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国有资产流失日益严重又是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据有关方面统计,国有资产每天大约流失1.3亿元。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也是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遏制国有资产流失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建立现代化的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对国有资产进行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通力协作、互相配合,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各种…  相似文献   

2.
走出国有企业退出中国有资产流失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流失有广义的国有资产流失和狭义的国有资产流失,两种不同含义的国有资产流失渠道和流失原因有所不同,目前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社会民众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狭义的国有资产流失。判断狭义的国有资产是否流失,一般借助于价格法和收益法,相对于价格法而言,收益法在衡量国有资产流失上较为科学。当前对国有资产流失的认识存在五个必须澄清的误区把国有企业退出等同于国有资产流失;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就必须停止国有企业退出;管理层收购或职工持股就是国有资产流失;把低于评估价格或实际价值转让国有资产都视为国有资产流失;对职工支付身份置换补偿金及社保金是国有资产流失。尽管在一些国有企业退出中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但是不能因此而停止国有企业退出,更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而是应坚持规范的、渐进的国有企业退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有资产在经营管理、评估折股、股份制改造、固定资产投资等过程中大量流失。产权缺位、制度缺陷、管理不善、法律不健全、监督不力等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应健全和完善我国企业法人制度、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体系、国有资产运营法律保障机制,以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4.
国有资产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因而,探讨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办法,意义深远。针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可以采取制定物权法、完善国有资产立法体系、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等法律对策治理国有资产的流失。  相似文献   

5.
国有资产在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变革中大量流失,是深化经济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的权、责、利关系不清。因此,必须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1)明确国有资产产权主体;(2)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3)尽快组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  相似文献   

6.
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原因很多,笔者认为,会计核算是其中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因素。 一、会计核算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具体表现 虽然会计核算有会计准则、会计法规等对会计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但是,由于会计核算的人为主观性、会计核算方法的局限性、会计监督的软弱性和有关法规的不完…  相似文献   

7.
荣振华 《理论界》2012,(1):63-64
现行《企业国有资产法》虽然构建了四个层面的监督主体,但由于这四种监督主体权限粗放性规定,使其缺乏可执行性,企业国有资产处于有人监督无人敢管的局面,为此,我们应将检察机关纳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主体当中,使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权与管理运营权处于权力抗衡状态,这种权力制约与社会公众的权利监督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国有资产不当流失。  相似文献   

8.
产权改革是国有资本实现战略性重组的核心,也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重点。研究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关键是对这一问题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国有资产体制性流失与交易性流失不可混为一谈;需要对国有资产本身进行合理定价;需要解决国有企业退出市场过程中的效率和公平问题;探索目前中国国有企业退出市场的基本方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有企业退出市场的国际经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退出市场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公众具有充分的权利对国有企业的退出进行监督;国家有必要进行单独立法,规范国有企业的处置行为;证券市场仍是中国未来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行业的根本途径;国有资产的定价必须逐渐走向单一化,附加的非价格因素,完全可以通过实现了国有资产的最大价值之后另行解决。  相似文献   

9.
防止境外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学术探索》2004,(10):63-66
本文针对境外国有资产流失的状况和原因 ,在完善境外国有资产立法、建立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加强境外国有企业内外部监督体系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来稿摘登     
标本兼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中共九江市委政研室董河清撰文,分析当前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并提出治理对策。他认为,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主要原因在于:①产权模糊是根源;②管理上分工不明、责任不清造成漏洞;③法制不健全提供了可乘之隙;④经济监督不力助长了流失;⑤决策失误、重复建设造成闲置浪费;⑥承包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加剧流失;⑦企业改制中变形走样造成流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的控制行政权力的立法控制模式、司法控制模式和行政控制模式在监督行政权力、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不能有效应对现代化过程中行政权力急剧扩张、行政权力运行失范和公共利益流失的复杂状况。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不仅与传统的控制行政权力的司法控制模式不同,而且也与控制行政权力的立法控制模式和行政控制模式相区别。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对于实现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司法权的性格及其构成的解读,结合媒体监督的优缺点,旨在探讨司法权的舆论监督制约机制在自媒体时代下如何建构,提出应当吸收传统媒体监督的优点,防范"媒体审判"的缺点,发挥自媒体的长处,积极引导公民个人对司法权的理性监督。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刑事拘留权主要在于公安机关,但刑事拘留作为一项涉及人身的较为严厉的措施,实践中存在程序保障上的不足,权力配置过于单一以及超期羁押等诸多问题,必然要求变革刑事拘留的决定主体。我国并不能全盘引入国外普遍支持的以法官为主体的司法令状制度,但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由检察官行使刑事拘留决定权。从检察官的中立性,法律监督职能,公众的司法信任以及诉讼效率等方面分析其适用之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媒体监督一方面使得司法活动更加透明公正;另一方面,影响司法独立,公民的部分权利受到侵犯。媒体监督与司法活动之间会发生冲突,其原因在于:法律事实有别于新闻事实;司法独立排斥媒体监督;媒体报道的及时性与司法活动的程序性相矛盾;媒体的感性与司法的理性存在对立。媒体机构与司法机关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应通过法治途径,扩大司法信息公开的范围,提高媒体和司法的自律。  相似文献   

15.
海事行政诉讼案件的管辖权在地方法院和海事法院之间几经移转,引发了学界与实务界的巨大争议。这种管辖权究竟应做如何划归?学界和实务界对此始终莫衷一是,由此严重制约着相关司法实践的有效开展,不利于海事行政诉讼案件的合理审结与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充分保护,因此该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6.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是人民法院运用司法权对人民调解工作给予的一种有力支持和保障,同时也是对当事人的司法救济和司法保障。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已经成为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内容,这一制度把"非诉讼"的人民调解和司法的强制力结合起来,对运用多种途径解决纠纷起到了聚合作用。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从实践到制度的形成经过了地方实践、正式确立和程序完善三个阶段,但是当前由于机制的不完善,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充分发挥出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应有的功能,我们还需从制度上加大和不断完善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机制。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内许多公司企业在现行法律不能有效控制,监管滞后的市场环境中因利益驱动而丧失企业和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导致开展非正当关联交易。此类行为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可以预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化、跨国公司并购浪潮的到来,不正当的关联交易将会越来越泛滥地出现在我国经济领域,随着外资的进入,会严重地导致国有资产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外流。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引进刑法对非正当关联交易进行强制性管制和整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有着明显的公法因素,对国家公权力及其行为必然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突出表现为:必须确立物权的平等保护观念、提高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意识、倡导高效利民的服务理念等。今后应当通过构建统一登记的工作机制、登记错误的赔偿机制、国有财产的管理机制和征收征用的程序机制等,切实保障该法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9.
贪污罪的客观方面在我国刑法理论及司法实践中有很多问题都存在着争议。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理解,应当把握公务性、直接性、内容的特定性三个特点。侵吞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业已持有的公共财物非法变更为自己或者第三人所有。窃取是指以秘密的方式获取行为人与他人共同管理或者经手的财物。骗取是指采取欺骗手段将处于他人主管、经手的或者是行为人与他人共同主管、经手的公共财物非法占有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李晓倩 《晋阳学刊》2014,(3):122-129
我国基金会信息披露制度的运作实践与立法愿景出现了严重背离,导致捐赠者知情权落空。囿于行政监管失效的现实,应当引入司法救济作为补充机制,以拓宽捐赠者知情权救济的法律路径,借由捐赠者私权利的行使,规范基金会行为,重建社会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