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超效率DEA模型(SE-DEA)对其“两型社会”建设现状做出整体和分层评价。结果显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战略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建设水平较低;建设现状与区域发展水平存在模糊的“U形”关系;地区间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大部分省区发展现状较为接近;相对无效的省区在水资源和建设用地两个投入上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6.
运用AHP法建立的新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环境舒适和生态健康4个高层指标构成,涵10个中层指标和41个单项指标。以这个指标体系评价新疆16个地、市,得出的结论完全符合新疆社会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引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DPSIR),构建了包括5个子系统合计31个指标的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福建省2007-2013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状态及生态文明协调度进行实证评价。依据评价结果,福建省生态文明指数最高年份得分为0.684,最低得分为0.296,总体发展呈上升趋势;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数分类,福建省2007-2008年属于相对薄弱阶段,2009-2010年属于相对均衡阶段,2011年属于均衡发展阶段,2012-2013年属于相对发达阶段。基于该研究结论,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提出促进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青海藏区三江源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三江源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评价,针对三江源生态功能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三江源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亟须重塑地方政府政绩指标体系,即以GNP+SCC指标取代GDP指标。GNP+SCC框架由政府管理综合评价、自然资源和环境综合评价、经济综合评价、社会建设综合评价及人力资源综合评价五类指标组成,下设28个二级指标、362个三级指标。选用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方法,在广西主体功能区进行的探索性实践的结果证明,GNP+SCC指标体系是合理的,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能源问题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的能源流动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影响着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在分析能源问题区域差异影响和形成原因基础上介绍了能源问题区域差异情形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殊性和形成的基本原则,从生态资源要素、生态环境要素和生态社会经济要素等方面构建了能源问题区域差异情形下的我国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