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人的生命是复杂的社会存在。人类社会即使发展到今天,人们依然在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也是东西方哲学探讨的永恒主题。回溯生命进化与发展史,人类关于生命存在的意义有财富观、权力观、需要观、修身观、关系观等不同的理解。文章认为人是有追求的理性存在,应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应有尊严地活着、有追求地活着、幸福地活着,过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死亡重击下的生命承担与温情救赎——余华《活着》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着》是余华创作转型后第一部描写温情对死亡和苦难的救赎的长篇小说,接踵而至的亲人死亡无疑带给主人公福贵极大的失落、痛楚和遗恨,但主人公最后仍然能安适地活着。这部作品说明了人与命运的关系在于承担,死亡重击的考验让生命更为丰厚、坚韧;人要好好地活着,才能获得生命的尊严和温情的慰藉,才能超越死亡,获得救赎。  相似文献   

3.
“生命道教”是以生命认知、生命护养、生命超越为思想内涵的教化理论。它既是一种文化模式,也是一种精神修养模式。“生命道教”之所以成立,存在两大根据:首先是立足于道教本有的“大生命观”。其次,立足于护佑生命平安的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道教思想主张虽然具有不同侧重点,但把天地万物看作彼此联系的生命存在,这却是一贯的。基于这种生命认识,道教的基本目标就是保护生命平安,进而夺天地之造化,升华人类个体的自我生命境界。基于修行目标,生命道教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义理体系,即维护生命、保养生命、升华生命境界。这个体系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在于:提供了身国共治的理路,彰显了性命双修的法度,强调了养护环境的工夫。  相似文献   

4.
《北方人》2006,(10)
不久前,有朋友送了我一本名为《人生每日必修课》的书。书中前言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生是一种修炼,是寻找幸福的过程。如果我们一筹莫展地看待人生,人生肯定阴云密布,如果我们开心地看待人生,人生一定阳光灿烂。”人生之路说长也长,因为它是你一生意义的诠释;人生之路说短也短,因为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人生。若要幸福地生存,一辈子弹奏出生命健康的旋律,人类自己必须善待自己活着的每一天,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谈到快乐每一天,也许会有人说:“快乐是要有前提的,这前提的来源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一帆风顺的人生不是没有,但它只是沧海一隅。就人生而言,不妨多经历些磨难,太平坦的人生我觉得像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  相似文献   

5.
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和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认识和回答.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由于每个不同个体的人的人生目的、信仰、追求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幸福观,并对什么是幸福作出不同的回答.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把“活着,就是为了别人过得更幸福”作为人生的目的和追求,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生命教育即关于大学生生命观方面的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与引导大学生深入探讨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等根本人生问题,以提高自我生存、生活质量及人生价值;其基本特点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广博性和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相关学科的教育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有区别与不同。  相似文献   

