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京派作家的小说文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化的追求、独特意境的营造以及语言的诗化是京派作家对小说文体的独特追求,京派小说家具有非常自觉的文体创新意识,他们发展了“五四”以后的抒情小说体式,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废名是京派前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独创性地将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理论应用到了小说写作领域,将散文化写作与乡村题材、诗化语言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化诗体小说文体,对京派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及促进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文体的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废名的代表作《桥》为例,从非情节化的散文诗式结构、归隐与禅心的静寂意境、简洁幽深的诗化语言三个方面对废名诗体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华兹华斯的诗作《三月》语言简单朴实,意境清新优美。本文从该诗的音韵节奏、词汇、句法等语言特征对该诗进行文体分析,并联系诗歌的意象和修辞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运用文体学方法解读该诗,有助于了解诗歌的风格,并加深对该诗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4.
广告英语既是应用性语言,具有鼓动性和说服性;又是半文学文体,具有语言研究的价值和艺术审美性。美学修辞的运用赋予广告英语意境美、形象美、含蓄美、突出美、音韵美等语言艺术美。因此广告英语的翻译策略也应呈现多元化和多样性,包括传达商品信息、进行文化通融、发挥劝购功能、善用四字结构等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晏几道是北宋著名词人.在当时慢词盛行的风气之下,小山却醉心于令词的创作,且取得了最高的成就.小山词不同于他人的艺术境界可以概括为词境的朦胧深美,具体表现为:渺远朦胧的意境创造;惆怅蕴藉的寄托手法;浅处皆深的语言风格.正是小山词朦胧深美的意境创造,推动了词体由代言体向个性抒情的转化,也使得词这种"娱宾遣兴"的卑微文体具有与诗一样感物赋情的品格.小山对词体的意境开拓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理论篇——建议将童诗写作教学列为特色课程的理由 1.现行语文教材中童诗的实际地位与课标要求有距离 儿童诗是以儿童为接受对象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富于感情、简短凝练、有韵律有节奏、分行排列的语言来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儿童诗具有真诚无瑕的情感,浪漫丰富的想象,新颖巧妙的构思,天真童稚的语言,纯净优美的意境,是最适合孩子作为语言学习的一种文体。  相似文献   

7.
诗化小说当中渗透了诗歌的审美元素,中国现代诗化小说除了西方的影响,更有其传统渊源。诗化小说的文体特征主要有:淡化故事情节,主要表现内在心灵世界;以意象、意境、氛围的营造为审美构成的中心;跳跃性、音乐性的诗化语言。一方面,诗歌有其与小说异质的规定性,诗歌和小说不宜混同;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正确看待文学体裁的规范性和确定性,具体的诗歌和小说作品的文体形态特征不是固定划一的。  相似文献   

8.
文体是文学翻译评估,尤其是文体内涵丰富的小说翻译评估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小说语言的文体意义有两种文体表征形式,一为显性文体表征,以英语小说语言为典型;二为隐性文体表征,以汉语小说语言为典型。当评估从“显”到“隐”的小说翻译时,适合主要采用原文文体导向型评估方式;而当评估从“隐”到“显”的小说翻译时,适合主要采用译文文体导向型评估方式。前者重在考察原文显性文体表征在译文中的忠实传递,而后者重视译文直接面对原文文体意义而作的创造性再现。当前学界在评估小说翻译时,主要采用原文文体导向型方法,对隐性文体的考察还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9.
词和童话虽然是两种相去较远的文体,但是宋代词人晏几道的词却有较为鲜明的童话意境:在内容上,拥有赤子之心的晏几道以建构梦境的方式问离现实;在形式上,晏几道的词设色斑斓,视角特异纯稚,想象瑰丽,语言浅白,词境轻盈;在审美上,则又体现出强烈的耽溺于美的审美取向,具有鲜明的和谐美的特征。这些都和童话的个性精神趋于一致。以童话的视角来看待晏几道的词,可更好理解和概括其个性精神和独特意境。  相似文献   

10.
三及第文体是香港中文报纸在20世纪初兴起、在70年代末衰落的一种语言风格。人们将文言、白话、粤方言混为一体的语言现象讽喻为三及第文体。三及第文体实为香港早期社会复古风尚使然,是中国古典文风的延续。三及第文体是香港报刊语言承前启后、发展变异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衰落标志着香港社会一个时代的终结和一种新的语言风格———港式中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诗人为了表达其独特的情感和感知,常在诗歌中营造出美妙的意象,成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再现的成功与否对于诗歌翻译极为重要。较之其他文学形式,诗歌意象更具有图形背景特征,因此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有利于加深对原诗的理解,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象,以传达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感知。  相似文献   

