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觉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正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从"趋向图像"到"被图像所围"的转变过程中,视觉文化潜在地形成了诸如挤压看者、拒斥其他审美感知方式等"视觉霸权"与"视觉殖民"行为,这些现象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认真反思视觉霸权给文学艺术带来的种种弊端,并努力寻求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2.
当前社会的"视觉文化转向"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其确切含义关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视觉文化转向有三种发展理路:一是社会文化转向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二是社会政治实践由广义的政治转向视觉政治,三是哲学思想上的视觉转向。哲学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根据在于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图像时代",政治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奠基于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视觉媒介、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递进地解释了文化形态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以图像为主的视觉文化盛行,电视、电影、广告、报刊杂志、网络等使"观看"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行为,人们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大部分时间是在"读图"而不是在"读书",男性中心主义传统得以在图像领域继承.桑塔格作为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高潮中成长起来的女性知识分子,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揭示了"观看行为的不纯粹性"--"观看"是被父系伦理道德构建和阐释的.因此,桑塔格提倡女性主义的"观看之道",主张作家艺术家必须反映女性主义的视觉文化诉求,打破图像领域的性别霸权,而不是将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牢牢钉在满足大众欲望的消费主义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对图像和视觉的审理成为20世纪以来反思现代性和建构自身的一个重要基点.本雅明从社会变迁与感知方式的关系入手考察图像时代的特征,他指出:现代社会与以往社会的最根本区别就是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的差异.鲍德里亚从摹本的角度研究视觉图像,他更关注复制品构筑起来的"超真实"世界和符号的"幻象"奇境.本雅明和鲍德里亚有关视觉和图像的思想既揭示了视觉图像与现代性的关系,也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实践领域的新现象,即音乐的视觉化和媒介的视觉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图像视觉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图像视觉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社会表象.图像视觉文化发展到当代,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对文字的压制等也构成了当代社会图像视觉化的重要特质.大量的形象符号已俨然形成一个自恰的系统,并业已按照自身的逻辑进行着自身的生产和复制.当代视觉文化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因素,这一时代大潮是历史无法阻挡的.  相似文献   

6.
视觉文化时代的生存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长安  吕蓁 《学术论坛》2004,(5):174-178
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当下文化领域和传播领域的现实。视觉文化传播对传统的文化传播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由此引发的"视觉转向"或者"图像转向"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依赖语言的理性思考让位于视觉的感性思维,图像取代语言成为思维的工具,并改变了人类观察社会的视角,语言在这种改变中被放逐;由媒介技术所支撑的文化的模拟和复制形成了"超真实",形象与现实分离,能指与所指分离,视觉景象所制造的"超真实"重新构造了现实,它比真实还真,真实在"超真实"的语境中被放逐;身体在媒介与视觉形象的包围中丧失了存在的意义,空间因"形象的延伸"而改变了固有的空间差异,改变了身体得以存在的范围,身体被放逐。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形成了视觉压迫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7.
高字民 《人文杂志》2007,(6):119-124
图像时代是人类借助视觉机器及其技术来"看"的时代,机器媒介的技术工具理性主导了人的视觉审美。本文从技术和审美的关系入手,立足审美主体的体验,梳理了图像时代视觉审美范式的变迁脉络及其神话心理原型,认为正是这些心理原型驱动了视觉媒介的不断演进和视觉机器技术的日益提高。从影像到拟像的转变,是在视觉机器技术支持下,影像的"真实性"被不断美化、极限化、虚拟化的过程。这最终导致了"超真实"拟像的出现,导致了视觉意义的"内爆"。  相似文献   

