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林则徐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文学创作上以乐用典和善用典而闻名,尤其是他的西域诗,善于借典故表达流人内心深厚、执着、隐曲的感情,具有用典广,用典密,偶句用典,用西域典等特色,为我国诗歌创作中典故技巧的运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近期,由钟兴麒、王豪、韩慧校注的《西域图志校注》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为西域史研究提供了便利。 清朝是中国末代封建王朝。清朝对西域的经营,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全面和巩固;中央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西域的关注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康熙和乾隆两朝不惜国费,平定威胁新疆安全和祖国统一的准噶尔部贵族叛乱和南疆大小和卓之乱,乾隆二十四年(1759)新  相似文献   

3.
星汉 《西域研究》2002,(2):81-85
为铲除割据势力,平定武装叛乱,反击入侵者,维护祖国统一,清政府曾在西域多次采取军事行动,清政府统一天山南北的赫赫武功,更是军事史上大写的一笔,以此为题材的西域诗作既是这段史实的反映,又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域边塞诗作为中华诗苑中的瑰宝,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独秀一枝。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屯垦戍边的军民、西游边塞的文人,还是谪贬边关的文官武将、平定边陲的封疆大吏都留下许多边塞诗。这些诗作从总体倾向看,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许多边塞诗歌颂了中国历代王朝统一西域的功绩,尽管诗作者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免对帝王歌功颂德,但“维护祖国统一”是众多边塞诗水恒的主题。二是许多西域边塞诗往往又寄托  相似文献   

5.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平定高昌,逐步实现对西域的统辖后,从此,“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大道畅通,西域商贾络绎东去,中原商客亦不绝西来,古丝道上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位扼中西交通要津,作为中原进入西域门户的吐鲁番盆地──西州,《旧唐书·西戎传》载其辖地范围有“三郡、五县、二十二城,户八千、口三万七千”。至唐朝天宝年间,西州曾一度改称为交河郡,居民已增加到19016户,人口有49476人。成为西域人口众多的商业城镇。在繁华鼎盛的贸易市场上,货物四至,客商云集,中亚商人尤为活跃。作为唐代…  相似文献   

6.
清朝立国后,开始经略边疆,青海作为清代统治西藏、控驭西域的战略地带,也成为清政府经略的重点区域.对于青海藏区的经略措施较多,但总的来说,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其主要实施的策略,以此探析清代中央政府的边疆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如在政治上主要实施了平定叛乱、改土归流、变革行政区域;在经济上主要有屯田和发展贸易两方面的举措;在文化上主要采取兴举社学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从内容来看,石刻用典形式的意义是以来源意义为基础形成的;从形式来看,石刻用典形式基本来自典故中,除少量没有独立完整意义的形式外,石刻用典形式大都能体现、反映来源意义某一方面的内容:从石刻用典形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关系来看,能够直接表明意义的石刻用典形式很少,石刻用典形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倾向于不存在理据性.  相似文献   

8.
用典是《聊斋志异》语言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作者蒲松龄凭借他对典故的独特领悟,破了为用典而用典的旧套,走向了贴近生活、贴近人物、贴近情节的新境界。形式多样,令人耳目一新,为文言短篇小说的用典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9.
用典是诗词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词的用典和诗中的用典一样,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逐渐增多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用词由演唱的伶工之词演变为书案上供阅读的士大夫之词的过程。本文即以文人词几个发展阶段的“大家”的用典情况,筒略叙述了“用典”与词的演变之间的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0.
周轩 《西域研究》2012,(2):30-37
清乾隆帝的西域诗中,有不少涉及新疆与中亚之关系。大体包括了相邻部落对清朝平定准噶尔与大小和卓的支持;相邻部落使臣朝觐受到清朝的热情接待;相邻部落向清朝进献贡品;新疆与相邻部落的通市交往情况等。这些诗作反映了乾隆朝在处理涉外事务时,坚持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秉持与邻为善、和平共处的态度,谋求睦邻友好,边境安宁,由此而产生了积极效果,展现出一幅与中亚友好交往的图景。  相似文献   

