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期现代"(Late Modernity)是很多文化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使用的术语,用来描述当今(西方)社会.例如,哈贝马斯、吉登斯、吉恩等."后期时代"与"后现代",不只是两个术语的区分,而是对当代社会性质的两种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讴歌"新黑人",凸显种族文学,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标志着黑人文学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崛起.黑人文学史上这一重大的文化事件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美国现代主流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女性与人性的对话——谈严歌苓小说的女性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惠丽 《唐都学刊》2008,24(4):103-106
严歌苓是目前北美华文文坛最具实力、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新移民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在历史与记忆的沉淀中审视人性的变迁,从女性与母性的角度揭示人性的魅力,从情感和欲望的两难层面彰显出人性的力量.她创作中的主角几乎都是处于极致环境中的弱女子,她们以强大而真实的生命力阐释严歌苓对女性的解读.在她的叙事中,"女性"的问题已经不是唯一的焦点,她将"女性"作为与"民族"、"文化"、"历史"等互有联系的部分被审视和书写.严歌苓试图找到一种能得到沟通的真正的爱,这是一种对更高更普范人性的探求,也许这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却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还原了文学是"人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新故事新编"是一种独特的文体.作为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另类写作",它与"新历史小说"有某种相似或一致之处;但就文本内在的意蕴看,则与晚清特别是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是"故事新编"在当下的发展和嬗变.其具体表现为在精神血脉上割断与传统文化谱系的联系,采用游戏历史和反讽调侃的叙事策略;在时空关系处理上,明显具有古今杂陈、随机拼贴的特点.因此,它是典型的后现代写作,可以归属于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次类型.  相似文献   

5.
从作品到文本,体现了当下文学观念的深刻变革.罗兰·巴特早在1971年就写了同样题目的文章,在其中指出:"与作品的概念相反--一个长期以来乃至现在还在以一种牛顿主义的方式进行思考的传统概念--现在对新客体有了一种需要,它通过放弃或颠倒原有范畴来获得.这个客体就是文本.  相似文献   

6.
当前评论界对"70后"作家批评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历史感的匮乏,其实"70后"作家的历史感知受制于一个历史与文化上的"流动的缺口",它对"70后"作家的写作形成了一种"表述遏制"."70后"作家在利用各种方式填补这个缺口.在填补的过程中,"70后"作家自觉地遗忘了当下,他们的文本呈现为"活着的过去"与"死了的现在"的对峙."70后"作家不是靠着由过去激起的情感进入了历史写作,而是因为当下的困惑进入了历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以自身献祭的方式成为了历史的被驱逐者和被吞没者.人们对"70后"作家历史感匮乏的指责主要是受制于既定叙事模式的影响,我们不能盲目地判定"70后"作家是没有历史感的,他们只是喜欢把过去私有化,而不是像前辈一样公共化,他们的历史感会以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一、数字媒介传播与诗歌变革当代人过多地强调了数字传媒带来的颠覆性,因而使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分裂--当精英正以无比的睿思对数字传媒带来的精神失范进行深刻批判的时候,普通民众却第一次摆脱了精英价值观的主导,对数字传媒带来的精神解放举办高歌狂舞--"草根化"似乎就是他们的自我标榜.  相似文献   

8.
佛克马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这一概念仅限于欧美文学界.该断言有失公允.后现代文学起始于欧美,但是,伴随全球化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文学不确定性、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的基本特征已成为当代各民族文学的共同特征.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中国文学也已进入后现代主义阶段,而这一文学现状的形成,完全受制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全球化发展规律和终极目标.然而,全球化语境下文学传统上的意识形态作用和文艺美学的价值取向均受到了颠覆性的破坏,文学存在的意义也值得商榷.此外,如果文学仅仅是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那么,自文艺复兴以来,以人为本的文学精神也就无法体现.打破旧有传统,建立新的秩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因此,当今文学的发展取向已成为学术界所应认真思考并亟待作出回答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立  曲艺 《学术交流》2008,(5):151-155
王世名为父复仇故事,是文史兼备的重要复仇文化个案.金华地方官员汪可受,对孝子复仇充满赞赏,为明代"口述史"的一个焦点人物.地方官员喜怒好憎,对民间传闻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汪可受的前任敏于发现问题、解决有方.汪本人具有清官的"角色期待",善于抓住复仇事件的新闻效应和伦理教化功用.神秘崇拜介入,丰满了清官的文学形象,较为直接促进了清官"箭垛人物"的殖生,是清官破案锄奸文学主题生成的重要环节,清代许多破案叙事模式,都离不开王世名故事的重要中转之功.  相似文献   

