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美国在南方重建时期,联邦军队在开办学校、改造黑人的思想、为教育提供相对安全的环境等方面对黑人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切对改善黑人的文化素质,使他们尽快融入资本主义社会,提升美利坚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点石斋画报》为起点的清末画报是我国近代报人以石印技术为媒介手段,将传统工笔画法与近代西方报纸模式结合,对中国本土画报的最初尝试。其图文结合的视觉传播形式、画报栏目细分、叙事手法的应用,共同构成近代中国视觉消费文化的心理基础,为研究当下流行的中国元素表述方式提供了参考资料。分析其出版职业化进程中画报的发行特点、新闻画报画家的职业特点、画家的社会理想与社会实践,可以发现清末画报的发展规律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良友》画报的“抗战”书写在践行“救亡图存”媒介担当的同时,将传统中国“赋比兴”的文艺观融入图像文本,实现了传统文艺观与图像符号互文化的叙事景观。《良友》的抗战报道从图文互动下的直接叙述、形象思维的图式化呈现和民族意识的内在唤起三方面体现出“赋比兴”的编写思维。“赋”在画报中以铺陈直叙的方式奠定了基本的叙述“地基”;“比”在画报中以比喻比类的设置为读者展开了关于“民族抗战”的想象空间;“兴”在画报中则通过诗意配文与富有张力的图像报道唤起读者的爱国情思。如此形成的多元叙事格局成就了《良友》画报关于“抗战”的视觉书写,在唤起民众家国意识与抗战信念的舆论宣传、动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试图从流散的角度分析福克纳和莫里森作品的关联性,结果发现19世纪末的南方黑人大迁徙促成了黑人和白人进一步地混居和种族转换.在种族冲突剧烈的南方,隐藏着黑人和白人在潜意识中逐渐向对方转变的过程.二人的作品全景地反映了南方种族、身份、阶级和文化的复杂错位.  相似文献   

5.
综合性时尚周报面临生存危机,如何突破与创新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话题。以综合性时尚周报《周末画报》和《外滩画报》为例,从版式设计、内容构成、广告审美三方面对比分析其创新点,指出视觉元素、解释性新闻和广告文化是其跻身中国精品纸媒的可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许多批评家在讨论美国南方的种族问题和遗产处理时常常严肃地提到《去吧,摩西》一书。在以《去吧,摩西》为总题的七篇故事中,威廉·福克纳深入地探讨了南方的种族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矛盾。在历史上这些问题一直都深刻地存在于南方的社会生活中。仔细考察这些故事,我们就会发现福克纳并非仅仅是笼而统之地处理白人和黑人的问题,而是特别专注于血统混杂的问题,即混血黑人这一南方特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有种族偏见的人、黑人以及所谓的黑人,描述了他们因种族偏见而造成的不幸,反思了南方被打败的根本原因,愤怒地谴责了种族主义,对南方惨遭不幸的人们寄以了无限的同情.福克纳在后期创作中认为,就黑人而言,他们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人,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卑不亢,这样就可能改变白人对黑人的旧观念,从而达到消除种族偏见的目的.尽管这种观点有些狭隘,其探索精神可贵.  相似文献   

8.
在讨论发展神学的时候,我们已经指出,世界划分为富国和穷国,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也可以说划分为白人的北方和黑人的南方。就这一点来说,“黑人”一词是一种特殊的用法。这  相似文献   

9.
内战后美国黑人争取选举权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内战埋葬了万恶的奴隶制度,使几百万黑人获得了新生。但是,在内战中颁布的《解放宣言》和《宪法第十三修正案》仅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度,对黑人的未来没有规定任何具体的东西。黑人既无选举权也无土地,仍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内战的硝烟未散,在总统约翰逊的纵容下,美国南方出现了短暂的反革命复辟,叛乱分子重新上台,向黑人反攻倒算,黑人又面临沦为奴隶的悲惨境地。面对这一严峻现实,在战后十几年时间里,黑人展开了以争取选举权为中心的民权运动。  相似文献   

10.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他"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名作,作者在小说中将象征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小说为读者展现出美国内战之后南方的社会变迁以及南方不同社会群体的历史命运.旧南方的崩溃、南方贵族的衰落、南方白人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南方黑人磨难与希望并存的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在小说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1.
副文本是由封面画、插图等图像符号和内容提要、序言、引语、注释等语言符号构成的文本,"十七年"小说的副文本生成以及变迁建构出作家、绘画者、编者对时代、革命与文本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诉求,促进了承载革命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小说的加速度传播,呈现出文艺大众化和文艺化大众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延安《边区群众报》作为一份大众化的传播刊物,其典型报道主要侧重于挖掘和报道典型人物与典型生产经验。通过传播这些典型人物、典型生产经验,该报对陕甘宁边区群众起到了良好的教育示范和日常生活指导作用。其深入基层、挖掘、报道典型的新闻作风为当今新闻媒体开展典型报道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文章概述了中国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业界与编辑出版教育界之间的供需矛盾,提出数字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并对有关数字化与编辑出版教育的研究做了综述。数字传播技术为出版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出版业对编辑出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符合数字时代出版业所需的杰出人才中的归纳,文章探讨了编辑出版教育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4.
《解放画报》是民国时期由周剑云创办的一份旨在提倡妇女解放的画报,也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妇女报刊史上的第一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是一份图文并茂的新型妇女刊物,它从爱情婚姻、妇女经济独立、妇女参政、妇女教育、妇女与男子的关系等多方面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15.
辨析“沉默的螺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们的沉默现象被受到普遍关注。文章对新闻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了辨析,认为它不是一条铁的定律,并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应制造沉默,更不要让沉默深化,教的成功不能以爱的沉默为代价。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教育理念是技术理性和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它导致了现代教育功能片面化、教育对象功能化和教育过程齐一化 ,使现代教育陷入种种困惑和危机。现代教育要走出困惑和危机 ,须从反思教育本质或教育理念着手 ,正确处理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并在回归本真教育的意义上思考和讨论素质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7.
“技工荒”和“知识失业”并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对各阶段教育的投入以及现有产业结构派生的对各阶段教育的需求状况,结果表明:高等教育领域投入相对较多,而职业技术教育被忽视,导致我国教育结构超前。由此引起人力资本供给结构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产业结构派生出来的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不匹配,出现了“技工荒”和“知识失业”并存的局面,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招贴广告设计要挖掘本土、倡导原创.立足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和文化,丰富多元化的民族化,深层挖掘潜能和优势;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技法和理论成果,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招贴广告设计之路,在国际招贴广告领域中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与"对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话"既表示"意义传播(meaning spreading)",也意味着(思想)解放.真正的对话,其结果是要激发一种突变,生成一种新的东西.创新教育要通过"对话"不断捕捉学生创造的潜力,促使学生潜能的实现,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智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对话"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话能够激起学生思考问题,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话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对话,注重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在对其他学生解释自己思维过程中分享科学创造的结,通过辩论、解释,促进学生对科学规律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研习美术多年,对色彩极为敏感,尤其是红色和黑色,是他的诗作当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颜色。前期的闻一多营造了一个以美和爱为中心的“红色”意象群,后期则偏重于创造“死亡”、“鬼”等的“黑色”意象世界。以红色追求理想、真理,以黑色加深文本的现代意义。意象的由“红”到“黑”,显示了诗人审美取向及文化取向甚至人生道路的转向与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