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古西征对穆斯林世界的命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旭烈兀西征引发了穆斯林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动,导致波斯尼查尔派和阿拔斯王朝的覆灭,建立了蒙古贵族统治的伊利汗国。伊利汗国的伊斯兰化使一个新的穆斯林文明在旧文明的灰烬中兴起;旭烈兀西征也对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和苏菲主义的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速混察·阿合是伊利汗国政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先后侍奉过旭烈兀、阿八哈及阿合马三代伊利汗,并一度参与辅政,地位十分显赫,然而过去的西方学者几乎都将他与另一位出自蒙古速勒都思部的同名显贵混为一谈。本文通过波斯、汉文史料的对勘,考证出速混察是畏兀儿人,并对其生平事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就畏兀儿人群体在伊利汗国政治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探讨,指出他们是汗国统治集团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3.
求芝蓉 《西域研究》2023,(1):82-95+171-172
搠力蛮部探马军,是13世纪30年代蒙古派出西征并镇戍边境的军队。在搠力蛮、拜住的相继率领下,到13世纪50年代,这支军队盘踞外高加索地区,有了半独立倾向。伊利汗国建立后,为加强中央统治,不得不剪除这一军事、政治障碍。拉施特在《史集·部族志·雪泥部》中插叙了搠力蛮部探马军在伊利汗国时期的变迁,揭示了历代伊利汗通过各种手段,制约并削弱该部的过程。从旭烈兀到合赞,伊利汗国逐步蚕食这一帝国早期遗产,最终将其剪除。  相似文献   

4.
论元朝与伊儿汗国的关系徐黎丽忽必烈和旭烈兀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次子和三子。1258年,旭烈兀在波斯建立了伊儿汗国。两年之后,忽必烈在中国建立了元朝。他们两人为发展双方的良好关系打下了基础。由于忽必烈统治时期的元朝(1260─1294)与伊儿汗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徐良利 《船山学刊》2010,(1):176-179
蒙古第三次西征的根本原因是蒙哥汗秉承祖先传统的征略政策和满足游牧贵族掠夺物质财富的需要以及亦思马因派的刺杀恐怖行为对蒙哥大汗的安全及其统治构成严重的威胁。而蒙古人在中亚和西亚的早期行政统治以及蒙古军一直驻扎在阿塞拜疆的木干草原则为旭烈兀西征打下较为坚实的政治基础。十三世纪中叶伊斯兰世界的分裂和十字军东征运动的日渐衰落又为旭烈兀西征并最终灭亡阿拔斯王朝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十三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成吉思汗诸子后裔差不多都先后扮演过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主要角色。长子术赤的儿子拔都指挥了对欧洲的远征,稍后,建立了包括今苏联欧洲部份的金帐汗国;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成为帝国首脑;四子托雷的诸子是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我国历史上的元朝、伊朗的伊儿汗国,就是由托雷的二子和三子建立的。在那风云突变的岁月里,一直默默无  相似文献   

7.
察合台和窝阔台分别为成吉思汗长委所生次子和三千。他们以成吉思汗生前所分兀鲁思(封地)为基础,在蒙古帝国分裂后形成察台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并在蒙古、中亚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史学界对家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内部研究已相当深入,但对他们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本文试图从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开国的关系入手,探讨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及对蒙古和中亚的影响。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汗国虽形成于蒙古帝国逐渐分裂之后,但探讨察合台开国与窝阔台汗国的关系不应局限于蒙古帝国分裂之后,因为察合台汗国和寓阔台汗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玉,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涵义和地位。玉石及其制品的外输带动了中华玉石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于阗玉石自上古时代就开始输入伊朗地区,被用于制作刀剑配件、带饰、戒指、杯碗等物件。中古时代以来,亚洲大陆上次第西迁的游牧部族将东方的玉石文化传至伊朗。波斯、阿拉伯语文献记载了有关于阗玉石种类、产地、用途及制造工艺的丰富信息。契丹人在中亚建立西辽政权后,中国的玉器风格也传入伊朗东部地区。至13世纪蒙古人征服伊朗,伊利汗国受元朝玺印制度的影响,将汉地玉石文化移植到伊朗,形成了"以玉为尊"的政治文化风尚。在多民族文化的交互影响下,中古时期的中国与伊朗之间,铺就了一条多元多彩的中华文化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9.
海都(1235—1301)是蒙古汗国第二代大汗窝阔台的孙子。他于13世纪60年代创建的窝阔台汗国曾经长期称雄中亚,其本人也成为反叛元朝中央政府的西北各系蒙古诸王的首领。窝阔台汗国是海都依靠武力扩张建立起来的,其形成过程和察合台、钦察等汗国明显有别。察合台汗国和钦察汗国是在原来察合台、术赤的封地基础上建立的,汗国独立之前已经形成了由长王(汗)主政的、内部相对统一的家族式政治实体(即各系兀鲁思)。而窝阔台汗国则没有这种基础。窝阔台生前并没有和其他三个兄弟一样得到地域广阔的封地,成吉思汗给他的只是叶密…  相似文献   