12.
宽式语形:汉诗意境形成的诗学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一种极高的文学境界,在汉语诗歌中发展到极致境地。何以至此是诗学需要回答的本体论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技巧或修辞问题。意境的实现要有领悟,还要有意象和声律的建构。汉语是宽式语形语言,宽式语形为实现领悟以及意象和声律的建构提供了必要条件,由此意境得以充分实现,所以汉语可以看成是汉诗意境得以充分实现的环境语言,简称诗境语言。汉语宽式语形是实现意境的必由路途,意境最终是否实现,和个人的艺术品格以及创造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13.
对既定理性观念及与之相关的“诗意建构”的态度可以说是现代西方现象学和中国传统意象论对话的一个主题。现象学和意象论都有对既定理性观念第一性的排斥,但两者的“排斥”有深刻的差异。与之相关的“诗意建构”也为意象论和海德格尔式的现象学家所重视,但同样,其内在的相异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4.
俞平伯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蕴含着一种幽秘、含蓄的意蕴与意境,且擅于运用想象、联想、隐喻等传统修辞方式。然而,俞平伯的散文不仅仅在于对传统资源的汲取,更有意思的是,其通过花鸟、山水、月色、梦等意境与意象的选择,使文学传统在现代文本创作中找到存在的合理方式,并在现代时空艰难选择与重构中寄怀对于民族精神的思索,打通了传统与现代的隔阂,显得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人类思维活动中基本而又无处不在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象征和思维的认知先决条件。对意象的诗学功能进行研究为了解具有想象能力的心智的认知语义打开了一扇窗。意象是诗歌意义产生中普遍而核心的维度。然而,认知诗学迄今为止在阐释语义及符号机制方面尝试甚微。为深化认知语义符号框架内的诗学意象研究。需在单纯诗学解读和认知研究间建立直接关联。从而关注并探究诗学语篇中意义的产生,而非只是将诗歌作为对认知语义学中某些概念的佐证。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意境观是对中国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和自己诗词创作经验的正确的理论概括。意境理论是对中国诗歌创作创新的理论概括。“兴”中意象的独立性及其创造性组合,形成意象的虚实关系,是意境诞生的前提条件,是诗形成言外之意,韵味无穷的奥秘所在。毛泽东强调意境要高尚,从动态营造意象,写出事物的性格,使之“有变化”,“见出诗之波澜”。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善于营造意象,构成意境,因而意蕴丰富,意味无穷,富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人类思维活动中基本而又无处不在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象征和思维的认知先决条件。对意象的诗学功能进行研究为了解具有想象能力的心智的认知语义打开了一扇窗。意象是诗歌意义产生中普遍而核心的维度。然而,认知诗学迄今为止在阐释语义及符号机制方面尝试甚微。为深化认知语义符号框架内的诗学意象研究,需在单纯诗学解读和认知研究间建立直接关联,从而关注并探究诗学语篇中意义的产生,而非只是将诗歌作为对认知语义学中某些概念的佐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诗学建构中的意象功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意象诗学建构中,诗论家对意象功能的阐释主要集中在诗美的传达、力量的集聚、诗质的呈现和中介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诗美的传达体现为视觉美、听觉美和含蓄美;力量的集聚是指意象充满力感、富有生命气息和内在精神,蕴含着巨大的潜能;诗质的呈现是指意象作为诗歌的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质素,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中介的作用体现为既是沟通感兴的中介,也是创作中物我契合的中介。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乃是道、禅美学共同作用的结果。禅宗美学以其强调对"心灵"的直观,而在意境的创生中具有逻辑在先的突破性地位;道家美学以其强调对"自然"本身的直观,而为意境的创造积淀了情景合一的言说模式,具有时间在先的意义。意境的生成,经由了从直观"自然"到直观"心灵"的"向内转"。由道而入禅的背后,是心灵主体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现代诗歌艺术形象构造的基本元素。意象解读与分析是现代诗歌鉴赏中的核心环节。准确解读与把握意象的内涵与构成机制以及意象群的组合模式,对于揭示诗歌意象的审美内蕴和整个作品的审美意蕴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