10.
董立河 《求是学刊》2008,35(3):42-46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批判的历史哲学中最重要同时又是最棘手的一个主题,它更是后现代历史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后现代历史哲学从语言的角度解构和颠覆传统历史学的客观性概念,将历史客观性问题转化成了一个语言哲学的问题.在它看来,不存在某种历史学家可以接近的真实和实在.历史本身不过是历史学家虚构的、修辞的、文学的或审美的建构.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是我们理解后现代语境下历史客观性问题的有效指南,也是我们批判后现代历史学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关于"树立大历史观, 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的论断, 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 发挥以史鉴今的作用提供了指引.所谓大历史观, 就是从历史的长时段——几十年上百年几百年乃至更长的历史时段中、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广覆盖而不是单一视角中、从世界文明进步和制度竞争的宽视野中, 审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特定历史阶段, 既要弄清史实, 又要彰显历史的整全性与启迪后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多利莫尔文化批评的"文本间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纳森·多利莫尔是当代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思想史家和社会学家,作为英国"文化唯物论"的重要开创者和积极实践者,多利莫尔在当代西方人文学术领域和左派政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他强调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权力、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多重复杂关系,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这也鲜明地体现了其文学批评的"文本间性"特征,并对我们当前的文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薇 《学术交流》2007,(10):168-170
后现代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存在,我们不能企图以某些条条框框来框定这一文化现象。用已经发生来解释目前后现代在中国的状况是负责任的,而基于此站在文学创作的角度对后现代文学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才是文学评论真正的立足点。分析《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及其人物,探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主题,不难看出作品深刻揭示了信息承载崩溃与人人对话关系丧失下的孤独;建立在"荒诞不经"社会生活基础上的坏;物质缝隙中人的病态与变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尤其是80年代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处于激烈的理论转向之中.这些转向在归根结底意义上都是历史认识论转向的结果,它们涉及历史叙事的主体和客体、历史性(过程)与共时性(结构)、内容和形式、实体和话语四种基本关系.在这些关系上,主流马克思主义坚持了客体、历史性、内容和实体的路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则转向主体、共时性、形式(结构)和话语.当代,激进主义在话语上的异常增殖,就其理论方面的原因来说,便是在多种历史叙事类型上的摇摆,并且正是这种摇摆为多元主义的泛滥提供了氛围.这种摇摆的政治后果是,理论得到发展,但却失去了诊断并干预社会历史事件的能力.正是因为这一能力的丧失,理论才转向自身而对真正的现实漠不关心.我们提出从历史叙事的角度观察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问题,正是为了在理论上提出对各种新话语之吸引力的警觉.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韩非子>对历史传说的搜罗和收录近乎是穷尽式的.同时,他运用历史传说的方式又多种多样,把历史传说在作品中的功能尽量发挥到极致.通过对<韩非子>中的"说"字进行辨析,指出以此为篇名的作品与历史传说的关系;总结出<韩非子>历史传说的运用方式、不同文本形态、编排方式和行文规则上的法家特色以及韩非子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文本形态及审美效果之间的疏离与悖反.  相似文献   

16.
《青岛土产》是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的第二年,即1915年8月由在青岛日人"三船写真馆"编辑出版的摄影集.《青岛土产》共收录了青岛的建筑、街道、风光、事件、人物等影像53幅,每个画面都用日文和英文作了明确的标注,对于我们研究当时的青岛人文历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科学性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科学在现代性的形成与历史演变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性部分地决定了现代性的内涵;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将科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批判对象,使我们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科学性的内涵以及科学的文化价值,并且可以反过来更好地把握后现代性的含义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笔者最近参与"浙江省社会稳定与群体性事件调查"课题,结果发现影响浙江省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有:拆迁安置、基层选举、环境污染、外来人口、民间融资、宗族势力、宗教团体以及自然灾害等八个方面.调查过程中,我们关注群体性事件本身发生的经过、处置的方式、平息的结果,以及与事件直接当事方的"事后应激心态",更重要的是,我们关注当时现场"旁观者"的看客心态,当地一般民众的心理反应,以及通过网络检索的方法检讨作为非利益相关群体的网民的反应等.我们意识到,群体性事件中的直接利益方(Primary Stakeholder)在事件发生后往往逐渐"被边缘化",而那些非利益相关群体倒逐渐演变成为事件的核心,譬如那些对事件本身"感同身受"的人、同情的人、富有正义感的人、对社会不满的人、网民,还有的就是一些社会闲散人员,他们直接参与并挑起打、砸、抢、烧等极端行为,不但改变了事件发生的性质,而且还直接导致地方性的社会不稳定,在国内外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类历史上究竟有多少经典被毁于天灾人祸,这无疑是一个千古不解之谜.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大多数优秀著作,都已悄然沉没于岁月的烟尘里.西方学者凯利(Stuart Kelly)在<失落的书>中指出:"书籍遗失并非异常之事,整部文学史也是文学作品遗失的历史.[1]现在所说的西方正典都是"碰巧"传下来的,它们幸运地浮出了遗失文献的海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一种新的理论框架阐释了当代法国政治演变的四次历史事件。作者把这四次历史事件称作重大的政治实验,其中每一个历史事件就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言均与其它事件处于不同的层次。而这四次重大的政治实验具有双重的特征,它们都在两重时间内发生;这两重时间之间具有辩证的关系,而且第二重时间明显对应于第一重时间,但并不与第一重时间重新构成平衡的关系。作者认为尽管历史演变中充满了“断层”,但历史演变中的“连续性”因素是历史前进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