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6世纪以后锡伯族使用双语概述贺忠德(锡伯族)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锡伯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近几年史学界研究成果表明,锡伯族是在同周围各民族的长期交往中,经过民族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现在的锡伯族的。锡伯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2.
因内忧外患,近代中国面临全面深刻的政治危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近代志 士仁人奋其全力重建政治理想。本文通过分析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为重建政治理想的不懈努力. 指出其政治理想的重建既着眼于“与国争存”的近代民族生存需要.又基于“使吾民得所”的内在人 性需求;既具有近代民族主义的特点,又内含人生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张晓松  李根 《学术探索》2005,(6):102-105
云南“直过民族”传统文化是其民族社会发展的精神文明成果。由于各“直过民族”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导致反映在各自物质和精神文化上也有差异。同时,不同文化形态要素在相互影响下又不断发生变异,使“直过民族”文化形态成为复合性的文化体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直过民族”文化形态中的优秀部分经过改造,升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直过民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其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锡伯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前后的东胡、鲜卑。据考证,锡伯族属于东胡系民族,即东胡——拓跋鲜卑——室韦——锡伯族。锡伯族的文化是随着萨满教的发展而发展的。今天,在锡伯族文化园地里,不仅可以找到萨满教文化的口头形式,而且可以寻见书面形式的作品。近年从锡伯族民间发现的《萨满歌》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民族的文化符号表现,是民族心灵的感性呈现,是时代变革的最敏感神经。整个藏族社会历史经历本世纪中叶民主改革从而发生了深刻变革,藏族文学也因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而从此进入当代发展。当代藏族文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让中国和世界瞩目。藏族当代文学的特质,可以概括为“文化的文学”,既不同于传统,也有别于“现代”。“文化的文学”是我们把握当代藏族文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观念。所谓“文化”,简言之,是人类群体在历史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及其观念体系和成果。对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迁徙对锡伯族历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迁徙对锡伯族历史发展的影响张雷军锡伯族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共有172847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新疆、北京和全国其它一些省市。锡伯族如此分散的分布状况,是由历史上四次大迁徙所造成的,迁徙,是锡伯族历史中一个突出的现象。“锡伯”是锡伯人...  相似文献   

7.
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曾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至今仍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挖掘《周易》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构筑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进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周易》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反映社会要求,维系民族生存,推动民族前进的内在精神。简言…  相似文献   

8.
略论近代湖湘文化嬗变中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湖湘文化的增变是在晚清以来形成的“二千年来未曾有的大变局”的条件下发生的.在此期间,有两大难题,一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自信在西方炮舰挟持的近代西学的撞击下,呈现出“百学中落”的疲弱无力的失落状态;二是近代西方科技文化呼啸而至使整个民族胜目结舌。在这种日益激烈的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的形势下.民族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是迅速地统摄和溶合西方文化,尽快地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应变力.这是那个时代发展的主题和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机遇。湖湘文化正是以其通古变今、兼收中外的智慧.以经世致用、匡时济物的品格、从湖湘…  相似文献   

9.
自1965年建国至今,新加坡的文化政策经历了民族文化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文化社会政策三个时期。在国民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双轨并进”的复杂局面下,新加坡的文化政策也呈现出清晰的变迁路径:在政策目标上表现为从塑造“政治经济共同体”向建构“文化共同体”的转变,在政策重心上表现为从融入“全球化”向凸显“本土化”的转变,在政策效果上表现为从整合“民族认同”向强化“国家认同”的转变。新加坡提供了一个全球化语境下基于多元族群社会建设民族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典型案例,其文化政策发展和文化共同体建设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对于新兴移民城市和后发现代化国家不乏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现阶段,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在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民族意识在不断的增强。民族意识主要表现为一个民族的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感悟,以及对自己民族利益的关切与维护。民族意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对社会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的进步也有不同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经确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历史表明,在我国,民族意识只有与社会主义意识;与祖国意识统一起来,才能使其内容得到真正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认识民族意识与…  相似文献   

11.
新疆的锡伯族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在讲锡伯语的同时曾经还讲一种叫“吉甫西”语的语言。这一历史现象引起了一些语言工作者的关注,纷纷调查研究,著文立论,各陈己见,众说纷纭。笔者作为锡伯族的一员,当然就更关心这个问题的探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利于弄清“吉甫西”语是什么语言,它同锡伯族有何关系,锡伯族有没有自己独立的民族语言等,这样一些语言学中的问题,同时也对研究锡伯族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很有  相似文献   

12.
《中文信息》2008,(1):17-17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位于哈尔滨市贡岗区文庙街,以哈尔滨文庙为馆舍,是全国第一家省级专业性的民族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宣传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风情为主,目前展出的八个民族是“赫哲族、鄂伦春族、朝鲜族、锡伯族、鄂温克族、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素质与民族融合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落后的民族可以征服文化处于高位的民族。但是,历史证明了,最后的结果都是征服者被同化,被高位文化所“征服”,实现民族大融合。这是个重要的启示:民族的生存、聚合、再生、融汇等等能力,归根结底都是以文化素质作为基本点的。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文化相对于汉族来说处于低位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但最后还是被融合到汉族之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素质的高低情况。高位文化最终反过来将处于低位文化的征服者加以“征服”,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因而,每一个民族的上述各种能力,其关键所在还是文化素质,使得该民族可以凝聚本民族,可以融合其他民族,长存长盛而不衰不竭。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人们长期的生产劳动、生存和生活实践,并伴随着民族的不断迁徙和移动,在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中得以发展。其项目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和健身娱乐、教育、文化和促进心理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等功能。我们应当最大程度地开发其功能作用,使之为当代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发现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布朗族文化认同正面临严重危机:青年人不讲本民族语、不穿本民族服饰、不住传统房屋、不知道本民族历史,衣食住行日益现代化;影响布朗族文化认同感的因素主要有生存方式、国家政策、学校教育及主体意识,其中后者最为重要。基于此,本文认为调适危机的关键是使布朗族主体意识完成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市场竞争,名牌战略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是名牌确立的重要时期,外企充分地利用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成功地实施了其名牌战略。本文在对其现状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外企在中国市场实施的名牌战略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名牌即市场,没有名牌就没有稳固的市场;外企对民族经济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促进民族工业成长,又可以使民族工业夭折。中国民族企业只有立足于本国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并实施我们的名牌战略,才能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相似文献   

17.
近代俄罗斯文化对锡伯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灵 《西域研究》2001,(2):106-111
锡伯族民间与俄罗斯族交往由来已久.在长期的文化交流过程中,锡伯族在文学艺术、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俄罗斯文化的优秀成份,并与锡伯族传统文化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叙述和探讨了这一文化吸收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定量分析法对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作了较全面、具体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的各项指标.如每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在校生比重、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非文盲率、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远远高出全国、自治区水平,在全国56个民族中位居前列.特别是锡伯族妇女人口文化素质较高.其多项指标在全国处于较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9.
人类初始文明的诞生摆脱不了自然环境在它墨上打下的烙印,一定的地理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解释文化艺术活动的历史起源,并左右它的发展和成长。中华先民所处的自然环境使其呈现出与古希腊民族“审美偏张”相对的“美丑兼审”的文化特点,这成为庄子塑造一系列“丑”的意象的文化积淀和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恒久意义的思想资源和民族语言,并给以丰富和发展:继承传统唯实思想,确立实践标准及“三个有利于”标准;吸收传统“变则通”的思想,形成社会主义的改革理论;借鉴传统民本思想,形成富国富民的政策;运用传统“小康”政治理想,构建现代小康社会等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