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是人们必须要遵守的、基本的行为准则,而正义是人们的基本价值诉求,二者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对于法律与正义的关系必须从自然法说起,更要从人定法或国家法的角度论述。从人定法或国家法的角度来论述正义,法律正义就是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统一。国家治理须臾离不开法律正义,而法律正义要通过国家治理来体现。  相似文献   

2.
法与道德的关系对于法治社会的建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法与道德都有观念、规范或制度、秩序三个层次,两者的区别主要存在于规范或制度层次,而联系主要存在于观念层次。文章从法与道德的规范层面对二者进行了区别,指出违法行为与违反道德的行为是有区别的。同时就法与道德观念层次论述了二者的联系:基础一致,本质相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作用上互相支持。最后得出法与道德的和谐统一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论表面联系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合同有效性 (缔约能力、形式有效性和实质有效性等 )问题发生法律冲突时 ,目前一般是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指导进行法律选择和适用。但是 ,最密切联系原则无法满足合同关系所特有的对“有效性”的强烈需求。解决国际合同有效性的法律冲突需要一种不同于以往规则的崭新指导原则。为此 ,本文提出“表面联系原则” ,并从合同有效性需求的正当性、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局限、法域选择与规则选择之区别、最密切联系原则与表面联系原则的区别、有效性理论、表面联系原则的功能、表面联系原则的具体适用和例外等方面详细论证了这个原则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法学的角度论述了信用与法制的关系以及法律在信用文化构建过程中具有的作用 ,提出了政府在信用文化建设方面应有的对策和作用。作者指出 ,如果将信用理解为道德信用范畴 ,信用和法制的关系也就体现为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二者共同点是同属于控制和约束社会主体、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区别在于法律规制是一种他律机制 ,道德规范是一种自律机制 ,二者的有机结合就体现为将道德规范提升为法律规范 ,实现对道德规范的强调和保障。就信用而言 ,就是信用的法律化 ,包括信用主体的商业登记制度、商事主体信用的维持制度、社会信用服务法律制度、信用交易法律制度、信用救济法律制度等几个方面。同时作者认为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乡土社会中之国家法与民间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法社会学视角,就概念、并存成因、作用范围等方面对乡土社会中之国家法与民间法进行辨析,进而论述了二者协调与互动的必要性及途径。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5):173-179
名誉和商誉在主体、评价内容、财产属性等方面均不相同,法人名誉权与商业诽谤制度在保护客体、法律属性、法律功能、侵权主体、侵权方式等方面也不相同。侵犯法人名誉权案件往往涉及公共利益,而商业诽谤案件不涉及公共利益,很多国家都在法律制度上将二者予以区别对待。我国在学术理论和法律制度上未对二者进行很好的区分,应当从区别适用归责原则、区别适用公共利益抗辩、区别适用真实性抗辩、承担不同赔偿责任四个方面对法人名誉权制度与商业诽谤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浅议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及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社会控制工具,既存在着互相联系,又存在着互相的区别,然而这种区别表现在哪里?这看似已成定论的问题.其实还存在着诸多的分歧,是法学千古难题之一,自古至今,议论纷纷,不弄清两者的区别,我们就无法真正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更难以真正实现法律与道德的互补和共融。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为保证其实施的,有具体规定行为规范的总和.一个国家没有法律就不能正常运转,它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来维护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统治.道德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21,(5)
将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相联系,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大理论成果。与此相应,解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治理之间关系亦是直面时代课题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经济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共生共长。本文将从正确认识二者内涵入手,着重探析二者互动逻辑,最终阐述如何在二者辩证运动中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进而为赓续中国经济奇迹提供理论动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真谛。作者认为:法与阶级和国家有着必然的联系;法的国家性,阶级性、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性等的本质属性是内在统一、不可支解的;法的基本特征是法的本质的外化;法的作用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影响社会生活的体现、是国家权力运行的体现、是社会生产方式自身回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冲突与统一——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亲情义务与法律义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宗法伦理。对于每一个社会个体而言,他必须同时履行基于家庭伦理关系而形成的亲情义务和以国家统治为基础的法律义务,两者之间的冲突往往不可避免。为了化解这一冲突,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较为成功地确立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二者关系原则和冲突解决模式——亲情义务和法律义务并重,将亲情义务法律化,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处置。古代统治者在制度建设方面,不乏立法者的机智。但是,这一关系原则和冲突解决模式的确立也使得法律长期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从制度到观念都未能进入独立发展的阶段。同时,由于亲情义务与法律义务的并行,在履行保障的力度方面前者优于后者,这就使得社会个体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能获得独立的法律人格,其独立性的发展在法律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李晔 《阴山学刊》2003,16(6):79-84
法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伦理学、政治学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从西方法哲学史及其近现代转型的过程、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冲突或难题等方面来梳理二者比较基础性的关系,是进一步与深层次探究二者关系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认识“以德治国”及其合理性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英美判例法与我国判例适用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国  金云舟 《阴山学刊》2007,20(4):124-128
我国是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的法律渊源与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渊源开始走向趋合之势,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遵循先例判决现象地不断出现,使得这种趋合之势更加明显。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与英美法系国家在法律哲学基础以及判例适用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判例法仍然不能成为我国的正式法律渊源。  相似文献   

