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以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独特视角切入时间论题,从而与旧唯物论、古典唯心论、国民经济学、现代生命哲学和生存论等各种时间理论区别开来.从“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这一总的时间观出发,马克思全面分析了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和未来理想社会中人的三种发展状态——也即时间的特质,特别是现代社会时间的全面异化问题.马克思的时间理论不仅是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思想武器,同时对于促进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社会转型期加快移风易俗、维护劳动者权益、节制消费主义等等从而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性质上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是一种现代技术批判哲学,批判的目的是澄清现代技术的历史性前提,划定技术批判问题上的两条界限。马克思追问了现代技术的本质,揭示了现代技术的历史性质和社会形式,揭示了技术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人的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阐释了技术与人类生活世界的关联性,揭示了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三种不同类型和特征的"人类生活世界样式"。马克思区分了技术本身和技术使用的社会形式及方式,提出了未来社会"新的技术人类生活共同体"理想,划定了与实证主义、浪漫主义之间的原则界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切入,构造了“资本”这个“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施米特从政治危机切入,构造了一种区别于凯尔森“纯粹规范论”的“主权决断论”。施米特深刻地揭示了“决断”这一似乎是完全空洞的概念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但他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黑格尔“辩证的决定论”的经济学版本,则是忽视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的辩证法”中所蕴含的内在张力,误读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如何以马克思“资本的逻辑”为参照,构造一种“决断的逻辑”,以作为把握现代政治生活的“抓手”,当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张曙光 《学术研究》2005,1(1):28-39
本文认为,现代性问题归根到底是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命运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性质并找到解决的途径,我们特别需要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矛盾性及其历史向度的思想.文章循着马克思的思想历程,考察了他对西方历史上有关人和世界二重化的思想资源的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换和发展,重点论述了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一是马克思如何基于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重新看待人及其生活世界的二重化和人的内外部相互关系的;二是马克思如何敞开了人类的历史性存在,历史和历史性的真正含义和重要意义是什么;三是马克思如何依据关于人的存在的历史性思想,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现代人的命运的;四是通过对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的此岸"与"彼岸"以及对古希腊文化永恒意义的礼赞,揭示了马克思思想中未被人们重视的另一向度.文章认为,深刻领会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历史性思想及其理论可能性,并给予开掘和拓展,对于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明确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和人类前景,具有极为重要和迫切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生活世界观的精神实质及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生活世界是马克思解决传统哲学存在的问题,走向新唯物主义的开始。然而,仅仅把研究视域从理论转向生活,这样的生活只不过是一种实存,它与人的生活并不是等同的。马克思是从现实性的意义上来谈论人的生活的。这样,马克思所说的生活世界即是现实的生活世界。马克思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特性,并通过对异化劳动这一现实存在的批判,致力于超越现实不合理生活的应然的、理想的、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公共生活世界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6.
私有财产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关键词。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工业社会既是现代工业资本的绝对胜利,又是私有财产对人的统治的完成,这种以最普遍的形式存在的世界历史性力量,是任何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人们所无法回避的。通过对私有财产的全面反思,马克思揭示了这种以私有财产形式存在的世界历史性力量,以及人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实现自我解放的现实必然性,从而为人类的解放指出了一条可能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在本质上是现代哲学,而现代哲学则是一种生活世界观和生成性思维。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与现代西方的某些哲学家注重日常生活或精神生活不同,马克思所理解的生活世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马克思哲学核心价值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价值原则可概括为:解放人、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塑造人。深入挖掘马克思开辟的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道路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黑格尔、马克思、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思想比较中寻找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反思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矛盾,考察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途径,探讨通过民间组织分担政府部分公共职能,拓宽人民参与公共生活渠道,从而有效解决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社会哲学理论,直面生活,在理解、把握所处时代社会变革过程的性质、特征、规律和趋势的基础上,为推进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我们今天所要建构的社会哲学可以说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和发展。从世界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发展的总体上看,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转折过程并没有结束。因此,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形态矛盾和内在规律的学说,关于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学说以及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结构的分析和批判,对于我们把握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过程仍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袁立国 《学术界》2012,(9):158-165,288
自然概念是现代政治自主性的逻辑起点,它表现为启蒙哲人把人性的自然维度确立为社会生活的根据和最终目的,由此产生了以私有财产权为核心的市民社会法权体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拒斥了启蒙政治对人的自然主义态度,认为人的存在是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是历史的生成过程,共产主义是以人的现实存在为根据不断变革不合理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实现了政治哲学的存在论转向.  相似文献   

