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民性"问题是鲁迅先生带着深刻的悲剧性人性体验之后开始这样的思考和探究的.在<一件小事>中的车夫的行为表现里,他认为在国人中仍然有健全的人格和真正的"人"的存在.<一件小事>反映出鲁迅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对"人性"自身建设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一件小事》是一篇不到一千字的小说,它发表以后曾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在一九二四年《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呐喊>的评论》的文章,它的作者认为《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是“不能说是小说的,并且即称为随笔都很拙劣”。以后,在三十年代,又有人把《一件小事》列为鲁迅小说中“写得特别坏,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的作品。他们对《一件小事》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茅盾在一九二八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3.
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地区去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情况调查,听说有的教师这样处理鲁迅《一件小事》的教学:先集中讲“一件小事”的始末,然后把头和尾放在一起,集中讲“小事”对“我”的教育意义。据他们说,这样做的好处是:由具体到抽象,比较适合青少年的思维的特点,引起学习的兴趣;意义集中讲,也不致于造成重复。就整个语文教学战线来讲,这样的例子也许是个别的。但所反映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一件小事》,是“五四”以来我国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优秀短篇小说。几十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一直被我们选作教材。 《一件小事》的确写的就是一件小事。全文统共只有一千多字,只写了一个主要人物,这个主要人物甚至只讲了一句话……但是主题揭示得那么深刻,人物塑造得那么鲜明,作者的感情抒发得那么感人肺腑。当年的一位北京大学学生回忆说:“在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寒冷的一天,我得到一份《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在课堂里听课时,我把增刊中发表的《一件小事》反复阅读,那人力车  相似文献   

5.
俄国有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说过:那些以为没有比说出一部作品的主要思想更容易的事情的人,必定会犯错误,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的确,确定一篇作品的主题,是一件需审慎去做的工作。对待名家的名作尤需如此。 鲁迅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的主题是什么?历年来通常都是这样概括,即它“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热烈地赞颂劳动人民对自己行为完全负责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了革命知识分子自我批评的精神。”这样便将这篇小说的主题割裂成互不相干的两部分了。为弥补这个明显的不妥之处,就得加以诠释说:“这是一个主题的两个部分,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比较起来,不妨说是以歌颂劳动人民为主,而以对‘我’的批判为副”。这一来,文字更不简炼了。当然,关键还在对这篇小说主题的这种理解  相似文献   

6.
《北方人》2006,(8)
名人与普通人之间并没有什么绝对的距离。因为每个名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日后都可能成为一个名人。普通人与名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影响人生的一件小事。那么,名人与我们之间究竟有怎样不同的成长经历呢?是什么样的小事能让一个孩子日后成为名人?《影响名人一生的一件小事》告诉我们,要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有时候只需要一件小事、一个小小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一件小事》写于1919年7月,发表于该年12月1日的《〈晨报〉创刊纪念增刊》。后收入《呐喊》。作品虽小如珠玑,但对它的认识却聚讼纷纭,各种看法相距很远,甚至相反。以下想择其要点,谈点自己的意见。 一、关于小说的主人公 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车夫,有人则认为是“我”。前者如李何林,他认为小说的主要内容“首先是歌颂劳动人民伟大崇高的精神,其次才是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车夫崇高无私的精神感动之下,进行自我解剖。表现出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对一般知识分子的影响”。(《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陈根生亦认为主人公为车夫。因其“处于情节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1920年写过一篇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收在小说集《呐喊》中,它虽然不是鲁迅小说中最重要的,但却是非常有影响,教人深思的作品,也是极能反映鲁迅先生人格力量的作品。七十多年来人们从中不断受着教育,它是一旦读过之后使人终生不能忘情的那种作品。《一件小事》用难以再短的文字,写了一件也真不算大的事情:在一个刮着北风的冬晨,“我”乘坐的一辆人力车的车夫在无意间兜倒一位衣衫破烂,花白头发的老妇人之后,抛开车上的“我”去主动照看她,而“我”怎样从无动于衷到心灵受到震撼的故事。杨绿女士在1984年写过一篇“忆…  相似文献   

9.
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每当我看到,门外厚厚的积雪,漫天飞舞的雪花,我就会想起,两年前发生在放学路上的,那件令自己一生都不会忘记的一件小事。  相似文献   

