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清时期红夷大炮的兴衰与两朝西洋火器发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鸿亮 《社会科学》2005,2(12):86-95
徐光启是明末最早提倡引进红夷大炮以对后金八旗军作战的先驱之一。他在红夷大炮的引进和仿制、火器营的编练等方面劳神费思,最终却因河北吴桥兵变的恶果,使红夷大炮成为清军逐鹿中原的强大杠杆。这是明清双方新旧力量的角逐,西洋火器的推广受到传统社会制度、军事制度的制约和早期西洋火器的自身缺陷等因素所造成的。在徐光启辞世后的200多年间,红夷大炮从质上讲无大的发展。其原因显然是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封建制度及观念的惯性对火器变革的阻碍作用、中国火器理论在明清两朝发展的滞后、封建统治者对火器长期持夜郎自大的心态等。  相似文献   

2.
古朝鲜从国外,主要是从中国和日本引入与改进火药和火器的发展史及其特征进行了考察.当时南宋时期中国火药制造术已经传入朝鲜,17世纪后期朝鲜所用的煮硝法有别于中国,发火和铁信炮不同于中国模式的新火器等观点提出了质疑,并发现:朝鲜从中国多次引入煮硝方后,经过焰硝提取术的四次变革,焰硝的纯度和产量均得到很大提高;朝鲜制造和使用的火器种类比较少.17世纪中期之前,以使用发射箭簇的铳筒为主,但是发明了不同于中国型式的火器,如火器战车和震天雷等;自然资源以及技术等的限制造成火药产量难以满足需要;西式火器则主要在17世纪从日本引进.  相似文献   

3.
明代火器的发展,火炮部队的创立与训练,以及对西洋火器与技术的引进,在我国军事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明朝火器在军事上的应用,促进了军事制度、军事思想与军事战术的发展,使战争走向了以火器“为军中利器”的新阶段,为军事近代化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们因传教之需向中国输入了大量的西洋绘画。西洋绘画的输入对中国传统画风产生了重要影响,画坛上开始出现传统绘画与西洋绘画相融合的新局面。“西画东传”是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耶稣会士与火器传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徐光启、李之藻等引入火器之评述我国兵器发展史截至明朝末年,可分为两段:从远古到五代为冷兵器时代,所谓"十八般武艺,件件皆能",就是这个漫长的兵器时代的写照;北宋以后为冷兵器与热兵器(火器)并用时代。冷兵器的性能,是以近战肉搏为主,对于城堡的攻守战则缺乏威力;而热兵器则可用于强力攻破,杀伤较远距离的强悍敌人。火器的产生,源于火药的发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并用之于战争的国家。早在唐哀宗天佑初年,郑攻豫章,就"发机飞火"①,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将火药用于战争的记载。然而,它和整个科技发明在中国…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初,当中国现代作家们开始走向世界文学这一艰难的历程时,中国新文学批评的现代意识也随之生成.现代意识以其勃勃生机给文学批评带来了民主气息、宽容意向和开放眼光.新文学的倡导者和活动家们从西方攫取输入的不仅是文学作品,还有五花八门的文学思潮和批评模式。让这些“洋货”流涌进来,其意无疑在于与传统的惰性相抗衡,从而冀求在这种碰撞、交汇中诞生新型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在创作和批评相辅相成中建构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系统。这种自觉意识,在当时文学界最有影响的《小说月报》的《改革宣言》中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同人以为今日谈革新文学非徒事模仿西洋而已,实将创造中国之新文艺,对世界尽贡献之责任。……西洋文艺之兴盖与文学上之批评主义(Cri ticism)相辅而进;……‘必先有批评家,然后有真文学家’,此亦为同人坚信之一端;同人不敏,将先介绍西洋之批评主义以为之  相似文献   

7.
严复的翻译:近百年来中西学者的评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前言严复的翻译工作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事,肯定严择之贡献的学者颇多、例如梁启超认为严复是清未输入欧化之第一人,代表了本国西洋留学生介绍新思想的开端。任公自讽地说清末西洋新思想的输入,在开始之时是囫囵吞枣,乱无章法,此种译介工作可称为“梁启超式的输入”;而第一位精通外文,能避免上述缺陷的译介者,就是严复。①蔡元培说近50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候官严复为第一”,o革命党人胡汉民则称严复是“译界泰斗”,又说:“近时学界译述之政治学书,无有能与严译比其价值者”,②更有不少人将严复与林纤并列,…  相似文献   

8.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现代化的严峻挑战。办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先进的中国人曾经进行了艰难的探索。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从器物层面上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90年代的戊戍维新运动和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则是在理论和制度层面探索中国的现代化;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人们开始在思想文化层面,特别是在国民素质的建构方面,进一步探讨中国的现代化,由此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较早在思想文化层面进行探讨并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梁启超。从此以后,人们开始自觉探讨国民素质现代化的建构,从梁启超的新民说,到鲁迅改…  相似文献   

9.
三、伦理革命与庶民主义 对于19世纪后期的"中体西用"论者来说,宪政只是一种从西洋文明引入的"有用的"制度,其作用是要保卫和保守中国文明之"本体",也就是所谓"保种""保国""保教".进入20世纪之后,原来意义上的"体用说"动摇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保种""保国""保教"的内在涵义,对民主的认识也逐渐从实用层面上升到价值层面.  相似文献   