7.
道教生命哲学以“道”为本源,认为“道生万物”,而人的个体生命与“道”之间是一种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精”、“气”、“神”作为道教生命哲学中的三个重要范畴是联结“道”与人的生命的纽带。通过对“精”、“气”、“神”的阐释,道教得出了人的个体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复的结论,由此提出了珍惜现世生命、“人命最重”的哲学命题。道教由注重珍惜人的生命,逐渐上升到企图通过种种方法来保全生命,进而超越生命,与“道”共存的观念。这种对人类生命无限关爱和永恒呵护的哲学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作用社会、造福人类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尊道贵德”是《老子》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老子提出的生命准则,同时还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世人可以通过体悟“尊道贵德”的生命意蕴,践行其生命精神,并始终秉持“慈”、“俭”以及“不敢为天下先”的生命态势以涵养生命本真,提高生命品质,从而获得幸福人生,实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9.
冯宇平 《南都学坛》2009,29(3):139-140
一、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幸福人生的作用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的真正意义,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大学生的关爱情怀。大学生生命教育以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提升生命质量,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形成,获得幸福人生为宗旨。从心理学来说,幸福是人的一种体验,也是一种能力,幸福能力的提高需要教育。生命教育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的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表面上祟尚玄学,但思想深处对儒学有坚定而空灵的信仰,且在知行两方面都达到很高层次。由于家世中的儒学和道教传统,他奉儒具有道教与儒学结合的特点。受道教实践精神影响,陶渊明融合三玄及自身的生命体验,从道家的自然理论中发展出“新自然观”,为其儒学信仰建构了一个笃厚的天道自然观基础,由体致用,因用明体,将价值理想具体化为一种人生实践与生活方式,藉以安顿生命,成就人格。其思想理路与道德实践,与宋明新儒家同出一辙,故陈寅恪以“孤明先发”誉之。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最为关切、最为明了的概括,人是经由生活实现成长的。而教育本然的“教育性”也即源于教育是一种生活。所以,教育作为一种饱含对儿童的生活意义以及生命价值以人文关怀的领域,本身就具有伦理意义。然而,由于受功利主义幸福生活观的影响,人们对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产生错位理解,造成作为关涉儿童生活幸福的教育逆“幸福公理”行事,发生物化,进而导致儿童生活的异化,迫使儿童远离符合自己缪斯天性需要的生活,丧失滋养自身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2.
道家哲学的核心是其生命观念 ,道家生命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即倡导生命本位 ,强调自然关怀。前者表现在重生、贵生、尊生、养生乃至长生等主张中 ,后者则反映在将生命与自然自始至终联系在一起的宇宙大生命观中。道家深具生命关怀和自然关怀的宇宙大生命观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它启迪我们认真思考人如何生存、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等重大问题 ,提示我们既要珍惜生命也要爱惜自然 ,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环境 ,如此才能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人格的标准。在古代士人的人格建构中,道家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道家认定天道自然无为,把人从传统的天命论中解放出来,主张强调人性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把人的本质归于自然、素朴、无为和虚静。因此道家主张的是自然主义的理想人格。本文通过对先秦道家理想人格的建立依据及其实现路径的探讨,可以看出,先秦道家通过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为社会制定了许多道德和政治规范,强化了人的道德良心,启发人的理性,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变成人的内在心理要求,从而达到整合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老庄道家思想体系中,“自然”一词的基本意义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自己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既是宇宙世界的根本规律,更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在老庄道家人生哲学和美学中,“道法自然”落实为“人法自然”,就是人按照事物的本来样子和人自己的本来样子来理解人性,规范人生,造就一种自然审美人格。这种自然审美人格,从消极方面言,是“莫之命”,“不敢为”,“莫之为”;从积极方面言,是“常自然”,“辅万物之自然”,“常因自然”,“顺物自然”。这样一种非同凡响的自然审美人格,其立足点,不在现实社会,而在幻想的“广漠之野”,“无何有之乡”。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在我国不仅是新近的话题,而且基本上是采用西方的话语系统进行研究 的。因此,在中国自己的话语系统里展开对生态伦理的研究,是一个紧迫的课题。在此,道家对 自然的认识,包括了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智慧,对推进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互作共存的宇宙 生命理念,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幸福问题是个万古常新的伦理学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问题有过阐述,亚里士多德汲取了梭伦、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以及柏拉图等哲学家关于幸福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幸福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幸福就是中道,幸福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的,这些论述告诫人们,幸福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幸福就是思辨的生活,幸福应该遵循“小我”与“大我”相统一的原则。本文试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来源、内容及对当代生活的启示三个方面来阐述笔者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唐代道教山水诗中的艺术化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道教山水诗,以真实或想像的山水为审美对象。道教诗人在山水之间安置契道之心,通过修心、炼性实现其宗教目标,同时也达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在唐代道教诗人的隐逸生活中,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时代理想和艺术化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8.
与云南其他少数民族相比,云南回族歌谣的数量较少。但从其为数不多的民间歌谣中,可透视出其在伊斯兰教义、教规和汉文化双重影响下所产生的“两世吉庆”生死观,即既奋斗今世,又追求后世的现世观和来世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有关天台山道教的唐诗进行价值层面的探讨,分析了其价值的主要体现:记述了诗人与道士的交往,为研究唐代诗人的生活和创作提供了新的领域;记述了天台道教的实践行为,为研究天台道教提供了珍贵资料;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高度重视,强化了人的生命意识;表达了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在和谐;反映了时代精神风貌的变迁,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0.
儒道两家对于生命的认识有着本质的差异。相对于儒家死亡本质观的道德色彩,道家的死亡本质观则更具自然性的特征。从这个角度看,道家的死亡本质观包含生死命定、生死一体、生死物化这样几层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