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振亚 《今日南国》2007,(15):63-64
谈到读书,我最佩服20世纪上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他们读书多,更读得精,动不动—部大厚书就能背下来,真是了不得的功夫。从《八十忆双亲》里,知道钱穆9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此事值得一录:那是一个晚上,父亲去镇上的烟馆议事,钱穆跟随同往。进了烟馆,一客忽然问钱穆:"听说你能背《三国演义》,是真的吗?"钱穆点  相似文献   

2.
我的读书乐     
读书是件快乐的事情。因为每当我在读书的时候,我就会把烦恼忘记,而且书能带给我很多丰富的知识,能让我在一个充满欢乐的地方自由想象。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就是《西游记》,即使  相似文献   

3.
一本杂志要换主编,竟然引发知识界的大讨论,成为有关"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的公共话题给《读书》的老作者陈四益打电话联系采访,"《读书》最近这么火!"电话那头的陈四益顺口说道。陈四益从1989年起,就开始为《读书》写稿,为丁聪的漫画配文,应该算是丁聪之外,《读书》最稳固的作者了,经历了沈昌文和汪晖、黄平两个时代。陈四益说:"一本杂志主编的更替本该是一件自然的事情,现在却不知怎么闹得沸沸扬扬。"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温暖冬阳下的午后,我合上了2006年11月的《读书》。这些天,翻看着28年《读书》,28年的光阴就这样在我手指尖似乎不经意的滑过,一瞬间恍惚,有一种事易时移、岁月易老的感觉。诚如师力斌所言,一本小小的《读书》,似乎平淡的28年,却在不经意或者其实是经意的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这28年的心灵史。这部心灵史中,贯穿着两个主题:启蒙和现实关怀——在不同时期,《读书》在二者之间有所侧重。在《读书》所涉及的文史哲、经济、法律、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里这两个主题都有体现。而涉及后者——现实关怀的文章,经济学类文章可以说是《读书》“以…  相似文献   

5.
读书对我来说是头等大事,从记事起我就与书有缘。母亲曾经说我,小时候就痴迷读书。躺着读书、坐着读书、站着读书,一书在手,万物皆可无。岁月久远,我不知道母亲所言可属实,但我现在是爱读书的,家中也唯有书多。《小窗幽记》中道:"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人何不以不知足一念加之书?"第一眼看到这段话就心生欢喜。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纠错     
苏洁 《老友》2015,(2):9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自小就爱看书,尤其是《西游记》,不知看过多少遍。他的记忆力非常强,读书过目不忘,乃至任人从《西游记》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诵出来。20世纪50年代,钱钟书被调到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参与翻译《毛泽东选集》工作。一次,在翻译中,钱钟书发现《毛选》中有段文字说孙悟空钻进庞然大物牛魔王肚里去  相似文献   

7.
口若悬河     
“口若悬河”这一成语,使人们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滔滔不绝,能言善辩,如果不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便是一个爱吹牛的家伙。郭象是晋朝的一位大学问家,人极聪明,自幼喜欢读书,十几岁就通读《老子》、《庄子》,有的文章能背诵出来,邻居们都称赞郭象有奇才。郭象的名声逐渐大起来,有人  相似文献   

8.
除期期为《读书》画漫画的丁聪之外,陈四益应该是这本杂志最稳固的作者之一。陈四益在1981年开始看《读书》,1989年,他成了《读书》的作者——丁聪画漫画,陈四益配文。此后翻开每一期杂志,都能看到他们珠联璧合的杰作。1996年,沈昌文退休,离开《读书》,汪晖和黄平接替主编之位,《读书》的风格发生了转变,但是陈四益与丁聪合作的"诗画话"却一直延续下来。"从沈昌文任主编时起,这个专栏除了原先放在封三,后来换到封二外,没有任何变化。"2007年3月,九十高龄的丁聪引退,陈四益又同黄永厚合作,继续在《读书》的封二开谈"画说"与"说画"。  相似文献   

