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孟子关于养气的言论,在儒家早期思想史上颇为新奇。因为“养气说”原本不为儒家思想体系所有,孟子自称是孔子的信徒,然《论语》中不见任何养气之说;孟子师承子思,与子思合称“思孟学派”,子思也未曾有一语涉及养气。“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①,看来属于孟子的一大发明了。学术界一般认为孟子的“养气说”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把他说的气看成“仅仅是一种精神状态”;养气是“把主观精神进行自我扩张,便可以从认识世界进而主宰世界”②。其实,上述观点并没有全面把握孟子“养气说”的本意,因此有必要重新加以研究。一、“养气说”的内容及真谛孟子的“养气说”包括“气”与“养气”两部分内容。先看孟子所说的气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凡引《孟子》皆不注)有二段文字,较集中地讲到了“养气说”。一般是:“(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答)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为浩然之气?’曰:  相似文献   

2.
人生在世,过好"人"生是人应尽的责任。高明无私覆是天之道,厚薄无私载是地之道。选择效仿、修存天地之生生不息的无私覆、无私载的大德,便是人之道。天地最大的功德在于生养万物,圣人最大的宝贝在于居于令人崇敬的德位。以仁存心,以义存心,以礼存心,以信存心,以仁义礼信践行,念念为善,孜孜行善,这就是人之为人的修养责任。修存"生"之大德,守保人之尊位,从而能够正其位凝其命。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6,(3)
"养气"工夫是宋明理学工夫论的重要内容。理学家们以孟子的浩气论为经典依据,以气质论为理论基础,系统阐发了他们对"养气"工夫的认识,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养气"说。理学的"养气"说将涵养气质、变化气质作为为学用功的基本方法,主张通过涵养或变化气质而使人成就圣贤气象,进入圣贤境界。  相似文献   

4.
许家竹 《东岳论丛》2005,26(2):142-147
“养气”说 ,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作家修养的重要学说 ,它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中的气化谐和论为指导 ,强调生命谐和与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养气”说的这种生命美学意蕴 ,首先表现在孟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中 ,后代的文论家则从作家养气的生命意义和审美价值、实施途径和具体方法等层面作了大量的阐发。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养气”说的生命美学意蕴 ,能够为当代作家修养、文艺生态批评和生命美学建设等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5.
“养气”说是中国艺术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养气本是先秦儒家、道家及养生家关于身心修养的一种方法,后来传衍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并受到艺术家的高度重视。由其转变的契机与过程可见,古老的养气说具有多重艺术功能。从主体论的角度看,它是艺术主体涵养精神道德、修养艺术根基的一种有效方法;从创作论的角度看,它又关涉创作过程中的生理、心理条件,对艺术家培育创造冲动、蓄积心理张力、进入物化境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冒冒失失到拍摄现场,都因为一个“媚媚”。 王世杰说,一定要把存心同志关于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文稿留下来;如今,这份心意已成现实,相信许多人都会感到欣慰。 雪林花蝶,蝶在何方? “丹青拾萃”,介绍晚清徽州一画僧;这画僧了得,文章也写得好。  相似文献   

7.
张杰 《齐鲁学刊》2022,(2):5-15
孟子把人为之心中善的一方面,提升至本原之善的地位。此“心”即是每个人生来即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四心”。“四心”是人类先天固有的仁义礼智“四德”之“四端”,孟子的“四心”由此成为善之原。“四心”与“四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四心”为“四德”之本,孟子的人性由此成为善之原。圣人自觉存心率性而行,而普通人因欲望或名利等因素的迷惑丧失了“四心”,这就需要借助媒介即人性的载体来完成存心养性修养过程。孟子人性的载体即是“浩然之气”,它不但是善的天生材质,而且是义之原。普通人需要“养气”以“养心”、扩充“四心”以“尽心”“尽性”。  相似文献   

8.
“真实”与“说谎”兼论涓生的道德反省与道路反省冯国晨鲁迅的小说《伤痕》是这样结尾的:我要向新的生活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段话很费解,新路应该是美好的,为什么要将真实埋藏,而用遗忘和说谎来...  相似文献   

9.
<正> “知言养气”说是孟子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应该认真研究并给予充分肯定。然而,人们往往首先认定孟子为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家,再判定其“养气”说是“唯心的观点”,从而阻碍了对这一极有价值的学说的源流研究。今天,有必要对此进行理论梳理。“知言养气”的核心是“气”,“气”在孟子之前曾作为一个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的哲学范畴而被运用。战国时代齐国的稷下学派,就从“云气”、“地气”和人呼息的“气息”中获得了“气”的观念,提出了自然元气论,把气看作是自然界万物的总根源,甚至认为人的生命也要由气产生。《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房玄龄注:“气以实身,  相似文献   