10.
洋务时期的全球文化观念是对华夏文化中心论的突破.在重新审视中国和实际观照西洋的基点上,洋务时期的一部分中国人开始从“天圆地方”、“中央之国”、“天下第一”等“天朝”神话中醒转,寻回和重塑中国的真实形象,率先实现了由“天下第一”到“全球之一”的心理变革.借助于洞察和思索,洋务时期的中国人开始正视和认可西洋“风教远胜中国”的现实,西洋人和西洋文化被纳入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认知范围的扩展促成了文化心态的开放和多元。传统的“天朝”观念所卵翼下的“华夷之辨”的精神围墙被推倒,一种崭新的文化多元思想日渐萌生并形成.中西文化“通”“同”说的出现是洋务时期中国人全球文化观念形成的一大标识,它从“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力主泯中西之界限,破中西之壁垒,以“同”求“通”,以西补中,由此实现对西学的延纳和中西文化的重构和整合.洋务时期的全球文化观念是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和制约了洋务运动的成败.  相似文献   

11.
徐畅 《天津社会科学》2012,3(3):131-134
在梁漱溟看来,近代中国乡村之所以被破坏甚至崩溃,主要是因为受了西洋文化的压迫和打击,并由此引发中国内部问题,导致中国文化失调所致;解决之道是必须建设新的社会组织,具体路径则以中国的"老道理"为根基,从改造乡村组织入手,重建中国文化。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则是以乡村为基础,建立真正符合人类心性的新文化、新社会。  相似文献   

12.
汤开建 《学术研究》2002,4(6):49-54
本文所谓的西洋音乐,是指由欧洲人直接传入澳门及中国内地的欧洲音乐,包括乐曲与乐器。明中叶以后,西洋音乐随着欧洲商人与传教士的东来,传入中国。首先在澳门,并经澳门向中国内地进行传播。本文结合大量中西文材料,对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洋音乐在澳门的传播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考证,并得出了澳门是西洋音乐传入中国的发祥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九二一年初,茅盾在《〈小说月报〉改革宣言》中说,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将于译述西洋名家小说而外,兼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之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之方法”。实际上,在主持《小说月报》之前,茅盾已经开始以此作为自己文学活动的宗旨和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谓的西洋音乐,是指由欧洲人直接传入澳门及中国内地的欧洲音乐,包括乐曲与乐器。明中叶以后,西洋音乐随着欧洲商人与传教士的东来,传入中国。首先在澳门,并经澳门向中国内地进行传播。本文结合大量中西文材料,对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洋音乐在澳门的传播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考证,并得出了澳门是酉洋音乐传入中国的发祥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以今东北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在近代以前呈现着渔猎耕牧交汇或兼备的四大经济形态,并与华夏、东胡、濊貊、肃慎四大族系相对应。纵而言之,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缔造的核心力量多次集中在这里孕育呈现:从商朝南下到五胡乱华、从鲜卑人在中原建立北朝到辽金两朝开拓中原,再到元、清两朝分别统一中国全部陆疆与中国整个陆海疆,大凡开局与收关的重头戏,都在这个舞台上登场。推究其深层原因,则与该区域塑造的经济生产方式、军政体制与文化性格息息相关,辽东历史上诸政权之统治民族正是凭借其尚武崇文的军政体制、勇于融合异族的民族政策、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开疆拓土,统一辽东乃至最终底定中国。  相似文献   

16.
明正德年间,也就是明政权内外危机总爆发的前夕,西欧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殖民者,便把他们的侵略魔爪伸向我国的东南沿海。在反对西方资本主义殖民者的斗争过程中,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特别是西洋的火器,就被中国人所认识。由此“师夷长技以刺夷”的战略方针和措施,也就不再是二百年以后林则徐、魏源的首创,而是在这之前,也即明季如火如茶的军事生活中得到过具体地实践。笔者就此,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后期,吕宋票传入中国。对此西洋舶来品,晚清当局以及舆论媒体对其因立场以及视角的不同而产生或赌博或娱乐的差异认知,并由此而有着对吕宋票或禁回弛的不同主张。  相似文献   

18.
文化传统和综合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哲学的特点和贡献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有许多人对用西方的逻辑分析方法来整理中国哲学所带来的问题 ,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有意义的。冯友兰先生、金岳霖先生等人都对“中国哲学”和“中国的哲学”进行了区分。我在《中国哲学大纲》和其他的文章中也对这个问题发表过意见 ,我现在依然坚持那时候的看法。也就是说 :“中国哲学与西洋哲学在根本态度上未必同 ;然而在问题及对象上及其在诸学术中的位置上 ,则与西洋哲学颇为相当。”①“区别哲学与非哲学 ,实在是以西洋哲学为表准 ,在现代知识情形下 ,这是不得不然的。”② 基于此 ,我认…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明代的火器文献我国火器制造与使用历史悠久,而标志火器技术思想成熟和大发展,火器科学技术理论体系形成的专著则始见于明。明代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战争的刺激,火器制造与使用的研究受到统兵将领较多的重视,在历代积累下来的丰富制造和使用经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三、伦理革命与庶民主义对于19世纪后期的“中体西用”论者来说,宪政只是一种从西洋文明引入的“有用的”制度,其作用是要保卫和保守中国文明之“本体”,也就是所谓“保种”“保国”“保教”。进入20世纪之后,原来意义上的“体用说”动摇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保种”“保国”“保教”的内在涵义,对民主的认识也逐渐从实用层面上升到价值层面。“保种”的提法基于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假设,即白色人种要在生存竞争中消灭、淘汰包括黄色人种在内的有色人种。经过“八国联军”一役,中国并没有变成殖民地,使中国知识分子大大减轻了对种族生死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