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朱法武 《东岳论丛》2008,29(1):205-206
作为中国古代长期的统治思想,儒家文明对于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这个论断当已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儒学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儒学的家庭与社会伦理观以及国内政治思想的层面,但是对中国古代重要政治现象之一的中国传统对外关系  相似文献   

2.
杨国桢 《学术研究》2015,(2):92-95,2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通过海洋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文化研究的核心价值,是论证、阐释、弘扬东方的海洋文明、海洋文化,改变东方有航海活动没有海洋文明、海洋文化的旧思想观念。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借鉴和海洋文化的理论支撑。认识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和勇于探索、崇尚和谐的海洋精神,树立中华海洋文明的自信。认识中国的海上特性和海洋社会,改变海洋发展陆地化模式,培育海洋意识,改变以往的思维定势,逐步消除制度歧视和文化排斥。在新的海洋时代,实现思维观念、生产方式的改变,赋予海上丝绸之路以新内涵,东方和中国讲海洋故事的能力就能进入新境界,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封禅书》等相关材料,就秦始皇海洋意识形成的基础、秦始皇对海外世界的向往与徐福东渡计划的提出和批准、秦始皇的造神以及水神与海神信仰三个方面,指出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探索海洋和挑战海洋意识的皇帝,表现出对海洋的占有和控制的海洋政治观,他不断到海边巡游,甚至不惜进行海洋航行以战胜"海神"之恶神,正是秦始皇的海洋意识才使秦朝这个内陆发展起来的国家,迅速成为一个包括着渤海、东海和南海的中央集权之中华大国。中国并非如日人所述系"南船北马"的"两个中国",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华文明不仅是"大陆文明",也是"海洋文明",从内陆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伟大的航海民族,可以说,将海洋作为陆地的延伸和"天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建构海陆文明一体中华大国的基本范型,在秦朝已经确立了其发展的基盘。  相似文献   

4.
<正> 一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老的中国文明,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周围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进程,有时甚至使整个世界的历史为之改观。同时,中华民族的历史也从未脱离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潮流的制约。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产品也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所要研究的,正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同外部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关系和交往。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以世界历史为背景来探讨中国历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的空间,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方式和意识观念。新一轮的"圈海"竞争背后是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东方逻辑与西方逻辑之间的相互冲突与逐渐融合。这是中国面临的一次挑战和崛起的机遇,要在纷繁复杂的海权争夺中突出重围,就需要整体、系统地把握海洋事业的发展方向,就需要首先在思维层面上占据制高点。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明从静态的角度指的是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指的是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层次.中国古代政治意识文明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其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其主要思想表现为对圣人的"德治"、"仁政"的张扬和对"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的推崇.西方古代政治意识文明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代表人物为亚里士多德,其所宣扬的是"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与法律至上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7.
吴明益小说《复眼人》融合了"自然写作"和"海洋书写"两大主题。小说批判掠夺式的旧有海洋意识和将海洋利益化的行为与逻辑,以生态整体观否定"海洋-陆地"二元对立及海洋文明优于陆地文明的价值序列论;并将海洋观察与社会体察相结合,在社会文化整体观中认识和理解海洋问题,由此得出环境污染的产生人人有份,其解决应有全社会来共同面对和承担的认知。"海-陆"一体生态整体观和"适当取用"的消费伦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在台湾海洋文学中多所体现,对我们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海洋"作为一个承载着现代意识、世界想象和生命觉悟的特殊意象大量涌入中国现代文学,深刻变构了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想象和世界认识,持续生发出一种新的海洋意识。在现代中国文学表达中,"海"经历了由已知向新知、由边缘向中心、由混沌向辨实的更变,其中纠缠着理想与日常、异域与乡土、自我与他者的冲突。这渐渐塑形的现代海洋意识,正折现着现代中国在文明转型中的种种憧憬、热忱、尴尬和困惑,蕴含着现代中国的文化个性和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9.
2007年9月19日至21日,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国研究中心主办,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协办的"儒家文明与中国传统对外关系暨中韩传统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  相似文献   

