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里的一篇专文说:“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是以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1979年在中国的出版为标志的。《管锥编》全面、丰富、完整地体现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最广阔、最开放’,最‘无法归纳进任何科学或文学研究体系中去’的‘边缘学科’的特点。”《管锥编》不仅为比较文学树立了典范,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也为比较学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下文择取两则,略加申述。  相似文献   

2.
“神韵”是中国传统文论中属于写作境界范畴的一个重要术语。“神韵”一语,根据资料考证,在南朝时就已经出现了。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全齐文·谢赫(古品画)》中指出“神韵”说来源于谢赫论画里讲的“气韵”。“气韵”可指艺术形象生动,也可指艺术形象神似,可指天地……  相似文献   

3.
虽然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王渔洋神韵说的理论渊源之一,但严羽在《沧浪诗话》里却并没有正式提及神韵一词。钱锺书在《谈艺录》和《管锥编》两书中多处征引的严羽所谓诗之有神韵者,从文献上考证,是一个子虚乌有的命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界已经出现了以讹传讹的现象:由于钱锺书在学界的权威地位,有些研究者未加辨别就直接引述了钱锺书的错误观点。事实上,神韵这一概念范畴在严羽所处的南宋尚未出现,但严羽的诗论主张与神韵说确有着密切联系,而钱锺书在《谈艺录》和《管锥编》两书中论述神韵的相关内容,则是混淆了神韵的提法和它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4.
从释词走向批评——《文选五臣注》研究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释词走向批评———《文选五臣注》研究评析王立群《文选注》研究是20世纪《选》学研究的难点之一。钱锺书先生在其《管锥编》中论及《文选》时曾说过:“词章中一书而得为学,堪比经之有《易》学、《诗》学等或《说文解字》蔚然成许学者,惟《选》学与《红》学耳。”...  相似文献   

5.
一二十年代初,梁启超在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中说过。札记“实一种困知勉行工夫,其所以能绵密深入而有创获者颇恃此,而今亡矣!”但到七十年代末,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就发表了札记体的文学批评巨著——《管锥编》。钱氏之选用札记体这  相似文献   

6.
孔子艺术心理学思想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开宗明义三句话,第一句说的是“说(悦)”,第二句说的是“乐”,第三句说的是“不愠”。这三句话给《论语》全书、给儒家学派的整体风格,从心理上定下了基调。“说”作“喜悦”讲,在《论语》里出现11次;“乐”作“快乐”讲,在《论语》里出现15次,足见...  相似文献   

7.
“汉赋似小说”是钱钟书先生研治汉赋时所谈到的艺术见解。《管锥编》引社笃《首阴山赋》曰:“忽吾睹兮二老,时采薇以从容。于是乃讯其所求,问其所修。……其二老告余曰:吾殷之遗民也。……余闭口而不食。并卒于山旁。”钱先生认为:“观卒命句,则所见乃伯夷叔齐之鬼也。此赋后半已侠,然鬼语尚存百字,《左传》僖公二十年记申生之告,《庄子·至乐》篇托髑髅之言,逊其详情。情事亦堪入《搜神记》《说苑》等书。张衡《西京赋》所称:‘本自虞初’之秘书九百,既匆流传;《三国志·魏书·王魏二刘傅传》裴注引  相似文献   

8.
一《全宋诗》卷二四八三据《蠹斋铅刀编》卷五录周孚《冬日予与六人者游焦山谒圜禅师访瘗鹤铭断碑及焦公丹台怆然有怀兼谏朱陈二友陈方病目而朱校易未毕》第十二句阙四字,仅有一个“老”字。检《宋百家诗存·蠹斋铅刀编》此句为“老钵席完莱”。又第十六句“一读一感慨”,《诗存》作“百不代一慨”。二《全宋诗》卷二八三四据《方泉诗集》卷三录周文璞《赠相士丁日宣》,第七句阙一字,为“兴来一笑扫燕□”,校云:“群贤集作云。”检《宋百家诗存·方泉集》,此句作“兴来一笑扫燕然”。作“扫燕然”于义为长。《全宋诗》校补二则@房日…  相似文献   

9.
二程诗辨伪     
(一 )《秋月》辨伪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二《天文部》载程颢《秋月》一诗 ,诗云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两悠悠。”此诗实为朱熹所作 ,见于《晦庵集》卷二 ,乃《入瑞岩道间得四绝句呈彦集充父二兄》的第三首。明李编《宋艺圃集》卷十七、明曹学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八十二、清张豫章等纂选《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宋诗》卷七十、清吴之振编《宋诗钞》卷六十、清陈焯编《宋元诗会》卷四十于朱熹名下俱载此诗。而旧题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谢叠山《千家诗》卷一沿《记纂…  相似文献   

10.
漫谈讀史     
一读书、学习、思考我国古代的伟大学者孔子,是十分强调读书的。记载他的言论的《论语》,开卷头一句便是“学而时习之”。唐代的陆德明在《经典释文》里说:“以学为首者,明入必须学也。”宋代的朱熹在《尽心堂记》里说:“昔子路曰:‘有民入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而夫子恶之①。然则仕本于学,而学必读书,固孔门之遗法也”  相似文献   