11.
张振龙 《齐鲁学刊》2012,(1):116-120
孔融作为建安文学前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明显地体现出从汉代文学向魏晋文学转变的特征。这些特征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孔融诗文中的用典彰显出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一是在用典的数量与范围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二是在用典的方式上更加灵活多变,用典的方法有了进一步拓展;三是把文人的用典从传统的引用向真正的用典在实质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2010,(5)
庾信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用典,其用典艺术之高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善于借用古人逸事来自比,使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广阔的现实画卷,也善于利用典故与现实的暗合,达到自然贴切、使事无迹的艺术效果;他善于运用"语典"来描写现实、抒发感受,也善于选取颇具意象意义的典故。庾信用典的方法主要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虚用、活用、化用、借用、正反合用、虚实合用等等,尤善于采用避实就虚之法,即使正用、明用典故,由于他高超的表达艺术,也给人以飘逸流利之感。庾信用典极富创新性,他能"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境界",把用典艺术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新高度。庾信用典在其创作的前后期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与后期抒写乡关之思的作品大量用典、手法纯熟不同,前期作品较少用典,即或用典,也大多缺乏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3.
罗筱玉 《兰州学刊》2007,(6):141-144
如果说杜甫诗歌的用典是中国传统用典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那么盛极而变,李商隐作为唐代用典极多且颇具个性的诗人,其诗歌用典较之前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可谓"唐人中另开一境".刘禹锡身处中唐,他诗歌中的用典也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成为唐代两位用典名家杜甫与李商隐的过渡与中介,体现出从成熟趋于新变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追步杜甫和开启樊南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清末作家钟云舫散文中的用典以量大且密、姿态横生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胜枚举的用典方式是钟云舫散文的一大亮点。然而目前关于钟云舫的研究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体系,对其散文的用典研究至今仍无人尝试。本文试图对其散文中的用典方式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从典故的引用标志是否明显和典故原义与新文本的意义的关系两个角度,归纳出九种用典方式,然后运用实例加以分析,并总结钟云舫运用典故的特点和创新处。  相似文献   

15.
论互文性理论视阈的诗歌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文本都是互文本,“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共同特性.使事用典是中国诗歌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基本观点,阐述了中国诗歌用典与互文性理论的联系,论述了诗歌用典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结合诗歌实例分析了中国诗歌用典的互文性现象,并对诗歌用典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用典是《莫须有先生传》突出的文体特征,从用典可以看出废名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可以透视出废名儒、释互补的文化品格。《莫》用典手法多样,表达效果丰富,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李璐 《江淮论坛》2012,(2):184-188
用典是废名小说中非常突出的现象。废名极其称道庾信、李商隐的用典,但与庾李不同的是,废名明确拒绝用典的寄托义。废名对庾信、李商隐常用的典故作出了创造性发展,形成了"‘月亮—坟—嫦娥’.神仙故事"、"女子及其身边事物"、"夜—梦—笔(彩笔)"三个用典系列。废名使用典这一文学手法从古代的方式转化成了现代的方式,为古代典籍进入白话文语境寻到了一条大道。  相似文献   

18.
张福勋 《阴山学刊》2008,21(6):30-36
宋人天社任渊、青神史容、史季温注山谷诗,在山谷诗注中为时间最早,也最权威、最可靠。山谷诗之用典最是山谷诗艺之特征处,也最能代表宋诗特色。其用典可概括为用事、用意、用语与兼用四种情况。其手法有引用、借用、摘用、改用、缩用、挪用、广用、反用八种类型。其用典特点,一是精密,二是着实。对于山谷诗之用典,自宋以来,有褒有贬。  相似文献   

19.
《三韩拾遗》是一部以发生于朝鲜朝肃宗时期的义烈女香娘故事为素材创作的长篇汉文小说,作者金绍行在叙事中引用了大量中华历史文化典故。其用典方式灵活多样,并将自身的创作理念与对社会的批判融入其中,或正反结合,舒吭一鸣;或明暗相兼,亦真亦幻;或单连并举,意蕴深远。但此书之用典并非十全十美,也有诸如片面用典、错用典故、无效用典等不当之处。通过对其用典艺术进行剖析,既可以窥得作者金绍行的创作理念,又可以探究到朝鲜朝后期小说所呈现的时代风貌以及中朝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0.
范进军 《船山学刊》2006,(1):111-114
本文分析了稼轩词用典的方式,其用典方式可分为“正用”、“反用”、“活用”、“化用”、“暗用”、“连用”、“集句”等七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