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四小虎之一,但中山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广东省仅居中等水平。为此,联系中山市情,分析中山市人口发展状况,总结人口控制方面的经验教训,弄清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对提高中山市计划生育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开放、发展最迅速、最富有的地区,在人口方面也有许多独特的地方。本文从区域经济地理角度出发,把港澳地区包括在内,分析其人口特征。一、人口增长速度珠江三角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由于三角洲近代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透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背 景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 1 /5。在这样一个国度里进行人口普查 ,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件。最近 2 0年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历史阶段。在转型期间 ,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口也是如此。中国以前的普查都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的 ,2 0 0 0年的普查却是第一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 ,它的艰难程度和技术要求远远超过前 4次普查。因此 ,这次普查过程和普查公报的发表格外引人注目。令人欣喜的是 ,在近千万人口普查员的巨大努力下 ,这次普查…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学术界改革开放以来在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按照改革初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三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和评述,突出了不同阶段研究背景、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各自特点,并展望未来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镇化二元结构表现为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城镇化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非农化和城镇化是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问题。本文用广东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有关资料,对1990年“四普”以来广东人口非农化与城镇化现状作简要分析。 一、广东人口非农化与城镇化的特点 1.人口非农化速度加快,城镇化速度相对放慢 进入 90年代,广东经济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发展,特别是 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的推动下,广东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了高速有效增长。1980~1990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3%,而1990~1994年则达到了20.2%。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非农产业发展很快,三次产业比重由1990年有26.1:39.9:34.0转变为16.4:50.4:33.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济的发展给人口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人口非农化进程加快,人口城镇化也不断得到推进。1990年广东省非农业人口1477.31万人,1995年增长至2035.37万人,增加了 558.0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同期由23.51%提高至 29.77%,上升了 6.26个百分点。1990~1995年平均每年递增6.62%,比80年代的4.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人口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增长。但这种增长并不是均衡的。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中国经济总量增长的来源地的分布特点就会发现,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地既不是散点式的全面开花,也不是局限于某个或某几个大城市。中国经济增长来源地是地区带,或称区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来源地先是珠江三角洲,后又加上长江三角洲。其中珠三角目前已经成为中国人均GD P最高的地区,长三角已经成为按人口规模计算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近几年,京津冀地区(也有称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也正在加强区域内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以区域为单位规…  相似文献   

7.
李玲 《南方人口》2005,20(2):7-12
本文首先从我国人口增长、人口城镇化与人口迁移趋势,引出珠江三角洲人口容量探讨的必要性,再从与世界大都市不同圈层人口构成的比较、球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承载力、经济人口容量等不同的角度,探讨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容量。目前,珠江三角洲仍有一定人口容量富余,但内圈层有的市人口容量已经超载、有的市已接近临界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口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因此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考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态势,以人口为中心系统地分析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的人口变动主要从四个方面促进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如果没有其他突发性因素的冲击,单从人口变动因素来看,中国经济还可能再持续增长二十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和掌握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学术研究和人口工作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采用IBM SPSS19.0统计软件,计算人口数、人口增长率及性别比等指标,并进行不同时间、地区和人群的比较。结果与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普查结果相比,内蒙古2010年总人口数增加了138.2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8万人,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8%;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总人口的性别比为108.19,出生性别比为111.96,超出了正常范围;内蒙古地区城镇化比例为55.54%,高于全国整体水平49.70%,且存在民族和地区差异。结论近1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有一定的增长;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程度不同,人口性别比也有一定的差异;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程度较高,但地区、年龄、民族的城镇化程度存在差异,尤其是蒙古族人口的城镇化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是我国除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外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1982年它的城镇人口比重为42.4%,1990年达到50.9%,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平均增长幅度5.6个百分点相比,辽宁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更快。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辽宁城镇化的发展主要依靠大中城市,而不是小城镇的发展(董黎明,杨齐,刘红星,1992)。