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云南省滇中地区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傣族土掌房是在借鉴彝族土掌房构造和材质的基础上,融入自身人文地理、风俗等因素的结果而形成的一种傣族民居,它既不同于彝族传统的土掌房建筑,更不同于滇西与滇南傣族的干栏式建筑.本文在对新平县漠沙镇曼竜等地的傣族土掌房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傣族土掌房加入了滇西与滇南傣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元素,具有自身建筑特征,明显不同于彝族土掌房,具有民族融合、自然地理因素及人文因素的痕迹,反映出滇中傣族善于学习、借鉴和接纳外源文化的民族个性及"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滇中地区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傣族土掌房是在借鉴彝族土掌房构造和材质的基础上,融入自身人文地理、风俗等因素的结果而形成的一种傣族民居,它既不同于彝族传统的土掌房建筑,更不同于滇西与滇南傣族的干栏式建筑。本文在对新平县漠沙镇曼竜等地的傣族土掌房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傣族土掌房加入了滇西与滇南傣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元素,具有自身建筑特征,明显不同于彝族土掌房,具有民族融合、自然地理因素及人文因素的痕迹,反映出滇中傣族善于学习、借鉴和接纳外源文化的民族个性及"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3.
广西壮族与云南傣族"干栏"民居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傣族语言属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干栏"是其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傣族很早就从岭南向南迁徙,两个民族分化后分别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因此,其"干栏"式建筑既有相似,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苗族巴岱信仰研究》是在对散佚于苗族东部方言区苗族巴岱信仰遗存状况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民族志等资料所作的一份宗教人类学研究成果。该书在剖析苗族巴岱信仰"源"与"流"的变迁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有关苗族巴岱信仰发生、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其中有许多精彩的案例分析,显示出作者独特新颖的分析视角及不落窠臼的灵性思想火花。  相似文献   

5.
竹楼静悄悄     
贵州读者顾文先(苗族)、龙碧珍(苗族)、白卫红(布依族)、云南读者张银忠(景颇族)尹蓉(白族)、四川读者张松(彝族)、阿支诗马(彝族)等,点登傣族摇篮曲《竹楼静悄悄》。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各民族过年过节也往往在时间和内容上各有不同。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藏族、傣族、苗族人民是怎样过年的。  相似文献   

7.
何平 《民族研究》2007,(6):79-88
有学者根据傣族文献的记载认为,傣族在公元前5世纪甚至公元前8世纪的时候就曾经建立过一个地跨云南西部及缅甸中部和北部地区的"达光王国",并把"达光王国"写进了有关傣族的历史论著中,甚至还把这个"达光王国"作为傣族的文明史向前往德宏旅游的游人介绍.本文作者根据掌握的资料对"达光王国"进行考证后认为,傣族文献中有关"达光王国"的记载,实际上是流传到德宏傣族地区并被"傣化"后写进傣族文献的一些源自缅甸的关于"太公王国"和蒲甘王朝早期的传说故事,不足为信.傣族历史上并没有一个"达光王国".  相似文献   

8.
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装饰,苗族银饰作为苗族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苗族文化的载体。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苗族银饰的传统制作技艺也受到当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只有将苗族银饰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想融合,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变迁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武陵山区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效,运用文献资料和理论思辨相结合的方法,对武陵山区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内容与特征、保护背景与历程、遗产名录项目保护状况及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通过三步创意操作流程,即抓住武陵山区苗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质的典型元素形成创意概念、描绘创意概念的优秀程度和准确的创意定位,创新出符合新时代体育生活需求的新型苗族体育文化,提升武陵山区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促进其繁荣发展与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武陵山区苗族上刀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武陵山区苗族上刀梯遗产项目的保护成效。结果认为,武陵山区苗族上刀梯起源于佛教、道教与苗巫交融形成的苗族"巴代扎"掌坛法师身份确认的度职仪式,以"赤脚踏刃,手脚并用,蹬高作舞"为运动方式,具有身份转换的文化意义,当代通过苗族传统节日和民间体育竞赛开展传承活动,武陵山区苗族上刀梯文化遗产得到较为理想的保护。提出了提炼苗族上刀梯"惊险刺激,超越自我"的创意概念、描绘优秀程度和定位于旅游演艺和开业庆典、中学生的成人礼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毕业典礼的开发利用对策,拓展上刀梯文化遗产的运用空间。  相似文献   

11.
橄榄情深     
橄榄情深王亚雄西南边陲那一片红土地上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聚居着壮族、苗族、瑶族、傣族等23个民族群众。这里广泛流传着武警边防支队为民做好事,办实事,搞好民族团结的故事。警心换民心民族大团结武警文山边防支队的官兵们在和各族群众的朝夕相处中,...  相似文献   