10.
环境意识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传印  陈得媛 《学术研究》2007,(12):105-109
文明发展的延续性实质上是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只有文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文明的发展才能长期延续。中国古代文明持续而没有中断的发展与中国古代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上的环境意识密切相关。这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内核的环境意识能有效地防止人的物化,抑制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确立以代际平等为基础的资源利用原则,从而保证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私法文化的商法在中国古代已经存在,由于大陆农业文明决定着我国古代商法呈现出与欧洲海洋文明下的传统商法迥然不同的态势,在“重本抑商”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古代商法呈“之”字型发展轨迹,并导致官商现象的长期存在。因此,在探讨中国古代商法时,我们不能机械地比照欧洲商法内容,方枘圆凿;在移植西方现代商法时,我们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不能削足适履  相似文献   

12.
《四川社科界》2006,(9):41-42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不仅输出到周边邻国,还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过巨大影响。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代表的70多项科技发明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几百年来,中国逐步落后,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呈现严重的逆差。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不久的2020年中,日本汉学界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全面搜集日文论著中战国秦汉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析分为文献研究、政治制度史、社会习俗、对外关系、学术思想以及考古与美术史等分支领域,逐一介绍其具体观点。文章在对研究内容进行概述的同时,措意于呈现研究方法及学界最新趋势与动态,并略述及日本汉学界与中国及欧美的学术交流意识,期待能为世界范围内的古代中国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1月11日,"海洋文明与战略发展高端论坛"在厦门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就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性,海洋文明与中国历史的关联,海洋文明与中国未来的发展,发表精彩的演讲。他们呼吁人文社会科学界从战略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为世界城市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即有相对繁荣的城市经济和独树一帜的城市文明.本文仅就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形态进行初步的探索,认为其特征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性追求,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2)强烈的整体意识,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3)重视院落的空间组合变化,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6.
文明是人性的存在内容,古代文明是古国心灵的律动.史学界对古代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研究中,遵循剩余→私有→阶级→国家=文明的模式,在这个直线上升的固定化模式中文明的实质脱离人而被转移为国家的存在;文明的起源渊于"剩余"而成为私有制的产物;文明的形成在于社会的分化而成为阶级争斗的结果.这个模式的"底线"是阶级矛盾,根本的问题是文明脱离了人.文明脱离人而将文明等同于私有制、阶级、国家,在古代文明的研究中会出现许多误断,也不能揭示古代中国文明起源的状况.文明脱离人,多元、博大的古代中国文明将成为单一的僵化的文明,充满东方人文情怀的文明将成为无人文意蕴的野蛮文明.呼吁史学家们从泛阶级论的无意识中走出来,用新的理念与情怀重新审视古代中国文明.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以至中、西亚地区文明交流互动的交通线路,学术界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经历了三次高潮,在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时间、主线路及道路的主要作用,以及经由南方丝绸之路,中国文明对外传播的时间、路径、途径、机制、内容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充分认识到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将南方丝绸之路放到整个欧亚古代文明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大大推进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作为审美范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意识与中国古代诗歌比喻象征传统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意境"虚实结合"的基本创作手法,"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学特征,"言"、"象"、"意"的包蕴性和层次性以及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特质与功能等,都深受中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和<周易>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在它们那里找到这种渊源关系,这对以后意境理论的发展和完备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和思维视野,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金文、古代墓室和日晷、博弈棋局等文物中普遍存在的"亞"字形图形在原始文化中的具体含义,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在史前文明中,人们从太阳观测中得出"亞"字形观念以及"亞"字形由对大地之形的描述上升到精神性形式母题的过程,透视出古代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思维模式。而"亞"字形和古代礼制、"亞"字形变迁与中国古代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也正是这种宇宙观念和思维模式发展的具体体现,其中蕴涵着中华文明的独特品格。"亞"字形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异,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探索各文化之间联系的可能性线索。而"亞"字形最终堙没在东方文明里,却成为西方文明的神性象征,从中可以总结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礼论及仪礼中包含丰富的情感文明意蕴.一方面,文明源于情深,显示了"文明莫过于善"的思想实质;另一方面,情感要有涵养,也必须具备"文明"的气质."仁"是情感文明要达成的最高境界,而礼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建构性途径.情感文明寓于礼,礼练就情感文明.中国古代情感文明思想体现出合礼化原则、"仁义在先,情爱至上"的价值性取向、中庸性特征、等级性色彩以及"主善慎罚"的仁政倾向.中国古代"礼"的情感文明思想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