大中城市不断扩展,形成了一个以沈阳为中心的城市群。 大城市在现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Kim,1991)。从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的城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国内总产值中占绝大部分比重。然而,对大城市来说,一个紧迫而困难的任务是调整人口的行业(产业)及职业结构,因为就业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生产效率也一直在下降。在80年代中国大城市的就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提供了详细的就业结构数据。本文将对1982——1990年间辽宁城市群的人口就业结构与变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现阶段中国或广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看,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将要进入或正进入发展迅速而令人注目的阶段.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人口增多、工业发展、经济增长,就必然伴随有所谓的“人口内聚反应”(人口城镇化);亦即是说,人口城镇化现象是我们在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全面高涨过程中所必须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文章利用1990和2000年人口普查、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汇总数据,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动态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规模与地区结构的变化特征,并依据有关的人口流动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地区间人口迁移模型,对经济发展、市场化、失业率、空间距离、信息等要素与人口流动水平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民工潮”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外资的加速流入,数百万外来劳动力开始涌入珠江三角洲。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珠江三角洲至少有236.4万外来劳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珠江三角洲的外来劳动力数量不断上升。据估计,1994年,外省和广东其它地区在珠江三角洲打工的外来劳动力(以民主为主体)总数为600万左右。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最大、最活跃的劳动力市场之一。 数量众多的农民工的涌入,一方面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使市政管理面临压力:首先,人口急剧膨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育率研究方法:30年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人口学及人口研究迅速成长的30年。生育率研究方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中国的生育率研究方法既有从西方引进的各种生育率指标和模型,也有中国学者为了适应自己的需要而改进和创建的方法和模型。笔者从生育率度量指标和生育率模型两个方面总结我国生育率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变化。对在中国生育率研究中所使用的主要方法进行回顾并对这些方法对我国生育率研究的贡献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要素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人口集聚为城镇化提供重要动力,而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促进人口集聚,人口要素与城镇化进程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系统。本文构建关联协调度模型分析近15年来我国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状况。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口集聚水平和城镇化进程由不协调逐步转向协调发展,即初期在传统城镇化阶段,人口集聚水平落后于城镇化水平,而在后期的新型城镇化阶段,人口集聚开始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改善人口城乡结构、人口教育结构、人口就业结构和人口收入结构可以有效缓解人口年龄结构带来的隐患,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口集聚与城镇化继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引入人口迁移重心的概念,并以此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及其变化。作者通过考察人口迁移重心与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位移的联动变化,发现相对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更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省际人口迁移,对中国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促进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仍然是未来中国实现人口与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人口普查资料汇总是普查的一个重要阶段 人口普查就整个过程来说,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制定方案、进行试点、培训普查人员、宣传群众等)、登记阶段,普查汇总阶段和普查资料分析阶段。现在,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已经完成了两个阶段,整个工作已转入第三个阶段,即普查资料汇总阶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也可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因为,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反映国情国力的人口数据,单是登记了,还不等于拿到数据,不进行普查资料汇总,普查登记的各种情况是无法直接使用的。只有把各个项目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整理,得到数字指标,才能给各方面提供制定政策、编制计划、兴办各项事业、研究人口发展状况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大和最活跃的劳动力市场之一。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固然有改革开放的政策因素,但是与其周边地区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也息息相关,正是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下,才形成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力市场。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为今后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一、背景中国西北地区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与资源差别很大,各省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除了反映各省区不同的自然条件,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各省区的社会经济背景与发展的程度。因而比较各省区人口城镇化水平及其差异,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对区域城镇化水平进行比较与分析时,有两个问题应引起特别的注意。首先是如何选择一个具有时空可比性的指标来衡量区域城镇化水平。造成城镇辖区间彼此不同的因素有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研究蒋森中国的城镇化具有二元格局的特征。一方面是城市化,另一方面是农村城镇化。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城镇化以城市化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加快。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农村城镇化仍将是中国城镇化的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