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峇峇娘惹又可称为帕拉纳坎,是东南亚的土生华人族群,这个族群的根源是中华文化,但是他们无论是在语言、宗教信仰、文化习俗,还是文化和身份认同上,都已经形成了自有的独特文化。东南亚的土生华人族群已经和中国大陆的根源文化产生了差异,因此,绝对不能简单地以中华民族进行归类,也不能简单地以中国人进行称呼。本文在于对峇峇娘惹等土生华人族群的来源和文化习俗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与东盟诸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论东南亚的华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庄国土 《世界民族》2002,3(3):37-48
东南亚的华人族群是 2 0世纪 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东南亚当地族群之一 ,是东南亚各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东南亚华族的前身是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东南亚华侨社会。从华侨社会到华人族群 ,东南亚华人经历了从侨民社会到落地生根族群的蜕变过程 ,其根本标志是从全面认同于中国到全面认同于当地社会。东南亚华族并非统一的族群 ,而是对分散于东南亚各国的华族的统称。东南亚各国华族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各不相同 ,其华族意识和凝聚力的强弱程度也大相径庭。总体而言 ,东南亚华族的发展趋势是逐渐与当地主体族群融合 ,塑造共同的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3.
第六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国际学术会议2014年11月28日~12月2日在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召开,来自中国、越南、日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马来西亚、缅甸等60余名人类学、民族学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本次年会主题是"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大会就"族群历史与文化""东南亚华人研究""跨国民族研究"等专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图为大会会场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关系到华人在东南亚的生存和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本文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 ,从民族学的角度 ,探讨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 ,分析西方人殖民东南亚时期与东南亚国家独立建国之后华人与土著民族关系的情形 ,阐明东南亚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主要不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 ,而是族群文化差异被政治化和经济化所使然。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地区 ,也是离中国本土最近的地区。在中国近、现代政治生活中 ,东南亚华人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中国社会的变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东南亚华人之所以长久地关心中国的前途 ,支持中国的革命与建设 ,参与中国国内的政治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 2 0世纪初兴起了华人民族主义。一般而言 ,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思想观念 ,“它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一种热爱和忠诚 ,对民族统一、独立和强大即生存和发展的追求和理想”。① 本文所讲的民族主义 ,是指由民族意识唤起的对本民族的感情、态度等 ,表现为对…  相似文献   

6.
一 众所周知,东南亚华人的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它对当地华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华人与当地民族的融合有哪些作用?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受资料所限,本文只涉及东南亚华人社会文化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东南亚各国和各地区先后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建设民族国家和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东南亚华侨社会在二战后也逐步转变为华人社会,并且成为东南亚地区多元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亚华人社会在二战后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个别国家或局部地区华人政治和社会地位变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将二战后东南亚华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系统地考察和分析其社会地位的演变与发展,相对而言则显得较为薄弱。由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庄国土教授主持完成的《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  相似文献   

8.
泰国华人社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相比 ,泰国华人被当地民族同化的程度是最高的 ,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各方面都已完全融入泰国主流社会 ,以至于很难分清谁是泰人 ,谁是华人。前几年有一些泰国华人学者甚至提出这样的观点 ,即泰国已经不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华人社会。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笔者认为 ,尽管泰国华人已经完全融入泰国主流社会 ,但是 ,华人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质 ,就泰国大多数华人而言 ,他们仍然是华人。当然 ,泰国华人对本身的称呼也不同 ,有人主张称“泰国华人” ,有人主张称“有华人血统的泰国人…  相似文献   

9.
文化定势和民族中心主义作为两个最主要的跨文化交际屏障,对于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起了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文化定势和民族中心主义的基本特征、产生根源等,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跨文化交际的实质,从而成功应对跨文化交际障碍,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0.
夏文利  刘松涛 《民族学刊》2019,10(5):24-30, 101-104
生态哲学范式经历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第一次飞越性转变,但是还是没有摆脱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也就无法改变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关系。未来生态哲学的发展还需要实现从生态中心主义到无中心主义的第二次飞越,才能真正建构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模式。西南少数民族生态哲学的“物我同源”本体论、“天人合一”自然观、“我亦物也”价值观和“顺应自然”实践观中所蕴藏的无中心主义思想,为生态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非常值得深思的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11.
华人移居欧洲的历史悠久,但华人在真正意义上作为移民族群生活于欧洲始于近代,迄今仅有100多年的历史.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欧洲的华人主要有广东人、浙江人、香港人和东南亚华裔难民.早期欧洲华侨华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浙江人和广东人.浙江人是最早进入欧洲的华人之一,在欧洲的一些城市里贩卖一种叫"青田石"的石雕制品,他们有着很强的自谋生路的能力,是欧洲华侨华人社会中最持久也最有韧性的一支.  相似文献   