8.
视觉文化的转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周宪 《学术研究》2004,(2):110-115
当代文化从语言主因型向图像主因型的转变 ,对主体的意识形态和认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们越来越倚重于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适合于视觉文化研究的独特思维范式和方法亦应运而生。当代视觉文化转向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一、视觉性已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 ,广泛的视觉化深刻地改变了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 ;二、呈现出图像压倒文字的发展趋向 ,视觉文化与感性的、直观的和快感的文化存在内在联系 ;三、对外观形态过度关注 ,生活世界外观的美化和显现表明了一种观念的变革 ;四、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 ,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 ,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 ,新的视觉花样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9.
莫茜  牟书 《学术探索》2012,(2):140-142
自媒体时代的视觉传播是一种数字化的传播,人们能更方便、迅速地理解视觉形象以及对视觉形象的再创作,关注与研究视觉传播中的虚拟与真实成为重要的议题;在自媒体视觉形象构建的环境当中,大量的视觉信息在改写了当代人的生存体验和交往方式,互文在赋予图像心理共鸣和影响上起着重要作用,自媒体时代的视觉传播促进了虚拟的世界和实存的世界同在、同构、交融、互动。  相似文献   

10.
梁爱民 《兰州学刊》2012,(11):96-100
视觉时代的图像霸权使小说的生产、传播、阅读方式等发生了变化。新兴媒介的渗透为小说的生存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小说的认识,图像思维的渗透为当代小说批评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小说批评中出现的"视觉化"倾向,表现在小说与影视之间的互为参照,小说的文化批评、互文批评和对比批评等都是作为一种新的小说批评范式,拓展了当代小说批评的空间,为小说提供了适合时代发展的审美标准。而同时,小说批评的市场化、仪式化和批评主体的"去精英化"等现象,也是我们在讨论当下小说批评时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重建阅读文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宪指出,在视觉文化的蓬勃发展进程中,似乎有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那便是图像对文字的"征服"。我们应该关注视觉文化强势所造成的阅读文化困境,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和立场,重建阅读文化,培育阅读文化。金元浦指出,新世纪的视觉文化转向是在当代高新科技的基础上发生的人类划时代的媒介革命的表征,具有建构的后现代性。当代视觉文化遇到的最具前设性的问题是语言文字与图像的关系问题。倪伟指出,视觉文化的核心是探讨与"看"的实践相关的种种问题。"看"的方式根本就是社会和文化建构的产物。视觉文化研究应抓住中国的现代性经验不放,在融会各种进步思想的基础上,突入深广的社会历史领域,展开批判性的清理和重建工作。曾军指出,20世纪西方文化理论思潮为观看研究提供了意向主义、构成主义和"现实主义"三种路径,但各有研究的困境:意向主义思路对理想观看的描述性分析的有效性值得怀疑;构成主义思路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主体"的有意忽略;而在"现实主义"思路中,无论是批判理论还是视听统计,关注的其实都是将观者定位为被动性的前提之上的"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12.
图像主导的现代视觉图式以其直观的意义书写与情感表达获得了表征世界的极大自由,在看似"视觉自律"的背后,现代视看行为与视觉文本同样规制于权力的布控作用。借力现代媒介的技术支撑,这一权力运作以更加潜隐的话语言说制约着视觉行为与文本建构,并通过技术干预、快感激发、时尚引领的特有方式控制着视觉图式的叙事策略与意义表达,而由此衍生的视觉文本的资本增值效应、审美范式的多重变异却又引发更多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3.
陈华 《天府新论》2014,(5):122-127
视觉文化研究作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由于其跨学科性质及其自身的边界未明等原因,在研究中出现了很多论争。对于这些问题,可以认为:视觉文化研究中存在拉平式谬误、图像转向谬误、技术现代性谬误、媒介谬误、日常权力谬误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视觉文化并非一定会造成艺术和非艺术之间区别的消弥;视觉文化是全人类的文化产物,并非西方现代性的产物;图像转向并不意味着图像压制文字;不存在所谓的纯粹视觉媒介,一切媒介都是混合媒介;视觉文化和视觉图像是社会交往的中间人,不能将之视为视觉霸权看待。  相似文献   