10.
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每当我看到,门外厚厚的积雪,漫天飞舞的雪花,我就会想起,两年前发生在放学路上的,那件令自己一生都不会忘记的一件小事。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鲁迅精神是最具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的现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鲁迅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鲁迅精神,就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鲁迅精神,就要以人为本,提高国民素质;弘扬鲁迅精神,就要甘为“孺子牛”;弘扬鲁迅精神,就要坚持“韧”的战斗;弘扬鲁迅精神,就要博采众长,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2.
结合鲁迅文化思想的宏观背景 ,探讨了《孔乙己》的思想内蕴和艺术形式。认为《孔乙己》揭露和批判了整个封建制度和文化 ,否定了专制制度下无价值的奴性人生 ,回击了当时文坛利用小说进行人身攻击的逆流。《孔乙己》以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完美性 ,集中展现了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的天才 ,是世界短篇说小说中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3.
韩国的鲁迅研究分为3个发展阶段,在沦陷期以介绍、评论为主,因将鲁迅视为反封建的斗士而引起共鸣,光复后主要吸收鲁迅反抗专制的精神内核用以争取民主的社会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则体现出将鲁迅的思想与艺术融合、作品分析与时代背景融合、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融合的趋势,而贯穿这3个阶段的是对鲁迅精神内涵的重视,此即为鲁迅研究在中韩文化交流乃至东亚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市镇表象到精神传达--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形象中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乡土小说的审美基调和内在的精神传达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异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模式.其中,以鲁镇为主要叙事场所的"市镇"表象构成了鲁迅小说的叙事中介.深入分析鲁镇的美学特征、鲁镇人物的内涵和鲁迅小说的审美风格,能够对鲁迅乡土小说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论鲁迅早年的立人理想与精神向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战斗精神和批评性实践,是以其早年所确立的立人理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唯其在对古今中外的人类生存现象的考查中有深刻的发现,他才会把个性与精神作为人的建设或曰国民性改造的核心指标,作为自己立人理想的重中之重。这一立人理想,毋宁说正是鲁迅宗教文化人格的一种典型的概括与写照;而其对“精神界之战士”的热切吁求与亲力躬行,则又使他承受了一生的精神苦痛与心灵煎熬。所幸的是其业绩极大地感召了后人。  相似文献   

16.
鲁迅研究的思想意义与学术理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关于鲁迅思想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局面。而学界和民间对于鲁迅思想价值和当代意义的质疑,首先是对过去长期以来的政治性的“学鲁迅”单向诉求的过度反弹;其次,质疑和反弹不应该以否定鲁迅核心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为目的。应该在“鲁迅学”的学术理性的前提下,对鲁迅形象和思想进行还原。与此同时,当下最为迫切的是将鲁迅的核心思想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境遇的现实相关联,作为引导当下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和国民性改造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7.
《铸剑》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的小说<铸剑>是一篇描写眉间尺为父复仇之主题的历史小说;其本事源自晋人小说<搜神记>之干将和莫邪的故事;在此故事的历史演进中,情节和思想题旨皆有变化,至鲁迅才将它创造为一篇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其根源全系尚武爱国复仇为重要特征之越文化的深厚土壤;在日本,眉间尺的故事也受到广泛重视,被改写成多种文学作品;文学的这种古今中外演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亟应得到人们认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讨《野草》及相关时期鲁迅的思想矛盾与心态,我们发现了鲁迅真正关心的问题乃是生命及其存在的价值,并由此更深刻地领会他独特的在世选择和精神平衡法则,从而有意识地继承一些更富于特色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引入"新批评"的"反讽"理论解读中国现代小说,就能打开一个个丰富而深邃的精神空间.以对鲁迅<故事新编>的解读为例,就由此进入了一个由鲁迅独特的生命意识、历史意识、文化意识与哲学意识所组成的,具有巨大认识价值和警示意义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Lu Xun's prose poem Revenge Ⅱ is a adaptation to Jesus' suffering story. It described the process that Jesus was killed on the cross while mirrored Jesus' psychology and antithesis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who save and be saved and the grief of destiny of people who save. At the same time, it merges Lu Xun's deep experience ofllfe: the life philosophy of anti- desp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