10.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五月设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于蒙古兀良哈之地,史称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兀良哈三卫原是明朝加强边地统治,防御蒙古南进的重要措施之一,亦即利用兀良哈三卫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其“东捍蒙古”,明初三卫的确为有效地扼制北元和鞑靼部的东进南下做出了贡献,但正统以后,三卫便失去了其“屏藩”的作用.当然,不良哈三卫与东西蒙古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与明朝的关系始终都不是稳固的.同时,兀良哈三卫与女真关系亦很密切并逐渐发展,这种变化不仅影响到明朝,对东西蒙古势力的消长,三卫本身的发展及女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考察了德国伊朗学家赫尔曼在21世纪初公布的28件阿耳迭必勒波斯文命令文书。这些文书对于研究蒙古统治伊朗时期的民事法律惯习,特别是研究与土地所有权相关的法律具有极高价值。阿耳迭必勒命令文书中频繁出现伊利汗国时期的几种重要法律渊源,包括蒙古统治者及其代理人颁布的圣旨(yarlīgh)和命令(üge)、伊斯兰教法(sharī?a)和部分地方习惯,呈现了沙里亚法以及沙里亚法与蒙古法互动关系的许多具体细节。由于蒙古人在被征服地域在法律领域实施"各依本俗法"的"属人主义"统治原则,并未试图以蒙古法来取代穆斯林族群通行的伊斯兰教法,上述几种法律渊源在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调整方面均具有法律约束力,构成了一种彼此互补和支撑的共存格局。  相似文献   

12.
蒙古察合台汗国的驿站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蒙古察合台汗国的驿站交通进行了探讨:第一,论述了大蒙古国时期察合台汗国驿站交通的创立过程及使用情况;第二,由于驿站交通的前后继承性,以畏兀儿地区为中心,介绍了元朝在当地的驿站建设;第三,以蒙古文乘驿公文为中心,具体分析了察合台汗国驿站的运行特点;第四,总结了察合台汗国的重要交通路线。  相似文献   

13.
伊利汗国法尔斯地区"宝"字钱币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伊利汗国时期伊朗法尔斯地区发行的"宝"字钱币的铭文进行释读,并结合相关的史料记载,同时与新疆发现的"宝"字钱币作对比,试图探究其发行带有汉字"宝"字钱币的缘由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建立了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及其后裔三次西征的结果,使波斯及西南亚地区成为蒙古帝国的组成部分,在这里建立了伊利汗国。伊利汗国的史家对当代的历史撰写了不少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部,一部是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另一部是拉施特的《史集》。汉译本《世界征服者史》,一九八二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今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汉译本《史集》第一编(《蒙古史》)第一卷第  相似文献   

15.
周思成 《西域研究》2023,(1):96-108
蒙元时期的蒙古文直译体诏令多见一种独特的尾句“他每不怕那甚么”(ülu˙u ayuqun mud)。广泛比较大蒙古国、元朝、伊利汗国、金帐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公文,可知以“惧怕”为中心词的诫饬语,在13~15世纪欧亚大陆上的诸蒙古政权中一度得到广泛应用,且衍生出多种形态。“不怕那甚么”与汉地、钦察、伊斯兰文书行政传统并无直接关系,似属大蒙古国时期开创的一种文书体式,定型于元世祖忽必烈统治中后期。诫饬语“不怕那甚么”还反映了早期蒙古国家在法律制度、政治文化和统治心态上的某些差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受古蒙古语读音规则的影响,蒙元时期具有"马夫"之意的兀剌赤常被转写为哈刺赤而著入元代及后世载籍中.哈剌赤一词的释解也随之众说纷纭.其实,汉字音写的哈剌赤与兀剌赤实即同一词之不同转写.  相似文献   

17.
明代瓦刺是蒙古族的一支,元代称之为斡亦刺。十三世纪蒙古人统一西域,建立了四大汗国,在西域各地广辟官道,遍设驿站,减少了丝绸之路上的艰难险阻。而紧随蒙古人入主西域的回回凭借其出类拔萃的商业才能和得天独厚的多语言条件,很快与西域的商业前辈畏兀儿人齐驾并驱,并取而代之,成为继粟特人,畏兀儿人之后,垄断丝绸之路的最后一个商业民族。  相似文献   

18.
叶尔羌汗国灭亡时间补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兰 《西域研究》2002,3(3):27-28
叶尔羌汗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东察哈台汗国秃黑鲁帖木尔汗的子孙萨亦德汗于1514年建立的一个政权.其疆域包括我国新疆的南部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首都为叶尔羌(今莎车县).这一政权存在了近两个世纪后,被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汗国所灭.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古蒙古语读音规则的影响 ,蒙元时期具有“马夫”之意的兀剌赤常被转写为哈剌赤而著入元代及后世载籍中。哈剌赤一词的释解也随之众说纷纭。其实 ,汉字音写的哈剌赤与兀剌赤实即同一词之不同转写。  相似文献   

20.
洪武元年 (136 8)明军攻取大都 ,元朝灭亡 ,元室北退 ,到洪武末年 ,漠北逐步形成三大集团 ,即东蒙古鞑靼、西蒙古瓦剌和兀良哈三卫。明朝前期对蒙古的政策大致为剿抚兼施 ,积极备御 ,扶弱抑强 ,分而御之。从这一政策出发 ,便出现了明成祖册封瓦剌三王 (140 9)及和宁王 (1413)的史实。瓦剌三王名号出自明朝的杜撰 ,其品级为散阶正一品 ,其中顺宁王印为驼纽金印 ;和宁王号源于元代和宁王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