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数量短评 竟 动”句式中,当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完成了时,“竟”介绍给数量短评的主观量为主观小量;当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未完成时,“U晚”介绍给数量短评的主观量为主观大量,在“数量短评 竟 形”句式中,如果“竟”后接的形容词部分的含义为肯定正方向形容词的,则“竟”介绍给数量短评的主观量为主观小量;如果“竟”后接的形象词部分的含义为否定正方向形容词或肯定负方向形容词的,则“竟”介绍给数量短评的主观量为主观大量。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的角度看,语言世界的量范畴有主观量和客观量之分,主观量指的是用一定的语法手段表达说话人对数量的一种主观评价,又分为"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汉语方言的小称是用各种语法手段表示事物小、数量少、时量短或动量小。因此,与"主观小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鄂东方言的小称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儿"尾是表示小称的重要标记,不仅用在名词的后边表示小称,还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短语的后边表示小称。重叠形式也是表示小称的重要手段:名词重叠后表示物体的三维空间量减小,具有小称的功能;动词"VV式儿"重叠形式表示"轻量",也具有小称的功能。量词重叠具有量的离散性特征,离散性是将事物分割成一个个分散的形式,自然与小称有关;形容词重叠表示程度的减弱,也具有小称的功能。鄂东方言的小称与主观小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对量的主观评价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单双音节动作动词与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组合成短语时在内部结构、外部功能和语义上的差异:在某一特定的组合中,“V单”短语通常只表示一种结构关系,而“V双”短语则往往构成多种结构关系;“V单”短语是单功能短语,“V双”短语则常常呈现多功能状态;“V单”短语是单义短语;“V双”短语则较易产生多义。  相似文献   

4.
大量语料证明“就是”让步句可以表主观量,表主观大量还是表主观小量由“就是”指向的语义成分在量级序列中的地位决定:“就是+高量级程度项”,句子表主观大量;“就是+低量级程度项”,句子表主观小量。这个成分的量级特点,也决定了“就是”让步句后件的肯定否定性质,如果改变后件的肯否性质,或者引起不合句法的现象,或者引起不合语义法的现象,或者引起不合语用法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副词“就”、“才”都有多个义项,用法也极其复杂,但是,我们认为与“了”相关的,首先是关于时间的,因此,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只探讨表示主观量“早”、“晚”的“时间词就……”、“时间词才……”两个句式中“了”的隐现问题。“时间词就……”、“时间词才……”在所表达的主观量上构成反义,但是,其中“了”的隐现原因,重要的并不是它们所表达的主观量,而是其客观语义基础。即:“就”表示的是两个历时过程相接发生,“时间词就VP”中的时间词所表示的时点是不断流逝的时间流中一个滚动的点,“就”字句中“了”的隐现与其中动词的自主性、非自主性相关。“才”字句中一般不出现“了”,则是因为“才”已经表示了“实现”义。  相似文献   

6.
《春秋三传》中“实”字的使用《左传》最多。“实”在《左传》中充当主语、宾语、谓语、状语,能修饰形容词、动词、副词。除表示对动作行为或事物的强调、肯定外,还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实现。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起判断词、假设连词的作用。从“实”和“是”、“寔”的关系,可窥见其功能之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四个方面浅谈了“—……就……”这个紧缩复句的固定格式之一的语用问题。四个方面是:一般用于动词性短语之中;在短语或句中起关联作用;强调前一动词动作行为是后一动动作行的条件;强调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8.
介词“向”与动词搭配既可用在动词前,也可用在动词后,本文讨论“走向”后接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的情况。文章首先分析了此格式的构成情况和句法功能,然后归纳总结出了此类非NP可进入的条件,最后分析了“从/由A走向B”这一相关格式。  相似文献   