12.
郑一省 《民族研究》2006,(1):104-1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问题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应该说,这方面的研究逐年增多,成果喜人。但是,从民族学的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东南亚华人问题的论著却不多见。2004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曾少聪先生的新作《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值得关注。笔者认为,该书是作者潜心研究的成果,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它的主要学术观点及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东南亚华人族群内部状况以及华人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作者运用民族学的“分群结构”理论,将海外华人族…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国家的华人民族集团》一书,是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形态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们的一项多学科研究成果,由г·и·列温松主编,编委为г·Ф·基姆和г·и·丘弗林。作者们阐明了华人少数集团与所在国土著民族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一体化的程度、与华人集团的民族社会过程有关的诸因素以  相似文献   

14.
一、华人移居越南的各个时期及其特点华人社团在越南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是同历史上多次移民相关的长期连续的发展过程。由于条件所限,难以精确统计历史上各个时期移居越南和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甚至连目前东南亚地区的华人数量,学者们也是各执一词。苏联专家称有2500万;中国1959年人口普查时宣布有1170万;珀塞尔认为约2000万。后者比较合理,已为许多学者所采用。移居东南亚的华人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依据不同的方言、出身分属不同的华人社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需要,也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语言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受西方语言教育传统中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形式主义影响,强调语言是语言教育的中心,只言“中心”忽视“他者”,相信依靠语言便能完整地表现思想。随着二十一世纪数字化的推进,尽管教育表现形式日益多元,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中“语言中心”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且传统的基于印刷的读写教育已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深受新媒体影响的旨在打破“语言中心主义”的多重读写教育观可以为我国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革新提供崭新的研究视角。所以文章基于多重读写教育观探究如何超越语言中心主义将新媒体技术深度整合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中,以便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张磊 《世界民族》2006,(3):67-72
柄谷行人的《书写语言与民族主义》作为后现代批评语境中检视民族现代性进程的文本表述,主要围绕“语音中心主义”展开。从索绪尔语言学的德里达主义批判出发,柄谷创造性地拆解了语音中心主义的逻各斯传统,在“书面语”与“口语”、“外部的”与“内部的”、“外在化”与“内在化”、“历史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意识形态机能”与“自律体系”的二元并置中,以语言民族主义的系谱学考察,打破不证自明的日本现代民族国家想像,完成日本现代民族主义精神结构的深层文化探析。  相似文献   

17.
唐海韵 《民族学刊》2021,12(5):60-67, 113
《四库全书》以“钦定”为本质特征,与乾隆的政治宏图互为表里。长期以来,人们对其因消弭汉族中心主义思想而造成的学术破坏大加挞伐。其实,《四库全书》贯彻了清代民族和睦的理念,固然有钳制汉民族反抗意识的倾向,但也能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对数千年中华文明进行整合,保存了各民族历史地理、语言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正是因为抛弃了传统的“华夷之辩”,基本坚守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才使其能在民国时期成为凝聚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象征物,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四库全书》中的民族思想及其影响,进一步深化“四库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论坛,将把学术界对东南亚的研究推进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9.
蔡明宏 《世界民族》2016,(4):95-103
东南亚华裔群体在文化传播场域中承担着桥梁作用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直接表述功能,他们是构建文化软实力不可忽略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对印尼华族继承中华传统的文化根脉进行溯源,发现其文化认知具有异质多元、稳定闭合、守望相助、自强奋进的闽式地缘性:他们在多元交融的缝隙里执着地保存了闭合相守的文化气息,他们用自强奋进的身姿诉说着悲壮而悠远的文化承担。这一文化探析将有助于厘清印尼华裔与母国的传承关系,正本清源,了解中华文化母体与分支的联系,进而深度感知印尼华人的中华文化特性;以一种崭新的文化视角来透悟东南亚"中华文化带"的心理效应,探究在当今全球多元化趋势的驱动下,文化交融、和谐共处这一符合历史规律的世界民族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全世界有3000万左右的海外华人,其中80%居住在东南亚,10%左右居住在美国。东盟四国(指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平均不到居住国总人口的10%,而其经济实力却超过了东盟四国私人经济总量的50%。美国的华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1%,然其科技水平居全美各族之冠。在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一些东盟国家爆发了规模不同的迫害华人的骚乱。经济实力较强的华人为自身安全和经济发展前景计,较可能选择向同族人聚居的香港、台湾移动,以分享“两岸三地”稳定发展的经济成果。也有可能向民族关系比较和谐的美国移动,以使华人资本与美国华人科技力量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