10.
洛克的“反省说”既重视感性经验,又提倡理性思维;强调主体心理活动的作用,又与狭隘经验论区别开来,是唯物主义的,而非流行观点所认为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状态”与历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启能 《东岳论丛》2004,25(2):6-11
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 ,一般可分为两种 ,即阶段说和反省说。两者不能截然分开。阶段说强调 :“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新时代 (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等等 ) ,后现代主义是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而应运而生的理论。反省说强调 :后现代主义根本是为了批判当代西方的发达社会 ,特别是它的文化状态 ,以及对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西方的认知范式和理论概念的反省和批判。在众多后现代主义学者中 ,法国学者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论对历史学的挑战最为明显 ,因为他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宏大叙述”已失去可信性 ,出现了“后现代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历史学的“元叙述”发生了危机 ,亦即有关完整的历史概念的说明、完整的历史知识都发生了危机。历史研究出现了“原子化”、“微观化”等变化。“后现代状态”论以及一般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之一是 ,西方长期形成的历史一线进步的普遍观念和西方中心论遭到了极大冲击。西方学界的风向有了变化  相似文献   

12.
寸草生晖     
一定要把存心同志关于教育改革和徽学研究的文稿留下来。这个心念是1999年春大雨中存心带病同娟娟来斗山街送我和荣铎返肥时兴起的。临别依依。对着他憔悴的容颜和悒郁的目光。这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想法!存心逝后,我对娟娟的第一句话,就是办这件事。深知两人同学同志,比翼齐飞,伉俪情笃,遭此剧变,生死茫茫,何能及此?只因我当时实在想不出其他其他安慰的话语。这也是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3.
苏辙文论的价值及地位——兼论古代“文气”说李凯苏辙为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艺思想虽不如其兄苏轼那样丰富全面,但散见于苏辙文集中的文艺思想仍是很丰富和富有特色的。以“养气”说为核心,苏辙的文艺思想涉及到了文学与生活、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中的"虚静",是经过刘勰改造和提炼的新概念。从直接征引的角度而言,"虚静"说来自于《庄子》。从思想吸收方面来看,"虚静"说汲取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养份,保留了道家思想中养气的因素,摒弃了其中绝圣弃智的消极无为思想;吸取了荀子在"虚静"基础上进行新思维活动的积极态度;同时可能受到佛学思想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知言养气”是孟子关于塑造道德品质的论断,“知言”与“养气”互为联系,密不可分。这一关于人格理想的观点对古代文论的创作批评有深远的影响,在“文气论”和创作论的理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世亮 《阴山学刊》2010,(4):102-104,121
方以智针对"有"、"无"这一对范畴提出了"不落有无"说。经过对"半提"与"全提"的批判,他在"允中氏之则天"、"子思之言‘中、和’"与"孟子之创为‘养气、践形’之说"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大全提"意义上的"不落有无",从而指出"大全提"才是"不落有无"的真正内涵。方以智"不落有无"说的提出最终导致了其学术取向上的"统合三教"主张。  相似文献   

17.
对孔子思想进行—"公民儒学"下的"道德思考",很有必要。这样的儒学不再是以心性论、主体自觉为核心,而是要以广大的生活世界为反省的对象,以广大而丰富复杂的历史社会总体为反省的对象,并把自己放在天、地、人交与参赞而构成的总体之中。从这总体之根源来说,即是从中国人的"道"上来说,这时候的"道"就不是我们生活世界之外的道,不是一个挂空的形而上之道,而是天、地、人交与参赞所构成的总体,并落到笔者所谓的存有实践这一层。如此一来,要以"社会正义论"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思考、以"责任伦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思考,来取代以"心性修养论"为核心的哲学思考,或者简单地说,要由"传统儒学"进到"公民儒学"。  相似文献   

18.
禹兰 《船山学刊》2001,(2):69-71
孟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性论,即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它包括性善论和养气说。如果说性善论奠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基础的话,那么养气说则担当起“为尧舜”的重任,这体现为塑造个体人格的崇高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19.
“人身攻击”与社会──孔子的“口诛笔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言有人因词穷理屈而利用“人身攻击”以解围,有人却借“人身攻击”以遮掩见不得光的丑史。上承中国的“隐恶扬善”传统,又受西方近代“泛学术主义”之狂风吹袭,更加上逻辑上观念纠缠,促成台、港舆情反对人身攻击,替上豪劣绅,权势的帮困帮凶筑了一座坚固的避难所。本文要分辨开“人身攻击”与“人身攻击的谬误”,澄清有关概念,拆除这个藏污纳垢的避难所。我们在此只能铺陈出理论的大“架构”,而人身攻击问题牵涉许多知识、体验、远见、道德、实践、勇气等问题,都不能单靠纸上谈兵,必须不断的学习、反省、再学习、再反省,这是毕…  相似文献   

20.
实事求是要“求”些什么呢?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但是,如果我们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理解实事求是,就会发现,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其它时期的理论创造中,已经把他在上述定义中赋给实事求是的内容大大地发展了.毛泽东事实上已经提出,实事求是不仅要“求”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而且要“求”别的. 一毛泽东给实事求是下了定义后进一步解释说:“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