13.
债权债务法(简称债法)是世界各国民法中的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它是一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并以体现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财产流转关系为特点、以稳定一定的社会经济流通秩序为目的的民事法律制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实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虽然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仍然需要建立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债法制度。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试论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论述了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心理的关系;从结构、功能和行为反应这三个角度分析了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二者是如何互为因果和彼此迭加,以及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如何区别联系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论证了社会心理是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活动的心理背景,对制约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主要社会心理条件作了逐一的剖析。  相似文献   

15.
论实践基础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及其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成效 《江汉论坛》2005,1(2):46-49
实践之作为和成为人与世界关系的现实基础,既有社会性又有历史性,是二者的现实统一。实践基础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与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是后者的“社会延伸”和“历史延伸”。实践基础的社会历史本性,展示了实践基础之能动与受动内在统一的社会历史内涵,注定了实践基础的现实性的底蕴,必然地要求人们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不断增强“审时度势”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6.
自然法是西方政治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核心概念,它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不同的形态。古代和中世纪自然法思想就是其所经历的两种不同形态,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古代自然法被理解为自然中的一种客观定在,一种内在于自然中的“必然”和“善”,而中世纪的自然法本质上则被理解为上帝的意志,或人的理性对上帝之永恒法的参与。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古代和中世纪在世界观和认识论上的区别以及折射于自然法思想中的社会矛盾的差异乃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前人们对工程社会学和社会工程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存在着比较模糊的认识,有的学者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虽然工程社会学和社会工程学二者都是研究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但是二者在基本概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围绕这几个方面的差异,来对工程社会学和社会工程学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辨析,并提出工程社会学和社会工程学的概念界定,以澄清人们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误识.  相似文献   

18.
要准确认识经济法的本质以及其与民法等相关法律部门的实质区别、联系,必须从源头入手。从经济法自身历史来看,即使具有国家干预的特性,但也不能掩盖经济法来源于市民社会这一事实。经济法的属性应从市民社会这一角度来论证,而不是从政治国家的角度来寻求。只有真正弄清楚了市民社会与经济法的源与流的关系,才能科学地建构经济法的理论体系,才能达到真正的经济法治,实现我国的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民法是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之一,它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完善。欧陆民法与英美民法,分别是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民法的代表,研究二者在民法制度方面的特点、差别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和有关经济法律制度的研究,健全和完善,对于顺利开展对外经济交流,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欧陆民法与英美民法,既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因而人们对于二者的比较研究总是倾向于寻找它们的区别点。于是法学家们辛勤的比较结果终于带来这样一个印象:似乎它们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了,区别点也从三、四个猛增至七、八个,越多越好。这种理论研究,虽有助于我们认识资产阶级国家民法的本质和特点,但恰恰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当代,欧陆民法与英美民法的独特性实际上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两者之间的具体差别也日益在缩  相似文献   

20.
祖国大陆和台湾省,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有同有异。作一番比较研究,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有利于加强两岸的经济合作。一、所有制改革和变迁的比较产权即财产所有权。人类社会在未出现国家和法之前,存在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如原始公社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不存在所有权,因为财产所有权是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在国家和法尚未出现之前,所有制不表现为所有权。人类社会出现国家和法之后,所有制便和所有权密切联系起来了:所有制离不开所有权,所有权离不开所有制;所有制的变革必然引起所有权的变革,所有权的变革往往是由所有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