9.
在文人圈子中颇具魔力的《读书》杂志。从今年第三期起每期刊发称为“人文精神寻思录”的系列文章,上海《文汇读书周报》于第三期《读书》杂志尚未与读者见面时已对此作了介绍,而且该报也曾发表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于是顿呈轰动之势,以至于在第八期《读书》上已有海外学人参与争鸣。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场讨论?到底失落了没有?失落的又是什么?如果失落了,能不能寻回来?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理解这场讨论的关键。 这场讨论似突兀而来,其实关于人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月15日,"南湖藏书楼上好读书——《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研讨会"在湖南岳阳市南湖藏书楼举行,来自北京大学的老师、研究生、本科生和湖南理工学院的老师近20人参加了研讨会,南湖藏书楼楼主、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云梦学刊》主编余三定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辞,《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主编、北大哲学系2009级博士生王巍主持研讨。研讨会上,大家就信息时代读书的意义和目的、读书的选择、读书的方法、读书与著书的关系、读书与藏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和探讨。为弘扬读书文化,本刊特意选登了研讨会的部分发言。  相似文献   

11.
一、傅斯年首先是个学者,是个能博能精的学者能博是指他读书多,知识渊博,通古今,融中外 他的"博"表现在: 1.读书时,将章太炎弟子赶下讲台。朱逢仙《文心雕龙》讲义,一夜读完,摘出30多处错误,要求校长撤其课。  相似文献   

12.
退休之后,常有友人关心地问我:“现在闲着在家干什么?”我的回答是:“退休无事,读书写字,老有所学,快活如仙。”黄树则(前卫生部副部长)老人的两句诗“到老更觉知识浅,余年应是读书时”,成了我老而好学的座右铭。 古人有“读书最乐”、“读书更佳”的说法,又说“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所以也就有许多人终生读书不倦,晚年更觉读书好。《南史》说沈攸之“晚年读书,手不释卷”,徐广“性好读书,年过八十,犹岁读《五经》一遍”。陆放翁云:“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正是老年读书感悟的至理名言。 老来读书悟性深。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中有则妙喻:…  相似文献   

13.
<正>以前读书好奇心重,什么事越看不懂就越想看,为了看书我写了一个小册子,专门教人家读文言文。当时《诸葛亮集》、《三国志》对我影响很大。现在看书,跟以前看书很不一样,现在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夜总会里看经典,你能看进去吗?看不进去,一会上啤酒,一会音乐来了,你看什么经典都看不进去。小时候那会儿没什么干扰,什么都没有,灯光也没那么亮,拿一本老书,什么时候也不困。你困了它还醒着。那时候的环境对我读书挺有帮助,相当于在山洞里读经典,多安静!那时候经常有年轻人往山洞里跑,彻夜读书。  相似文献   

14.
清代诗人法式善,写有《读书四首》,运用4个比喻,论述了读书的道理和方法,很能给人以启迪。第一首说:读书如蓄货,一室靡不有。瑰奇产岩阿,幽怪发渊蔽。当其求莫致,岂借跋涉走。他认为读书要像蓄积宝物一样,应当应有尽有多多  相似文献   

15.
读书     
今天中午,我拿起一本《课外美文》,我翻开它,就翻到了小玛丽读书的故事。一百多年前,有个小学生叫玛丽,她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她的姐姐和那些寄宿生们,看到小玛丽读书的样子十分可笑,他们就在她边上大声喧哗,一次、两次、三次、十几次,但都失败了。一天晚上,他们又想出了一个  相似文献   

16.
毛周林 《社区》2010,(17):7-7
尽管今天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大家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然而并不能排除还是有很多人依靠读书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面的。说起读书,必然谈到读书方法、读书方式、读书习惯。许多名家也曾经写过这方面的文章:鲁迅有《看书琐记》,唐弢有《读书有感》,叶圣陶有《读书的态度》,周作人有《人厕读书》,林语堂有《读书与看书》,老舍有《读书》,  相似文献   

17.
郦波 《社区》2011,(23):7-7
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 第一,要读经典。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儿子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  相似文献   

18.
正有人说,一份刊物可以代表一个时代,比如人们提起五四就常会想到《新青年》一样,刊物有时可以成为一个时代文化精神的表征。也有人说,要了解一时代之学术,翻刊物是不可少的,比如你要了解民初的古史讨论就免不了要翻翻《努力周报》的副刊《读书杂志》。一  相似文献   

19.
动手一次,胜过读书百遍。2004年,我进入无锡市立信会计职教中心校就读,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动手一次胜过读书百遍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努力上了,因为我喜欢计算机。入学前的暑假我就开始自习,记得我买的第一本书是《计算机基础》,还有就是《DOS6.22》了,我觉得  相似文献   

20.
陈湘鹏 《人力资本》2008,(12):56-57
争议:职场小说带领我们向前进? 逛一逛书店,你会看到今年人们不读书,读书就读《杜拉拉升职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