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婷 《江海学刊》2015,(2):228-233
现代性的叙事文本构成了中国行政体制变迁的宏大背景,并界定了其理论思维与实践走向,在此过程中,行政体制经历了一场从机构改革向行政体制综合改革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改革的话语变迁,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战略性转型。行政体制的发展轨迹始终植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既被现代化的进程所塑造和改变,又为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体制保障。只有立足于现实的中国语境之中,方能正确把握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命题,正确定位中国行政体制发展的未来走向,从而超越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2.
要全面开创行政体制改革新局面,应科学认识改革的特点和规律,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难点,为此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保持适度规模政府,适应国家善治需要;改革政府纵向结构,构建三级政府体制;改革财税体制,重建中央与地方关系。使行政体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反思与超越:中国行政现代化的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现代化既是一个经验命题,也是一个理想命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而我们国家经济又存在"二元"结构特征的形势下,我国的行政现代化既受到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外源性的吸力,同时也受到国内社会自身力量求变求强的内源性的推力,我们应当在这两种力量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既要避免走向盲目崇尚发达国家的"西化"倾向,又要避免排斥外来一切东西的保守倾向,从而积极、稳妥和快速地推进中国行政现代化的进程。笔者认为中国的行政现代化在移植与借鉴发达国家的行政现代化理论时,要注重自身的本土资源;在追求行政现代化的目标时,要处理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施雪华 《社会科学》2006,(2):113-120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后期,西方各国政府行政领导体制均出现了某些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新变化:从初级集权到集权与分权的平衡。研究西方政府行政领导体制的新变化,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建构既适应现代化一般要求又适应中国国情特殊需要的现代政府行政领导体制,提高中国政府的内部运作和外部治理效能,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破产成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动因.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呈现出了与苏联及东欧巨变完全不同的自身鲜明特征,它不仅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也对社会变迁、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在政治领域里,威权主义体制下的多元化是改革的主要成果和显著特征.对有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探讨应该建立在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基础上,这个认知基础就是必须区分东西方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民族主义在中国现代化改革过程中发挥了整合全社会所有力量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突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  相似文献   

6.
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积极推进行政改革,使行政改革伴随于改革开放的始终。每次行政改革都有特定的背景和明确具体的目标: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发展同步,行政改革也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并向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方向发展。期间,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也在演化与调整.可以概括为从效率为主导向更加注重公平的转变、从政府集权向社会分权的转变、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从适应政策调整到积极推进体制创新的转变,是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价值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7.
朱少文 《兰州学刊》2008,(Z1):20-21
文章基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实践的视角分析中国行政文化现代化的指向,指出行政文化现代化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实践的重大意义,提出其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服务型政府是基于服务行政理念提出的公共行政体制概念。西方国家提出服务行政理念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诉求/参与—回应—责任"模式的民主行政体制目标,是因为原先的官僚行政体制与其基本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冲突,也是因为基本的政治制度能够满足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政治制度供给需要。中国提出服务型政府理念和与西方国家类似的服务型建设的民主行政体制目标,却是因为整个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当下,中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缺乏相关的政治制度供给,因此,加强相关政治制度的供给,不仅是继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政治体制改革战略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单位体制生命力衰减的根源及其后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单位体制是中国在革命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诞生出来的一种社会调控体系。单位组织按照其级别高低和职能与行业分布不同 ,被政党和行政的力量分割成若干个平行林立的管制领域。单位体制的构建服从于中国现代化逻辑的需要 ,但是 ,由于单位的调控功能逐渐压倒了其扩充社会资源总量的能力 ,从而导致了单位体制生命力的衰减。中国社会调控体系的重构 ,应致力于对单位主权这一意外后果的克服与清除  相似文献   

10.
位居我国政府架构中第三层级的地级市,由于经济上市县争利,行政管理上削弱了县级自主权,又限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导致调节城乡关系乏力,其地位和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取消地级管理层,最终实行省直接管理县体制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但目前其条件还不成熟.现阶段,我国市(地)级政权体制改革应走"弱市"之路,而且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全面推行"省管县"体制做准备.  相似文献   

