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农民行为属性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刘欣行为是人们意识支配的活动,行为属性即指不同行为主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各异的行为性质和特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占国民总数80%的小农文明国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我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  相似文献   

3.
农村日常生活在人际关系、婚恋情感、生活消费、日常闲暇、居住空间及社会心理等方面呈现出区隔化状态.仪式性人情中的阶层剥削、婚姻缔结中的阶层位置维系、村庄闲暇中的阶层表征、公共文化参与中的阶层位置展示、生活空间配置中的阶层固化、社会群体意识中的阶层认知是农村日常生活区隔化的实质.农村工业化历程中逐步产生的资本区隔、权力区隔以及两者“结盟”之后生成的阶层流动阻隔之网是日常生活区隔化的缘由.农村日常生活区隔化既是农民阶层分化的表现,又构成农民阶层分化再生产的社会机制.随着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不断固化,阶层流动渠道被阻断,村庄社会秩序将由于“结构紧张”而趋于紊乱.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们对江西省婺源县5个乡镇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滑坡,农民得不到系统的思想品行和政治教育,群众思想十分混乱,对一些孰是孰非总是模糊不清,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现状与特点现状一,政治观念淡化。一是无远大理想。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对走共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人口村成中,由于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所以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精神文明,就没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就不成其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郊农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在加快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把城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是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的影响下,与偏远农村相比较,城郊农民较早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有了…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李之洋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面临着更大的课题。一方面它要扬弃农村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它又要迎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深层地探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内容、实质和任务,在指...  相似文献   

7.
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许尔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农村经济生活发生了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农村市场波动性和需求差异较大,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等原因,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产生了许多矛盾,一些格调不高和消极的东西日益增...  相似文献   

8.
阶层分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整合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益整合是执政党的重要功能。在经济转型、社会结构变迁以及阶层分化的时代背景下 ,作为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应对其利益整合功能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 ,并应寻求比较现实的途径以充分发挥这一功能。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的最高准则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扩大党的社会基础 ;其根本目标是构建合理的现代阶层结构 ;其理念依据是共享改革成果 ,实现社会公正。为此 ,中国共产党要提升市场化的体制结构对实现利益的激励作用 ;要从立法上保证不同阶层的权利和利益 ,建立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 ,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需要 ;要建立社会各阶层间的协商和协作机制 ,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机构 ,发挥它们的协调作用及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要扩大社会中间阶层 ,强化其消解利益矛盾和摩擦的“沉沙地”作用  相似文献   

9.
教养实践是家庭资本在代际间传递的主要手段。家庭中的教养实践是儿童不断积累文化资本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家庭的阶层背景紧密相关。基于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同时考虑祖代和父代的社会阶层,将家庭的阶层背景分为持续上层、新上层、新下层和持续下层。分析显示,不同阶层的家庭拥有不同的教养实践模式,教养实践模式在多代间可以传递,家庭的阶层背景与教养实践又影响着子女的学业成就。相比于祖代,向上流动的父代家庭在教养实践与子女学业成就上更接近持续上层,向下流动的家庭则颇为特殊:教养实践上更接近持续上层,而子女学业表现上则更接近持续下层。由此来看,中国阶层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有着更为复杂的面向。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社会开辟了人们社会关系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呢?就是: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旧社会那种少数人剥削多数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制度被彻底破除了,基本生产资料为国家和劳动集体即人民享有,国家权力为人民掌握,人民尝到了革命成功的果实,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风气为之大变,主人意识笼罩着全社会。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8,(11):55-57
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是推动乡村振兴,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但创建中还存在创建不平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特色亮点不够突出、激励措施不够健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示范县创建的原则、内容、激励措施,多方面、多层次推进农村精神文明示范县创建。  相似文献   

12.
实现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一个异常宏伟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说它艰巨,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技术结构还不合理,材料、能源、资金严重不足,无论宏观或微观的经济效益都很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非走新路子,有新突破不可。 从大量的事实资料和统计数字可以观察到,我国的技术结构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整个国民经济技术结构带有比较明显的简陋性质和比较浓厚的原始色彩,总体水平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二是国民经济内部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带之间在技术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 科学技…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从阶层、阶级、土地关系三个方面对传统农民的社会成分进行了分析,力图揭示传统农民的阶层结构及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也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对外开放,大大地开阔了我们视野,使我们不仅习惯地进行纵向比较,而且进行横向比较,把注意力引向世界,引向现代化,引向未来。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8):86-88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日益加剧,其实质是社会利益结构的转型,即从建国初建立并维系了几十年的整体性社会利益结构向多样化利益结构的变迁。阶层分化态势下,社会资源占有的新格局必然会带来各阶层的经济落差,引起阶层间利益冲突,利益相对受损阶层会产生心态失衡的现象,滋生犯罪。同时阶层分化加剧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激化犯罪。分析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恶性暴力犯罪的原因,我们能够清晰感受到社会阶层对立与暴力犯罪的关系,阶层分化是现阶段引起犯罪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试论阶层分化对政治发展的挑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安存 《唐都学刊》2002,18(3):18-21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阶层分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其实质是社会各个阶层利益的重新分配。它对政治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不同阶层政治参与的不均衡性对政治决策的均衡性和公正性的挑战 ;不同阶层利益指向的差异性对政治整合有效性的挑战 ;阶层间差距的扩大和磨擦的加剧对政治稳定性的挑战。对此的应对措施主要有 :以制度创新引导和保证人员的合理流动 ;完善政治沟通机制 ,减弱阶层分化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 ;完善利益表达形式 ,推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 自70年代后期以来的农村改革,打破了农村权力资源被垄断的格局,农民行动的维度增加。与此伴随,农村阶层的二元分层模式逐渐演变成多元模式,简单的社会结构逐步成长为比较复杂的社会结构。农村阶层结构的这种变化在削弱了传统整合机制效能的同时,将各种社会离心力的因素导入了社会,对农村社会的整合提出了新挑战,并增加了整合难度。以国家机构为代表的农村社会调控中心,不仅需要解决农民内部各不同阶层的矛盾,而且还要将各个阶层整合成“共同协调发展”的有机体系,以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更好地发挥不同阶层内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就此阐述一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由赵喜顺主编,刘忠英、段成德、郭虹、缪清鑫撰写的《农民婚姻——四川农村婚姻研究》一书,是一本有益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著作。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和形式,而农民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应该说是其中最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实效性和核心性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说我们在建国后一段时期里,为了搞所谓“一大二公”,曾企图人为地冲淡甚至否  相似文献   

20.
<正> 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二者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但由于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国际环境种种因素的影响,实际发展上,二者往往并不一致,有时甚至相背。而正是由于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停滞、混乱甚至倒退,这在当今世界上,可以找到许多实例。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世界上几乎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全国各族人民都迫切要求实现四个现代化,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