14.
张伟 《社会科学》2022,(1):184-192
作为图像修辞程式化的意义生产装置,视觉借代的审美生成缘于其架设于两个图像文本的"间性"关系,它既可以以"植入"性结构来实现图像文本的跨场域叙事,也可凭依对图像文本的"置换"性改造赋予其新的叙事意指与审美性征。借代性视觉辞格的现代实践一方面归因于图像符号所指的"浮动"性以及"图—图"之间的互文关系,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技术媒介、"求真"化的审美理念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逻辑规约,由之生成的辞格范式不仅抵近图像修辞学中的深层修辞结构,对参照传统语言修辞进行视觉辞格谱系的构建以及推动当下图像修辞研究的纵深化衍进也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向,视觉图像对意义的直观性承载与传播改变了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主客体经验关系,展开视觉图像的表意样态就成为主流价值观认同的题中之意。主流价值观认同是通过图像对现实世界的视觉表征来完成的,图像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构成视觉表征的表征轴,图像符号的生产者和观看者构成视觉表征的交流轴,视觉表征的四边形结构指向了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表意样态。生产者和观看者的视觉素养解决的是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主体性能力问题,媒介视觉素养为生产者和观看者的主流价值认同提供了体外化技术延展。观看与被观看在视觉表征关系中的权力配置是视觉体制的基本问题,观看与被观看的视觉权力架构成为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体制性力量。  相似文献   

16.
段钢 《河北学刊》2006,26(3):30-35
考察图像的直观和美学意义,可以更好地把握图像生成的背景,理解如何产生意会知识,以及对人的视觉思维的影响。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对图像具有不同美学认识,在直观的基础上,黑格尔强调心灵在图像中对人的自由追求,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图像有助于表达人的存在,以及如何制造“大地”和“世界”,为人的存在寻找根据。  相似文献   

17.
自古希腊伊始,视觉就被当成一种认知和理论器官,柏拉图根据在认知活动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把眼睛分为肉体之眼与心灵之眼,而对理性的表达只能借助于心灵之眼而不能由肉体之眼来完成,这就开启了西方思想中的视觉中心主义的传统;后来笛卡尔和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把视觉作为求真意志发展到了极端,他们认为为了获得形而上学知识,要把感官和身体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排除,这样就导致了视觉与对象最后沦为了一种纯粹的"理论关系",主体也蜕变为一种化约的、物化和技术化的主体.这种关于人和主体的观念不仅成就了作为认知测绘的图像意识,同时也衍生出以旁观者姿态观看世界的方式,这种与参与者眼光相对的观看方式成为了西方近代主导性的视觉模式.  相似文献   

18.
对"作为策略的视觉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文化被很多论者视为一种"策略",这种方法是一种视觉本位主义的隐晦体现,也造成了当前针对视觉文化的两种不同观点。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在于是把视觉在文化中本质化进而构建一种视觉的"文化逻辑学"还是坚持视觉文化的表征性和阐释性以求构建文化的"视觉语义学"。消解这种差异的方法在于,把视觉文化研究作为纯粹的策略,与此同时,坚决地反对把视觉文化作为策略的视觉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19.
从“视觉”到“视觉化”:重新理解视觉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视觉文化研究问题中仍然有一些前提性的问题暧昧不明,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究竟何为"视觉"?目前对"视觉"的看法主要有名词化和动词化两种,分别将视觉文化研究引向不同的方向.作为一种整合的努力,"视觉性"由于其界定的暧昧而无法承担这一使命.而"视觉化"则已形成了完整的问题谱系:即从"将不可见变为可见的"(广义的"视觉化")到形成"影像化主导"(狭义的"视觉化"),进而突显出"虚拟性"的新质("视觉化"的后现代性),最后将视觉化逻辑渗透到"不可见"之物中去("视觉性的弥散"),从而可以使我们重新认识视觉文化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20.
视觉文化转向是当代生活的重要变迁之一,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呈现出这一特征。相较于传统小说,网络小说因为自携用户属性,且其主流用户群体在视觉文化生活中深度浸染,因此必然会带上更强烈的视觉化特征。近年来,高度商业化的网络文学全产业链运营,探索出通过网络小说IP的衍生到达用户群体的盈利路径。在IP衍生的诸种形态中,图像符号主导的文化体裁最具市场价值,因此会造就IP开发的视觉化导向。因为影视受众面最广,最易引发社会效应,所以网络小说作者普遍具有影视改编期待。这种期待内化在写作中,就表现为用"镜头眼"去叙事,小说的空间特征加强,影视由此较为普遍地实现了对网络小说的视觉化规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