11.
刘健西 《兰州学刊》2003,(4):165-166
行政文化是在实现行政目的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任何一种行政体制及其行政过程都必须要有一定的行政文化作为支撑 ,它是行政管理的灵魂。随着我国加入WTO ,成为这个“经济联合国”的一个新成员 ,给我国行政文化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只有抓住入世的契机 ,对传统行政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 ,使全球化与本土化紧密结合 ,才能有效推动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前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的活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行政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有不少被不适应的行政体制给削弱或吞噬了。我国已经到了不大刀阔斧地改革行政体制,经济就无法高速发展的地步。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是一种什么关系,我国行政体制到  相似文献   

13.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晚清,在中外时局逼迫及体制精英诉求下,清政府通过政策变革、体制调整开辟了由官员现代化到民众现代化的自强之路。自洋务运动开始至清末新政早期,中国"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官员现代化,即所谓的"开官智"教育。日俄战争后,随着"新政"向"宪政"的过渡,中国"人的现代化"除了继续"开官智"外,还有"开民智"方面的努力,中国社会进入了官智、民智齐头推进的新阶段。开官智、民智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拘泥于自然科学知识,西方国家的政治智慧和体制优势也被大量借鉴。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了。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传媒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经历着自身的体制变革。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审视,传媒体制的变迁历程经历了"二元化"改革探索期、"市场化"改革发展期和"双轨制"改革深化期三个阶段。新时期我国传媒体制变迁的路径选择和体制变革包含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路径模式,只是在改革进程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不同;促使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动力因素则为明晰产权的欲求、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变迁主体的意愿。  相似文献   

15.
地方市场封锁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市场封锁行为屡禁不止、时有反复,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本文指出了地方市场封锁的表现形式与危害,分析了其成因,并对其根除的途径作出了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闫志刚 《理论界》2013,(5):10-12
纵向行政体制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的行政体制改革多关注于横向方面。忽视了纵向方面的内容。纵向行政体制所存在的行政控制导向问题已成为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障碍,如果不加以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将止步不前,此文在分析行政控制型纵向行政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纵向行政体制的五项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一、公证体制行政化现象描述及弊端分析 所谓"公证体制行政化",是指公证机关按照行政体制的结构、运作模式构建和运行.在中国"行政本位"、"行政泛化"的历史、社会背景之下,公证体制自恢复之始即被"行政格式化"了:公证处是国家机关,公证人员占国家行政编制.此种行政管理体制在适用之初确为我国稚嫩的公证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现行体制在经济上的市场经济取向和政治上的民主法制取向的冲击之下显得凿枘不投,其与市场经济天然契合并因此而勃兴的属性难以体现.故公证体制改革伴随着中国社会结构所面临的深刻变革及轰轰烈烈的司法独立运动而再次提上日程.任何改革的内发性动力均源于现行体制及其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公证改革亦不例外.以下笔者将对我国公证体制的行政化现象较为集中地加以描述及评析,以期论证"行政化"是公证体制的病理原因以及公证改革"非行政化"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范红霞  戴素萍 《兰州学刊》2005,1(3):255-257
清末地方自治是预备立宪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它的实施是清廷与资产阶级的共同需要,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中有益的初步尝试.清末地方自治虽有诸多局限性与不足,但它却引领了近代的政治革新,助益了近代地方行政体制从省到乡镇的现代化转型,冲击了中国的专制统治体制,初步形成了具有科层化、法制化、一体化的现代地方行政体制.  相似文献   

19.
论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与政治文明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江虹 《学术论坛》2005,2(4):40-43
在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行政体制)的演变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与现代化的一条主脉络。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从太平天国革命、戊戌维新、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的政治建设、政治变革中均以制度选择和权威变化不适应而失败。历史经验表明,在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制度文明是核心,而权威的理性化、世俗化发展则是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的先导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在理论上可以吸取西方国家市场化行政改革的优点 ,但由于国情和体制的不同 ,而且由于西方行政改革本身的缺陷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不可能模仿西方市场化模式 ,而必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