11.
汉语虚词在古代有各种称谓,如“辞”(词)、“声”、“语助”、“语辞”、“助字”、“虚字”等。虚词同实词一样,是词汇的构成部分,而虚词的运用,则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历来对于虚词的界说各不相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虚词一般只有语法意义,表示各种关系和语气,很少有词汇意义。汉语虚词向来就很发达,在甲骨文里,各类虚词就已出现了。我不受年。(《殷契粹编》)王固日,乃兹亦出杀。(《卜辞通纂》)来雨自雨。(《殷契粹编》)从向归。(同上)余其从多田于多白正孟方。(《殷虚文字甲编》)今日壬申其雨?(《殷虚文字乙编》)上面句中的“不”、“乃”、“亦”是副词,“从”、“自”是介词,“于”是连词  相似文献   

12.
整个钱氏著作系统,是一个纵横上下交叉综合研究与微观宏观本末循环研究相整合的立体的、辩证的“循环之阐释”。其特点,一是著作内在的纵横联系,二是深广的连类征引。它囊括中西、穿越学科,凸现出深藏于中西文化背后共同的诗心或文心。钱氏系统的生成与成熟,大致历经了三个阶段。早期以《围城》为代表,中期以《宋诗选注》为代表,晚期以《谈艺录》、《管锥编》为代表。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全面地评价了南梁萧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应得的地位。萧统的功绩,不仅在于主持编辑了一部影响深远的《文选》,而且悟稀赏独,第一次推尊出大诗人陶渊明。钱先生认为,萧统与钟嵘是各具专擅、位在伯仲的文学批评家。对于萧统自身的文学创作,也多所称许。他对于古代诗文的评鉴,与萧统《文选》所录,多有冥然契合之妙。钱先生自幼陶染于骈俪之文,晚年犹持迈越众论的颖拔之见。《管锥编》即为以骈体论学谈艺的典范之作。其所以赞赏《文选》,认同萧统,原因盖在乎此。  相似文献   

14.
笔者认为,钱钟书先生之所以能够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当代中国“第一博学鸿儒”①,知识的渊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对世道人心及文人责任的关注则是更重要的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拟对《管锥编》及《谈艺录》中反复论及的文人自律意识试作探索与归纳,相信对增强文化学...  相似文献   

15.
我昔年读书“北大”时,曾听到当时以“选字”名家的刘文典先生讲到陆机《文赋》里“悲落叶于劲秋”一句时,向同学们发问:“你们想想,还有没有另外一个字比这个‘劲’字更好的呢?”还曾听到当时以文宗自负的林损先生讲到《论语》的“辞达而已矣”一句时,向同学们发问:“为什么不说成‘辞达而已’?甚至省为‘辞达耳’?”意思很清楚,刘先生以为“劲”这个实字用在这句话里是最好的;林先生以为“矣”这个虚字在这句话里  相似文献   

16.
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陶渊明集译注》、《陶渊明评传》、《20世纪陶学论著》和《陶渊明及其研究论》都对“隐逸”说和“忠愤”说诬贬陶公之论予以驳评。在《探稿》里,以《论陶渊明社会发展阶段观》、《论陶公的桃花源思想之三重表述》、《陶渊明的无君论思想之我见三文》在《评传》第二编“陶渊明君臣观念论”里,  相似文献   

17.
1984年5月24日我写完《(锦瑟)非音乐诗而是(玉溪生诗集序)》,万余字篇幅,刊于《西北师院学报》]985年第一期;后来又作了补论,写成《锦瑟为李商隐诗集序》一文,刊于1985年第三期《艺谭》。拙著“诗序说”中,曾列出六项证据,证据之六,即当代钱钟书先生《管锥编机李商隐《锦瑟》则作者自送,颈联象“神思”,腹联象“作性”,两备一贯;别见《玉溪生诗》卷论《锦瑟》。(第三册第1184页。)钱先生虽只讲了《锦瑟》两联,已透露出他也认为《锦瑟肉描绘创作构思有关,为义山自道创作甘苦之作,这与明清二代认为《锦瑟》为义山诗集序…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管锥篇》说,司马迁作《史记》,对于历史人物的著作,如果在当时是广为流传的,就不予著录,并且著明“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云云,以表明“世所周知,皆以省略。”例如《管晏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司马穰苴列传》诸篇,对于他们几位政治家、军事家的著作,都是如此。甚至“如老、庄、孟、荀之书亦然”。“但对于韩非的《说难》一文,既已明云“学者多有”,则又“何须全录”。《史记》对于贾  相似文献   

19.
《管锥编》对古代典籍的诠释实际是通过诠释古代典籍中有关人生的内容来解读人生之谜,而人生的丰富微妙流转圆通使其“诠释循环”方法蕴含着独特的内容,具体可以概括为“理一分殊”与“以反求覆”;它不同于西方诠释学纯理性的规定与概括,而是通过描述人生现象揭示人生内涵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20.
刘长卿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卿是唐代“诗国”里的“名家”之一。同时人权德舆说:“彼汉东守尝自以为‘五言长城’。”(《文苑英华》卷716《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稍后的皇甫湜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