11.
吴楠  朱虹 《北方论丛》2008,4(2):118-121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是马克思区别于其他现代性理论的核心。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这种关系切入现代性理论,一方面深化了政治哲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丰富了马克思现代性理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背景和主题是人与社会的分离,其核心内容为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市民社会的方法论批判,第二阶段为市民社会的实证性批判,第三阶段为市民社会的现象学批判。现代性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实现共产主义,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公共阐释已经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的公共议题,既有讨论所达成的主要是关于阐释对象特别是阐释规范方面的理解,相对而言,关于阐释主体的讨论似乎尚待提出。在这个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一些基本思想值得作为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按马克思的见解,公共阐释之主体方面的历史性前提,乃是现代的独立个人。这种个人并非天然的个体,而是由人类社会辩证的、历史的规定所构成的主体。阐释之公共性,即成立于这种历史性的主体前提条件之下。  相似文献   

13.
大家知道,马克思和列宁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以及体现这些原理的再生产图式,不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是有效的,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也是有效的。但是,马克思和列宁的再生产图式舍象了许多因素。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中,要运用这些图式,就必须把它进一步地具体化。本文拟就再生产图式具体化问题的一个方面,即在扩大再生产图式中反映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趋势要求建设与国际范围的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相适应的公共行为准则。全球性德育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人)公共行为准则的研究、体认、确立和普及。全球性道德是现代道德的基础部分,社会主义道德应在这个基础上构建现代道德景观。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中,有几个不同的人学基本范畴,它们是马克思在分析人的问题时经常使用的。这些关于人的总体范畴有个人、实践、活动、生活以及存在等,其中存在范畴是与其它范畴的现实涵义相同的,是在同一语义上被马克思使用着的。例如,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也即人的活动,他说:“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存在”是从人的本体角度说的,“活动”则是从实践角度说的。又如存在也即生活,他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生活”是从人的生存过程角度说的。马克思的这些人学范畴对后来的西方思想史,——在更大范围内是对世界的社会运动——发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辉 《理论界》2014,(2):1-4
马克思通过对19世纪市民社会的研究发现,人与人的关系在物质交往中发生了异化,市民社会成为有产者对无产者剥削和压迫的资产阶级社会,必将被"自由人的联合体"所取代。当前,中国的民间社会正在形成。与西方的市民社会相比,中国的民间社会有着自己的生成机制和逻辑功能,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社会的功能由批判向建设转向。基于我国政府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公民参与公共生活可以有效地影响或决定国家政策走向,争取公民多元利益的实现,同时民间社会也是防止政府公共权力异化的强大监督力量。通过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增强民间组织的自治性,可以促进民间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透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总结和概性,可以从中发现其更不深刻的理论意蕴,揭示出马克思哲学冲破思辨传统羁绊,开拓人学视野的哲学理路--从自然维变、社会维度和实践维度三个着眼点切入,探讨了人的存在根据、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的存在本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探索,很长时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理论界探讨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自马克思的《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伦敦手稿在我国出版后,人们对手稿中所提出的社会发展“三形态”图式重视非常,众多研究者认为其以人的发展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精神;又因其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切合我国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并认为其比传统的“五形态”说更能合理地解释历史的实际情况,解释各国的历史实际。这些观点直至今天仍有很大影响。那么,马克思伦敦手稿中提出的三形态图式…  相似文献   

19.
观照我国公共生活的现代建设,公共生活的形式化、公共生活的私人化、私人生活的公共化是其实然困惑;无序参与向有序参与演进、单向方式向多向方式拓展、利益引导向责任引导转变是其应然趋势;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加大法治建设、协调推进社会建设是其或然路径。  相似文献   

20.
私德和公德各守其位--解决道德危机的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当今的道德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人的良心变坏,问题出在道德模式的错位运用,即由于公德缺位从而不得不用传统的私德伦理来解决现代工业社会的公共生活伦理问题。公德与私德虽然各自对应着不同的社会文明,但在当代社会里又各有其不可忽缺的功能。让私德与公德在各自的领域里共同发展才是我国21世纪道德建设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