9.
“最好”的词义演变与主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的“最好”既是一个形容词性短语,同时也可以是一个表示言者主观情态意义的语气副词。“最好”的词义演化是语法化过程,同时也是主观化过程。主观性的不断加强是该词词义演化的一个重要动因。“最好”的演化过程还伴随着它在句子中位置的左移运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高邮话的动态助词“块”与“住”。“块”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后所产生的结果、状态的延续或存在 ,可以用“在某处”替换 ;可以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块”还可表示动作在量上的特征 ,表示动作的量多或量大 (这是未完全虚化的用法 )。用在动词后的“住”在高邮话中或表示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实现 (有时兼有保持的意思 ) ;或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 ;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正在进行。它与动词构成的有关结构及其重叠式 ,各自表示了一定的语法意义 ,本文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那叫一个X"是一种表强调的主观性句式:"那叫一个"在有程度区分的成分前,能强化其程度的非同寻常;光杆行为动词也能通过语境的激活进入该句式,强调这种动作行为的不一般;在强性或极性状态性的成分前则表达对这种状态的"极性"的单纯强调,若状态不是强性或极性的,则也有一定的强化作用。"那叫一个X"的主观化历程为:从表示客观判断的"那叫X"到有主观强调意味的"那叫X"再到主观性更强的"那叫一个X"。"那叫一个X"与"这叫一个X"呈现出使用上的不对称,这与它们作指示代词时的基本用法有关。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常用祈使句“A+V+(一)点儿!”(V代表单音节动词,A代表单音节形容词)表示说话者的态度和意愿,句式中的A常为表示数量范畴的形容词“多”和“少”;而其他语义范畴的形容词只能构成“V+A+(一)点儿!”的句式,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语言现象。而且后一种格式都可以转换为前一种格式,前一种格式一般不能转换为后一种格式。从认知语言学和汉语语法化的角度去探究其动因和机制,可以发现祈使句对语境的依赖性使得表达了数量范畴的“多”“少”使用的频率高,范围广,在人们的头脑中有深刻的认知基础,祈使句与数量范畴建立关联后是无标记项,同时“A+V+(一)点儿!”的语序结构也是保留了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动词前直接作状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3.
“一些”和“一点儿”是用法相似,语义相近,但又有所差异的两个词。本文引入两个概念“主观量”和“客观量”,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揭示这两个词修饰有界名词时,表示的量的差异,即“一些”表客观量,“一点儿”表主观小量。(由于本文着眼点在于比较修饰有界名词的不定量词的差异,对“一点”和“一点儿”不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最简方案框架下,运用vP壳讨论现代汉语中几种典型“给予”义“给”字句的生成,探索这些句式的句法特征。现代汉语几种“给予”义“给”字句是典型与格句在不同句法层面上的派生。典型与格句能否转换为双宾语句式受动词语义特征的影响,只有带“移出”义动词的给字句才能转换成双宾语句式,并进入紧缩式。如果动词只有“移动”义,不带动作趋向,句子进入紧缩式就会产生歧义。句子歧义可以通过区分具体语境中动词的“移出”义和“移入”义来消除。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载……载……”式,共二十二例(除去相同者)。在《诗经》一书中出现频率如此之高的句式并不多见,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将这种句式姑且称之为“载A载B”式。这种句式,就内部结构而言,“A”、“B”词性相同,均为动词或形容词;词义也是相互联系的。“载A”、“载B”为并列关系,一般可以逆置而语义不变。尽管如此,“载A载B”式亦可根据语法关系分为三种类型: 甲类:近义式。这种类型“A”和“B”词义相近,浑言则同,析言有别,合起来表示同一动作持续不断或强调这一动作行为不同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成都话中[tn~(21)]疼、[tr~(21)]疼儿常作粘合式结构中的补充成分,表示程度加深。疼(疼儿)总是在形客词(A)或动词(V)之后,构成“N+A+疼”和“N+V+疼”两类句式。不是所有的形容词和动词都可构成这类句式。有的形容词和动词还可构成带“疼”的把字句。  相似文献   

17.
江淮方言语法散记三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淮方言语法散记三则张其昀一、三种正反问句式并存正反问,又称反复问。在普通话里,正反问是用一个谓词性短语(包括单一个动词、形容词,predlcatephrase,记作:PP)的正反并列形式表示的。──该种形式以下称“并列式”。“正”是用零形式,“反”...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了_1”和“了_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了_1”和“了_2”边勤奋一般的现代汉语语法著作,都把虚词性的、轻读的“了”分为“了1”和“了2”。“了1”是动态助词,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了。”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等语气。十多年来关于“了1”和“了2”...  相似文献   

19.
在古汉语中,“意”“译”连用必须搭配其他成分(如介词“以”)才能组成谓词性短语。“以意译”的字面意思是“根据主观判断进行翻译”,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含义随核心动词“译”的语义引申而发生变化:该短语中的“译”不仅可以表示翻译,还可以表示解释、猜测、演绎等。除了“以意译”,“意”“译”连用的短语还有“随意译”。总的来看,“意译”在古汉语中并未成词,“意”和“译”通常只构成线性关系,但不在同一个语法层面上。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左传》中的否定词“未”的语法功能和表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的表义问题。“未”不是只能对过去表示否定,而是对过去以至现在表示否定,对将来表愿望或可能,强调动作行为的可变性;而且“未”没有“不”的含义,当“未”后跟助动词,没有动态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时,“未”表静态否定,但仍有动态意味,表示“还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