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是民族精神在国家观念上的生动体现,它在具体实践中,与推进社会进步、促进历史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的内涵不仅表现在反对外族的侵略压迫、反对分裂离间、维护本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主权和独立上,还表现在发扬民族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精神,不畏艰险、开拓进取,团结进步,推动祖国社会历史的前进,开发祖国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繁荣祖国的经济文化,热爱自己生长的家乡和国家,对祖国英勇献身的大无艮精神。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这场运动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和人们思想的解放,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先声.  相似文献   

3.
董强 《民族研究》2023,(5):1-9+13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伟大的历史的民族”论说,深刻地辨析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伟大的历史的民族”也是“革命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在现代社会具有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革命性,对现代世界体系具有建构性。中国共产党曾使用“伟大的历史的民族抗战”话语。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自强不息、救亡图存,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快速发展后,中国已成为改变国际关系对比格局的重要力量。马克思、恩格斯笔下“伟大的历史的民族”的理念之于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百年征程中得到不断实践。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论断,深化了中华民族作为“伟大的历史的民族”的理论内涵。“伟大的历史的民族”论说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是中华大地参与抗战时间最早、历时最久、苦难最深的地方。日本帝国主义在军事侵略的同时,摧残中国的民族经济,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大肆挑唆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分裂。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各族人民奋起行动,"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伟大的抗日救亡斗争使中华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中国各族儿女的不屈抗争,既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更奏响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唤醒民族精神的神圣凯歌。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让我们从松散的民族联合体,转变为一个统一的、稳固的、团结的中华民族,自此以崭新的生命、以蓬勃的力量,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和根源,是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6.
何雄浪  尹凤茗 《民族学刊》2022,13(1):1-11, 1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外求民族独立,对内求民族平等”的革命斗争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中华民族全面觉醒并凝聚一体,真正意义上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将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到新的高度。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贡献体现在:坚持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战略保障;建立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统一战线,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牢固的阶级基础;构筑新的社会秩序,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在浴血奋斗的28年里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将祖国统一的前景一一描绘,使中华各民族实现了真正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新的视角重新梳理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即把中国近代史放进整个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史中,以此为视角,认为中国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即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华民族在各层次上实现近代转型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华民族走向自觉联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郑和既是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伟大的外交家。郑和下西洋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壮举,蕴藏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骄傲和自豪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我刊作为本期主题回顾和探讨这一历史壮举,旨在让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人类航海史上的这一探险之旅。进而树立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海内外同胞,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珍  向建华 《民族研究》2022,(1):14-31+143
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经历了古代和近代以来两个阶段。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历时角度的连续性,共时角度的整体性,文化性质的人文性,文化动态的开放性等。多样互益的人地环境与经济生活,尚同贵和的文化传统与理性包容,相对发达的中原文明与文化引领,长期一统的历史现实与强大优势等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及其特点的形成。进入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有了新目标和新任务,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将继续成为凝聚更大更强民族共同体的源泉和力量。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中华民族精神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一个获得以理性主义的突显、个人主义的兴起和进步历史观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性的过程,一个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寻求自身发展道路的过程。面对新的形势,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实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发展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夯实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地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才能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而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主要依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民族文化传统,二是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新时期,该任务面临着各种挑战,2020年发生的疫情就是其中之一。人类学对灾难的研究视角可启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灾难中的构建路径:将灾难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重要场域,通过灾难记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挖掘抗灾精神以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在灾难治理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2.
乔谦 《民族学刊》2022,13(5):39-45, 135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不断积淀和丰富发展的红色文化深刻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之中,这种独特的先进文化是不断激励中华儿女奋进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历史交汇期,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四川省大凉山彝区虽然已经告别绝对贫困并实现小康,但要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凉山彝区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并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宝藏,一方面有助于彝区群众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党教育、爱社会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对进一步铸牢彝区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领导下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革命理想精神是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和形成的重要精神资源。革命理想精神极大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撑。理想是奋斗的方向,精神是奋斗的支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路途中需要积极弘扬革命理想精神,更好构建民族文化价值。革命理想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在革命斗争中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精神价值。革命理想精神实际上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更好地记忆革命历史,弘扬革命理想和沉淀革命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忘初心,坚守使命,保持理想精神,传递民族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思想的政治发展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他确定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共和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把中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中国政治发展的独特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夺取政权,提出了以"四个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阐述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保证了中国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5.
馨庵 《中国藏学》2006,(2):293-294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现有56个民族, 这些民族很早就生息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汇合成伟大的中华民族。经过曲折的历史过程,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缔造了统一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同汉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共同缔造和发展了伟大祖国。  相似文献   

16.
达斡尔族是齐齐哈尔市内聚居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这种非物质文化蕴涵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真善美的美好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是齐齐哈尔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和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闯关东人的性格就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闯关东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产物,这种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天人合一思想、齐鲁文化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东北特色,为实现民族融合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养育之恩 报答之情——《中华回族爱国英才》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王正伟同志为其所主编的《中华回族爱国英才》一书撰写的序文。作者从对回族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审视中,概括出了一些极其宝贵的新鲜的见解,这就是回族的爱国主义。回族爱国主义是经过长期历史锤炼而形成的精神信仰;回族爱国主义是建立在高度认同中华文化基础上的民族之魂;回族爱国主义是建立在特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立族之本。作者是自治区行政领导,又是回族学者,他从众多回族爱国英才的展示中总结道:中华文明养育了回族,培育了回族杰出人才,而回族的这些杰出人才的成就和贡献是对哺育他们的中华民族的回报。正如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刘延东同志所指出的: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人口众多、人才辈出、特点鲜明、分布广泛,与其他各民族一起,对祖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古代,回族的先民中涌现出清正廉洁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海瑞,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进步的思想家李贽等著名人物。在近代,当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紧要关头,回族义士前赴后继,为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主权独立作出过突出贡献。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大批回族优秀儿女踊跃投身革命,涌现出早期优秀党员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抗日战争时期,回民支队、西北回民骑兵师驰...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是中国共产党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都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同蕴含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基因,共同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共同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共同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铸牢思想基础、形成价值引领、凝聚团结伟力等方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指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提供重要举措和物质基础。二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同频共振的逻辑关联。因此,探究二者的互构逻辑、双向影响及互动的实践进路,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闯关东人的性格就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闯关东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产物,这种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天人合一思想、齐鲁文化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东北特色,为实现民族融合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