12.
傣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一个较为庞大且历史悠久并拥有灿烂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省,集居在我国的"歌舞之乡"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傣族有着丰富的艺术形式,其中,傣族舞蹈在众多的少数民族舞蹈中显得非常独特,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所以,查询了很多资料,结合自身的研究,对傣族舞蹈做一个初步的研究和梳理。本文分别从地域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图腾文化三个层面对傣族最为典型的孔雀舞、象脚鼓舞、鱼舞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探索了傣族舞蹈在当代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到9月,我得到了"亚洲人研究亚洲"项目的资助,赴泰国清迈府从事泰国苗族的调查研究工作。泰国苗族与中国苗族同源同根,大约在19世纪中晚期苗族迁入泰国。他们自称为"Hmong","苗族"是他称。泰国苗族人口在北部山地民族中名列第二,大约占山地民族总人口的16.52%。根据2002年人口统计:泰国苗族有153955人,分布在泰国北部的清迈、清莱等12个府的253个村子。为了了解泰国苗族的真实生活,我来到昆岗拉与麦沙买两个村寨进行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4.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发现、记录与出版是21世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成果,从此它不仅继续以"自然生命"——口传的方式流传于民间,而且将以其"第二生命"在更广大的读者中流传,为多种保护渠道提供了可能。《亚鲁王》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部苗族英雄史诗,它的发现、记录和出版改写了已有的苗族文学史乃至我国多民族文学史。《亚鲁王》在20世纪历次调查中均被忽视,此次普查中被发现,从而填补了民族文化的空白。与已知的许多英雄史诗不同,《亚鲁王》是原始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佳作,它为中国文化多元化增添了新的元素,为已有的世界史诗谱系增添了一个新的家族。  相似文献   

15.
, 《民族论坛》2013,(4):52-53
正遗产发现地:邵阳市绥宁县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又称"黑饭节""乌饭节""跳花跳月节",是苗族群众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群众性节庆活动之一,主要流传于以黄桑坪、寨市、关峡等乡镇为中心的绥宁县及周边的广大苗族地区。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相传源于宋代,是苗族人民为纪念用"黑饭"救兄而献身的杨金花而设定的一个纪念节日,最早只在苗族杨姓族群中流传,后来逐渐演变为苗族共同节日。绥宁县位于湘西南边陲,地处  相似文献   

16.
覃元  郑英杰 《民族论坛》2008,(11):22-23
在社会发展迅速、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湘西地区的苗族在很大程度仍用禁忌来调节人伦关系。以"风俗的统治"的形式,规范着苗族的生产、生活。在新时期苗族道德规范建设中,对苗族禁忌进行现代审视是必要而紧迫的。  相似文献   

17.
为征集少数民族医药文物,我们曾对云南景洪、思茅、临沧、楚雄、大理等地区进行了调研,行程2500多公里,采集到数十种珍贵的医药文献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民族医药文物为研究西南民族传统医药取得了重要资料.傣族传统医药卫生傣族医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认为构成自然界和人的基本元素是火、水、风、土4种,一旦4种元素失去平衡,就成为致病因素.火盛则发烧,风盛则肢麻震颤,水盛则浮肿,土盛则冰冷.傣医用药没有严格的组方原则.常用  相似文献   

18.
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作为少数民族题材工笔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中国工笔人物画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苗族服饰图案在纹样取材和民族文化的表现上具有艺术性,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苗族服饰元素具有装饰性色彩、趣味性造型、平面性构图的审美意趣.同时阐述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发展应从个性化的形象、光与明暗、虚实变化这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作为少数民族题材工笔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中国工笔人物画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苗族服饰图案在纹样取材和民族文化的表现上具有艺术性,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苗族服饰元素具有装饰性色彩、趣味性造型、平面性构图的审美意趣。同时阐述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发展应从个性化的形象、光与明暗、虚实变化这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0.
郭山  沈海梅 《民族研究》2012,(4):49-58,108,109
东南亚山地社会中的"仪式性财富"一直是人类学关注的问题。本文在长期参与观察的基础上,从仪式性财富的角度诠释了西双版纳傣族丧葬文化,质疑了傣族"薄葬"的传统观点,为全面理解傣族丧葬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完整的傣族丧葬应该由献祭安葬和赕佛追祭两个仪式环节组成,丧葬中的仪式性财富可主要分为亡人独有的财富,具有灵性并能在亡人与生者间交换的财富,以及赕给亡人却能为生者积累功德的财富等三类,在傣族社会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